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湿地探秘之旅期末复习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湿地探秘之旅期末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广义湿地的定义:
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狭义湿地的定义:
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成土壤,常有喜湿生物生长或活动。
湿地生态学: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植物、动物、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所构成的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的整体。
潮间带和潮下带:
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下带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亦即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坡。此区域水浅、阳光足、氧气丰、波浪作用频繁,从陆地及大陆架带来丰富的饵料,故海洋底栖生物很发育,有大量鱼类、虾及蟹、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行光合作用的钙藻也大量繁殖。
牛某某:
牛某某亦是一种河成某某。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某某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某某。(著名的例子:乌梁素海。)/由于曲折的河流被切割后形成的永久性积水区。
湿地水文周期:
湿地水位通常具有波动性变化的特征,这种湿地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格局称为水文周期。水文周期来自季节/周期性洪水脉冲或潮汐。
湿地的淹水频度:
湿地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淹水次数称为淹水频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迁移与转化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独特的水文状况会对此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到物质形态、物质运动与空间分配特征的改变(水-沉积物之间的交换、动植物的吸收等)。
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类群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循环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转化过程与湿地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内部物质循环与水文条件一起影响物质输入、输出。(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有物质交换,河滨或潮汐开放湿地;与周围环境有很少物质交换,佛罗里达柏树半封闭湿地)
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
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物质内部循环的定量描述,如果是必需元素如N、P、C平衡称为营养预算。对于湿地,物质平衡已被发展用于描述生态系统功能和确定湿地作为源、汇和化学转换器的重要性。
物质输入或流入:降水、地表/下水、潮汐,光合、固氮。
物质的输出:地表水,地下水,气态氮、 CO2。
湿地系统内循环:不同化学物质储存库和交换途径。
4、湿地与周围环境物质交换
湿地植物:
生长在地表经常过湿,常年积水或浅水环境中的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挺水植物:
归类于水生植物。基部没于水中,茎叶大部分挺于水面之上的空气中。
沉水植物:
归类于水生植物。植物体完全没于水中,部分仅在花期将花伸出水面。
生态演替: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与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推动生态系统利用它可获得的能量发展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这一自组织的生态过程称为生态演替。从演替作用力的性质,分为自发演替和异发演替。
自发演替:
发生在新生裸地上,通过群落对环境的反作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了的条件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群落而引起演替,这种现象在自然群落中较少见到。
异发演替:
由于受到野火、采伐、洪水、火山活动等来自群落以外的作用所引起的演替,发生在干扰后形成的裸地上,之前有生物存在或植物的种子库。
牧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
又称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以看作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
湿地恢复的定义:
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指修复与重建的过程,重在改变系统的现状和增强功能。
水成土:水成土,分为矿质(?20-35%有机质)和有机土壤。有矿质土壤的湿地,淡水草本沼泽,土壤通常有分层特征,上层矿质土壤通常是含有部分腐烂植物组织的有机泥炭。矿质土壤和有机土壤在有机碳含量、容积密度、孔某某、水力传导率、营养物可利用性、阳离子交换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填空知识题类
1. 根据湿地退化程度不同,湿地保护恢复分别采取三种不同方式
保育、修复、重建
按照《湿地公约》分类系统,湿地被划分为海洋/海岸湿地种类数, 内陆湿地的种类数,人工湿地的种类数;每类各举出5种
海洋湿地12种,例:永久性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砂质和砂石海滩、河口水域、滩涂、潮间带沼泽;内陆湿地20种,例:永久性内陆三角洲、苔原湿地、有林泥炭地、淡水泉及绿洲、地热湿地、时某某;人工湿地10种,例:鱼虾养殖塘、池塘、灌溉地、地下输水系统、季节性洪泛农田湿地、采掘区洼地。
湿地保育的4个原则
“零损失”原则、自组织性原则(较少人工干扰)、可持续性原则、以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原则
狭义湿地的三大特征
(1)湿生或水生植被(2)水成土壤(3)季节或常年淹水
5. 滨海湿地所受主要威胁有哪些
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主要受围垦与基建占用、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4类威胁因子影响,其中基建占用和围垦无论在影响频次和受影响面积上看,都是最为严重的。第二次湿地调查同时还发现,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除了受到上述4类威胁外,还受到非法狩猎、盐碱化、泥沙淤积的威胁。
湿地的生态功能有哪些?
