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介绍

本文由用户“chris_122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1-24 23:54:4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只此青绿介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著名编导、中国舞剧“双子星”的韩某某、周莉亚共同执导,2021年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首演。舞剧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某某、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该剧上演以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更是被称为“国潮美学”的现象级大作。

一、领异标新的视觉化体现

(一)复调式的结构构建

近年来,传统舞剧观认为应该避免的“线索交织,角色交织”的基本逻辑被打破,针对各类题材的创作对于作品结构的探索与尝试日益更新,“舞剧”、“舞蹈诗”、“舞蹈诗剧”等各种名目不一的称谓背后体现着叙事结构与方法上的弹性与突破。

舞剧《只此青绿》采用了“线性+板块”的复式结构策略,将画作者王希孟创作的心路历程是贯穿剧作的一条主线,将成就传统绘画艺术的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民间技艺”与“民间技艺者们”并列为六个平行板块,形成“线性+板块”交织的立体结构。在此之上还有一层时空结构,即文物保护者“展卷人”的主观世界和文物传承者“观展人”的客观世界交相映照。多层时空带来了多层叙述视角,准确地讲,故宫博物院里的“展卷人”并非舞剧的第一视角,而是画作《千里江山图》的第一视角,继而由此展开了他的想象。

(二)视觉化与技术化的形式构建

《自此青绿》中视觉审美上的强辨识度,不单单是编导具有标识性的个人艺术风格,而是出现了类似视觉系电影的“视觉系舞蹈”的范式。

在舞台这个物理空间中,演员、灯光、舞美、道具,需要有着精密的安排与衔接,才能构成“视觉连续性”。《只此青绿》的形式创意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支撑——舞台科技手段。包括大型机械装置在内的各种舞台技术作为重要的舞台艺术形式要素,不仅仅“外在”于视觉原则主导下的视觉体验,更是不断“内化”着舞台艺术的叙事逻辑。外在的视觉美成功内化为宋代美学的精神气象之美,给人以空灵、静穆、雅逸的审美体验,成就了诗剧的艺术特色。

(三)审美化的语言构建

《只此青绿》的舞蹈编排中高度遵循视觉上的静美品格,采取对比的艺术手法,将舞蹈语言创新融入到全形式要素中,形成统一的艺术语言。

舞蹈采用了削肩、重心下沉、后仰、侧倾等形态,通过上下身形态、动势的对比,形成双重对照,上柔下刚,上水下山,上线下体,上魄下躯,上身多姿态流动偏旋律型,下身多方位变化偏节奏型,塑造出形象的多义性,见山见水见人更见风骨。再如群舞,在构图上追求“对称工整”的整齐之美,在动律、姿态上又多有“错落有致”的参差美,形成丰富的审美层次。当然也不乏通过舞台技术加持形成的动静对比,如旋转舞台之动与造型之静,人物之动与舞台之静彼此反衬、公转和自转的反衬都构成重要的对比方法,总之动与静、整齐与错落,不断强化视觉体验。

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美学的体现

(一)艺术品相的刻画----大空间,大意识

《只此青绿》这部舞蹈诗剧,取材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此画本意就是把王希孟以及国人一种热爱祖国江山的情怀深藏于青山绿水中。编导对全舞的装束采用了素雅、庄重的风格,显现出无限高雅之美。舞者在这个作品中,不仅是舞人,也是山石,物我完全融为一体。《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大写意山水画的典型代表作品,而舞蹈《只此青绿》直接继承了绘画的这一特色,因而成为中国当代典型的抽象写意舞蹈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手法的描摹----我即山水,山水即我

中国美学讲究“天人合一”“主客合一”的境界。《只此青绿》中一个下平腰的动作,当上身慢慢后仰构成一险境的板腰时,观赏者立即想到陡峭的山峰,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与感受。可以说也达到了我就是山,我就是水,舞者与山水融二为一,进入了物我两忘之境。这是一种不用语言所呈现的美,是符合自然本身的大美。编导与演员进入了此境界,也直接将观赏者带入此境界,视觉与听觉与舞者共同入境,审美的主客体也融为一体。

(三)艺术气质的显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中国舞蹈讲究气韵生动,在动与静中,中国美学更强调的是静,认为无静便无动,静中有动,这样的动才是更强劲的动;在虚与实中,中国美学更强调虚,认为虚灵才更具艺术价值,《只此青绿》的动作编排,突出了静和慢,准确地处理了动静与虚实的关系,那些极慢的动作,实现了人体与大自然的无缝衔接,演活了的《千里江山图》,编导捕捉了中国美的真谛,因而使观赏者获得了一次真正的传统审美的满足。

综上所述,《只此青绿》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编排方式等,描绘了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视觉新体验必然重塑观众的视觉经验,继而引发对审美经验的重塑。在创作层面上,《只此青绿》也体现出对既有创作观念、舞剧模式、审美品格及艺术价值的重新校准与锚定,引起对舞剧创作新模式、新观念的探讨与发掘,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全新解读。

以上为《只此青绿介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