以下为《3古典文献学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 复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讲人:宋某某中国古典文献学公邮:
wenxianxue2019@163.com
2019wenxianxue(***;/p>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第一节 文献的形成
第二节 文献的流布
2 第一节 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四种形成方式:著、述、编、译
3 一、著
著——也叫“作”、“造”、“著作”。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某某”、“前始未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仲尼厄而作《春秋》。”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述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而是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古人所作的大量注释皆为“述”(传、注、义疏)
如:《毛诗正义》
汉·毛某某,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礼记·乐某某》制礼作乐的人是聪明睿知者;能阐述成说的人是明白事理者。 后常用以尊称能创作和能承传的学者)
思考:以下作品为著、还是述?
1.郦道元《水经注》 2.刘勰《文心雕龙》
3.刘某某《史某某》4.司马迁《史记》
5.杜某某《春秋左氏传集解》6.颜某某《汉书注》
7.裴某某《三国志注》 8.司马某某《史记索隐》7 三、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四、译——翻译,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
我国译翻文献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
1.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
翻译家:释道安、鸠摩罗什、玄奘法师、义净
2.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利玛窦 徐光启; 严复
3.文学翻译 林某某 第二节 文献的流布
文献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
10 一、讲唱 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一代一代讲唱人不断充实加工,内容越来越丰富,情节越来越曲折,逐步接近于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如《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世界最长) 蒙古族史诗《江某某》
柯尔克孜族史诗《XX》
二、镌刻 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即甲骨文献、金石文献。 三、抄写 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某某、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例如:XX卷子;明《永乐大典》;
清《四库全书》; 《红楼梦》抄本; 补充:四库全书的清乾隆内务府抄本及收藏(P246)
1.文渊阁本。3461种79309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
2.文溯阁本。3590种79897卷。先藏XX故宫,后移甘肃。
3.文津阁本。3503种79337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
4.文澜阁本。3450种72780卷。在XXXX圣因寺。
5.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XX十年英法联军毁。
6.文汇阁本。在XXXX堂,太平军毁。
7文宗某某。在镇XX金某某,太平军毁。
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XX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共36304册,分装6144个书函,陈列摆放在128个书架上。它是7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仍是原某某、原某某、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也是被普遍认为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四库全书》。 (原XX后北图)《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解某某、姚某某等人奉明成祖朱棣组织编纂,于永乐六年(1408)冬成书,所以取名《永乐大典》。此书收存了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按韵编排,一字不改进行抄录,正文22877卷,总字数约3.7亿,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
100多年后的明嘉靖皇帝对其十分钟爱,某日宫中着大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间连颁三道圣旨抢救《永乐大典》。之后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录,以另外保存。 1.《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后会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资料,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为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极大方便。
2.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永乐大典》作为类书可发挥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 《永乐大典》的价值3、校勘、考订古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永乐大典》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
例如:明XX传的《水经注》错误较多,尤其经文与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本重校《水经注》,基本恢复了其本来面貌,成为善本。近人王国维亦尝用《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与通行本相校。《永乐大典》的价值 4、辑佚。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现在虽然只存残卷,仍不断有人从中辑出佚书。现存《大典》中尚存方志约七百多种,另外科技、医学、文学书籍亦很可观。
例如:明清靖末年张四维参与重抄《永乐大典》,从中抄出《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当是利用《永乐大典》辑佚书之史。《永乐大典》的价值明某某,永乐正本不知下落,嘉靖重录本也逐渐亡佚。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时,翰林院尚有64册存世。1912年在鲁迅先生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时,积极促成了翰林院60册《永乐大典》的入藏。此后,又有近百册《大典》通过政府拨交、重金购买、无偿赠送等方式,从国内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的手中逐渐地汇集到国图。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亲自批专款,重金从香港购回了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的四册《永乐大典》。 据统计,现在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在全球范围尚存400册左右,其中223册存藏国内,国家图书馆馆藏221册。 四、印刷 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
五、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
六、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 要 点 填空:
1.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为著、述、编、译四种。
2.翻译文献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3.文献流布的主要方式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等。
4、清《四库全书》的流布方式是抄写28思考:以下作品哪些为著、哪些为述、哪些为编、哪些为译?
1.郦道元《水经注》 2.刘勰《文心雕龙》
3.刘某某《史某某》 4.司马迁《史记》
5.杜某某《春秋左氏传集解》6.颜某某《汉书注》
7.裴某某《三国志注》 8.司马某某《史记索隐》
9.《诗经》 10.《楚辞》 11.《四库全书》
12.《文苑英华》 13.《越人歌》 14.《敕勒歌》
1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9该文档为免费文档,内容和预览一致,预览是什么样的内容就是什么样的。
以上为《3古典文献学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 复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