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之的意义和用法微课程设计

本文由用户“wojiushiwohahahaha”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1-25 22:25: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B2之的意义和用法微课程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之”的意义和用法》微课程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林某某



所教学科

语文

所教学段

高中



单位名称

XX市医药科技工程学校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之”的意义和用法



内容来源

安徽高职考相约在高校语文知识梳理



教学对象

高三学生





教学目标

掌握、理解“之”的意义和用法。

2. 会判别不同语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3. 提升文言文学习效率,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





实施思路

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也是不很端正,更别说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让很多语文教师惆怅。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语文教学应结合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本课中,通过实例,练习等掌握、理解“之”的意义和用法。

实施过程:

该微视频用于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课堂讲解,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提前15分钟将视频发送到学生终端设备,并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上,检查音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等。课堂中计划使用教师终端播放,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微课视频;若教师机设备出现故障,则学生可使用终端设备自行观看微视频;如遇停电等不可控因素,课堂活动可借助已打印好的微视频画面截图纸质材料来开展。

课中,先让学生自行观看微视频当中对于“之”的意义和用法的讲解,当学生具备知识转移能力时,展示相关例题,由学生尝试完成。

课后,教师可将微视频分享给学生,这有利于对于“之”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不牢固的同学在课后继续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微视频支持自主学习的优势。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为何要这样设计和安排)



导入环节

XX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和对口招生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其、也、于、之、以。能力层级:理解B。考查题型:单项选择题。分值:4分。



按照考纲要求直接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之”的意义和用法。

2.会判别不同语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3.提升文言文学习效率,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



将本堂课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 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士大夫之族(《师说》)

(3)之二虫又何某某(《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某某(《归去来兮辞》)



结合例句,详细解释说明“之”作为代词、助词、动词不同的用法和意义,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框架。



习题讲解

一僧欲之XX,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文中“此何难之有”中的“之”用法和意思是( )

A.结构助词“的”

B.人称代词“他”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指示代词“这样”

明确:C

(二)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某某……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⑧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

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

明确:C

(三)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何陋之有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明确:A



结合习题讲解“之”的意义和用法,化抽象为具体,边学边某某,讲练结合,及时检测学习效果,锻炼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之”意义和用法,课后同学们还是要多读多练多思考多总结。



再次强调“之”的意义和用法的重要性,课后要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小学线上教学工作汇报(1)
  2. 期末工作检查总结
  3. 国家体标测试工作安排(10.11修改)(1)(1)
  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5. 01_毕业综合训练(短视频组)_备课笔记
  6. 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7.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总结
  8.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A)课程设计报告书
  9. 小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10. 病毒 教学设计
  11.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个人提升总结

以上为《B2之的意义和用法微课程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