1.“碳汇”功能(固碳释氧)2. 提供淡水、储存水分3. 控制径流、均化洪水4. 滞留营养物、排除有毒物、净化水质5.调节小气候6.防浪护堤、减弱风暴潮、防止盐水侵入7.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价值
7. 生态系统服务分为哪4各方面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对生态系统服务项目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或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科斯坦萨提出了34项服务项目,分为提供性、调节性、支持性和信息性服务4类。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根据评价和管理的需要,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4大类: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
植物的生态类型分为几类,各自的特点
漂浮植物:植物体完全漂浮在水面。
浮叶植物:植物体浮在水面之上,根着生在水底沉积物中。
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没于水中,部分仅在花期将花伸出水面。
挺水植物:基部没于水中,茎叶大部分挺于水面之上的空气中。
湿生植物:生长在生长季节中大部分时间地表无积水但经常土壤水分饱和或过饱和区域。
湿地水鸟两大生态类群是哪两大类群
游某某:雁鸭类,大天鹅、小天鹅、鸿雁、豆雁、野鸭
涉禽:鹤鹳类,白鹤、白头鹤、东方某某、黑鹳鹭类,白鹭、夜鹭、池某某、牛某某、黄某某、?鹬类,黑翅长脚鹬、矶鹬、凤头麦鸡、红脚鹬
湿地的使用价值有哪些,生态环境价值有哪些,非使用价值有哪些?
把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类。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备选、半备选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和遗赠价值。
生态环境价值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价值
北京的主要自然湿地类型和主要人工湿地类型有哪些
河流湿地、库塘沼泽、城市湿地/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运河、库塘、湿地公园
湿地修复的基本目标
保护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安全、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增强湿地碳汇功能和小气候调节功能、维护和提高湿地的景观与旅游价值
三、简答题
1. 简述湿地植物有哪几类生态类型?
漂浮植物:植物体完全漂浮在水面。
浮叶植物:植物体浮在水面之上,根着生在水底沉积物中。
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没于水中,部分仅在花期将花伸出水面。
挺水植物:基部没于水中,茎叶大部分挺于水面之上的空气中。
湿生植物:生长在生长季节中大部分时间地表无积水但经常土壤水分饱和或过饱和区域。
河流湿地的水平结构是怎样的?
河道:明水面水深2米以内的范围,生长有相应的水生动植物;
自然堤:由洪水漫过河岸时沉积的粗粒物质组成。是洪泛平原的最高高度,向河道方向急剧倾斜,并平缓地向外延伸;
迂回扇:河流凸岸外侧的凹陷和隆起的地带;
牛某某:由于曲折的河流被切割后形成的永久性积水区;
曲流沙坝:也称边某某。是位于河流凸岸一侧的沉积区域;
沼泽或浅水湖:凹陷的迂回扇形成,永久的洪水作用也能形成
漫滩沼泽:位于自然堤和流域的边缘之间,由较细的颗粒物沉积而成。
海草床和珊瑚礁各有哪些重要的生态功能?
海草床:海草生长在全世界大部分的浅海泥沙底海岸及河口地区,在沿海潮下带形成宽广的海草场。广布于热带到温带,可生活在以上两种生境内。重要性与红树林和珊瑚礁相似,常被人们忽视。具有固碳释氧、吸收氮磷、净化水质、食物网基础的生态功能
珊瑚礁:珊瑚虫遗骸和各种造礁和附礁生物遗体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形成,基本成分为碳酸钙。珊瑚为热带浅水底栖生物,生活在水温20℃以上温暖而清洁的海底。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水平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称。
湿地动植物对水文过程有哪些影响
· 湿地大型维管束植物减缓水流、持留降水、蒸腾蒸发反馈控制水文过程
湿地植物生长改变地貌、影响水文
→茎叶缓流,泥沙沉积
→根系、地下茎稳定沉积物,改变基底高程
→凋落物、根系改变基质渗透性和高程
· 无脊椎动物滤食、集聚分布改变基底粗糙度,影响水流模式与流速
掘穴底栖动物直接影响沉积物渗透性
大型脊椎动物通过筑坝、掘穴、牧食改变地貌与水系
大型底栖动物滤食悬浮颗粒,形成粪球淤高
· 微生物对水文的直接影响较小,通过改变营养、有机质累积,与植被、沉积物共同作用
水文输入营养盐增加,改变生产与分解过程,导致地貌与高程变异,影响水文
→营养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地下?
