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历史大题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四、简答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他的变法从何时开始?
(2)某班举行了儒家、道家、法家“谏秦王”的历史剧表演,你认为“商鞅”站在哪一边?试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4)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请说明理由。
(5)通过以上探究,想一想改革给了你什么启示?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
(2)其中A、B、C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3)其中发生在E的哪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F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夷洲,它就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3.阅读下列材料
大河网——大河报2009年10月22日报到:昨日上午9时,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启动仪式暨打造中原文化标志·采集太昊陵圣土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中州宾馆隆重召开,拉开了“世界客家播迁路”活动的帷幕。主办方将组团从河南出发,到海内外客家居住地开展文化交流。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末年的100多年间,我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东汉末年开始,从北方、西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2)在西晋末年的大迁徙中,原居住在今天**_*原居民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五、综合题
1、识图回答问题:
/
(1)图中人物是谁?
(2)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整理什么一书,记载他的言论?
(3)他的主要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4)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2、“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是谁讲的?
(2)他和谁一起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这次起义于何时在何地爆发?
(4)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这次起义的爆发有何历史意义?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
/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某某!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 看图懂史
/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势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所学和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让自己心神安宁?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 ? ?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 ? ? ? ? ? ? ? ? ? ? ? ? ? ? ? ——《“大一统”之梦》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
(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45.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学完丝绸之路后,701班历史小组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的古某某”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史书记史)
材料一 《汉书·张某某》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
(看图说史)
材料二
/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材料析史)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请你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4)古丝绸之路上美丽富饶的某地,古时称西域。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该设置标志着什么?
(今人论史)
2017年7月14日,“2017.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项目对接会”在某地乌鲁木齐举行。此次项目对接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演讲致辞精神、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地方工作会议精神,以“弘扬‘丝路精神’,加快‘五大中心’建设”为主题,旨在搭建多方交流合作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各方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
(5)结合材料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46.材料一:“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的稳定社会,在西汉建立之初,采取了什么政策?
(2)经过历任统治者的精心治理,西汉王朝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3)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是指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令的影响。
(4)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47.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熄灭,然后统纪某某,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图示反映了秦始皇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
(2)从材料二可看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在经济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统一铸造什么钱?
(4)概括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4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1)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是谁?根据材料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某某,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某某,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某某,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六、识图题
49.观察战国七雄的示意图。
/
填出A、B、C、D对应的国名。
A: B:
C: D:
50.请认真观察《秦朝疆域图》,将相应的填在横线上
/
秦朝的都城是:________
长城西起 ,东至
四、列举题
37.请你写出战国七雄。
38.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各一名的代表人物
五、简答题
39.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成功与否,为什么?
40.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打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请回答:
(1)这一时期什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2)战国时,各国相继变法完成了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什么社会?
(3)“百家争鸣”指的是什么局面?举出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41.评价秦始皇
六、综合题
42.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某某,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祺。
请回答:
(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
(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
4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44. 改革和统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回答:“商君”是谁?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商君的做法和“始皇”“并天下”有何关系?
材料二:
///
(2)据材料二回答: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某某,国以富强,百姓乐某某,诸侯亲服,获楚、魏某某,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3)材料一、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45.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但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译文:“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贤能的人。……由高贵而聪明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而聪明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
——《墨子·尚贤中》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所以,圣人说:“我不强迫百姓做事,百姓自然会被感化,我不给百姓找麻烦,民风自然会端正,我不让百姓出工、出钱:百姓自然会富足,我无私,百姓自然会纯朴。”)
——《道德经》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胼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译文:那严刑,是民众所畏惧的;重罚,是民众所厌恶的。所以圣人设置了民众畏惧的严刑来禁止奸邪,设置了民众所厌恶的重罚来防备狡诈,因此国家安定而暴虐作乱的事不发生。我因此明白了仁义惠爱是不够用的,而严刑重罚是可以治理国家的。)
——《韩非子》
材料五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兰事》
(1)材料一中,在“如何治国”上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呢?你认为这种做法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2)材料二中,在“如何治国”上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呢?
(3)料三中,在“如何治国”上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呢?
(4)材料四中,在“如何治国”上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呢?
(5)材料一、二、三、四中,为什么围绕“如何治国”这同一中心问题上,当时的社会会出现不同的主张或声音呢?材料五中鲁迅的话说明什么实质问题呢?
(6)据所学回答,材料一、二、三、四中的在“如何治国”的主张中,哪种政治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呢?力什么呢?
46.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请回答:
(1)图一局面的建立者是谁?为巩固辽阔疆域,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2)读图二,西汉政府在E处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3)结合图二和所学回答,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采取了哪些措施?
(4)读图三,D处的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说出该战争名称。
(5)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概括说出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47.阅读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
材料二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三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四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问题一:图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中①②分别是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请说出地点名称。
问题二:材料二出自《汉书?张某某》,请说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问题三:材料三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_*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时,哪一历史人物为西域的经营与统治作出了贡献?他在西域期间 还派出甘英出使哪个大国,有何意义?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或作用。
48.国家政权的稳固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董仲舒对汉武帝说过这样一段话,“《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某某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贵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1)从政治、思想方面,说明材料一中汉武帝治理国家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2)材料二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期的社会状况,针对这样的状况,曹操采取了什么措
施?《步出夏门行》中曹操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为实现远大理想,他做了怎样的努力?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看法。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四、简答题
40.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方面列举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措施?
41.请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回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五、综合题
4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观察下面的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请回答:
(1)图中A、B两处的人物分别是谁?图中的辩论结束后,秦国开始了哪一重大活动?最终促成了哪一社会制度的确立?
(2)表格中的姓氏改革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再举出该事件中的两项措施。
(3)结合上面图表和所学历史知识,你从上述两个事件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3.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材料一中图1的体例是什么?图2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谁?
材料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
(3)材料三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数学家。请你任选一位,说明他的成就。
(4)综合以上探究,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某某《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1)根据材料一,秦朝“地方政权封建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的推行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这段话是谁说的?这个建议的实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译自《史记》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
材料二: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辛苦劳作,一年的丰收可以解决很多地方的粮食问题。……江南生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译自《宋书》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3)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北方民众的南下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历史大题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