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教案

本文由用户“PL3M5B”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08 09:42:24 举报文档

以下为《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掌握“之”字在初中文言文的用法;

3.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汉字的演变引出对“之”字有古至今意义及用法的变化。

二、“之”字意义的演变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三、文言文“之”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某某《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XX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④菊之爱,杚后鲜有闻。(杚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⑤忘路之远近。(杚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杚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某某《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某某《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杚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XX刘某某,高尚士也,闻之。(杚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事。?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XX,何如?(《劝学》)

2.送孟某某之XX(《送孟某某之XX》)

3.送杜某某之任蜀州(《送杜某某之任蜀州》)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XX”、“XX”、“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某某”、“杜某某”,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桃花源记》期中复习卷
  2. 3麻醉科常用心血管药物的用法
  3. 小学古诗31-50
  4. 高中定语从句详细讲解
  5. 浅谈陋室铭的魅力
  6.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7.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8. 四年级百日诵读古诗词
  9.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版
  10. M9 U1定语从句复习专题教案-有答案
  11. 桃花源记全文
  12. 八下古诗文默写(答案)定稿2
  13. Give用法小结

以上为《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