→营养增加,促进微生物代谢分解泥炭
→泥炭分解>有机质累积与泥沙沉积补偿,湿地?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具有滞留营养物、排除有毒物、净化水质的功能
水鸟主要是那两大生态类群?举例说明特点?
游某某: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野鸭、鸿雁、天鹅等。
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例如白鹤、黑鹳、白鹭等。
试述湿地有哪些生态环境功能
1.“碳汇”功能(固碳释氧)2. 提供淡水、储存水分3. 控制径流、均化洪水4. 滞留营养物、排除有毒物、净化水质5.调节小气候6.防浪护堤、减弱风暴潮、防止盐水侵入7.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价值
8. 为何说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是如何除磷脱氮的?
湿地具有滞留营养物、排除有毒物、净化水质的功能
某些湿地具有减缓水流,促进营养物质沉降的特性。通常营养物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因此与沉积物同时沉降。营养物来源广泛,通常是由径流带来的农用肥、人类废弃物和工业排放物。进入水体的许多有毒物质也是吸附在沉积物表面或含在粘土的分子链内,有毒物质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储存和转化。
湿地保护恢复分为保育、修复和重建,如何判断采取哪种措施?
根据湿地退化程度判断。湿地保育针对尚未退化和刚刚开始出现退化迹象的湿地。湿地修复针对退化较为严重、只具有部分湿地特征的湿地。湿地重建针对退化非常严重、已经不属于湿地类型的(原)湿地。
湿地恢复的理论有哪些?其主要内容。
·自我设计和相对设计理论(肾形湿地)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进程,湿地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相对设计理论则是根据自我设计的原理通过适度的人工设计和种植直接恢复湿地植被,从而缩短了自然恢复的时间。
·演替理论(水文特性 vs 演替)
一般认为“演替是植被在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演替理论在本质上与自我设计理论相同。利用演替理论指导湿地恢复一般可加快恢复进程,并促进乡土物种的恢复。
·入侵理论(入侵窗理论)
在恢复过程中,特别是在生境转换发生时,植物入侵是非常明显的。根据恢复目标不同,可以控制不利入侵,也可以为不同目标物种提供适宜的安全岛。
·河流理论
由于河流的流速、光照、水温不同和水中营养状况的差异以及生境的异质性,通常在源头或近岸边,生物多样性较高;在中游因生境异质性高生物多样性最高;在下游因生境缺少变化而生物多样性较低。在进行湿地恢复时,应考虑湿地所处河流的位置,选择异质性较高的区域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洪水脉冲理论
洪水冲积湿地的生物和物理功能依赖于江河进入湿地的水的动态。洪水冲刷既会影
响原有种子的存在和萌发,也会带来其他种子,形成新的群落格局。因此,在洪水冲刷后的湿地恢复植被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影响。
湿地植物为何不怕水淹
1、通气组织:所有水生植物有复杂的形态结构适应机制避免根缺氧。根和茎中形成充气空间,使氧从地上部分向根系扩散(一般植物通气组织占2%-7%,湿地植物根60%空隙)
2、特殊器官:缺氧促进不定根发育,快速的茎伸长,支柱根上的皮孔(下部长而多空,内部充气的淹没根;如埋入淤泥的根氧浓度高达15%-18%),红树支柱根的皮孔试验。
多数植物下表面比上表面气孔多以减少蒸腾作用,同时保证呼吸作用;但水生植物如浮叶生植物只有上表面有气孔。
池塘和湖泊有何区别
湖泊是指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域。湖泊多靠河水、降水或地下水补给蓄水量。池塘多为人工所挖,水也主要是靠人工注入。两者区别主要在于面积和补给水的不同
以上为《湿地探秘之旅期末复习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