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4班-亚里士多德对于物理学的贡献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物理学的贡献
由于在古希腊这一时期,科学与哲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此时科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所以我们在阐述与讨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上的研究前,先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苏格拉底,他最有名的的理论当属“四因说”。他将世间万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因归为四类——“质料因”:物质因物质的构成而成为倚重状态的原因;“目的因”:物质在产生、活动过程中向着目的运动而有的原因;“形式因”:物质因完成了自己的目的而显现出一种状态的原因;“动力因”:使物体活动起来的原因。而亚里士多德对于运动的理解就与这四因有关。
他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这种说法从公元前四世纪诞生一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质疑。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而摩擦力这一概念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人们才正确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后来也被伽利略被推翻。
这些错误的观点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力对于保持物体运动是必要的。他主张物体只能在推动者推动之后开始运动,意识到这一点,他提出了抛物线的问题,好比扔石头后,石头会持续运动一段距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石头之所以运动,是由于运动影响了空气中的微尘,运动力通过微尘传送到物体。但是,运动力随着物体与推动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石头最终回复静止,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相反的力或阻抗。
在运动的产生上,他认为所有变化必定开始于一个外部物体作用。例如,在桶上凿洞,洞里的水就会流走,但是他也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否则,他们将不会运动。这既适用于无生命的自然物,也使用于生物。这就是它们作为自然物的自然所意味的东西—它们具有自然的运动趋向。他认为,四因有其自然位置:火向上运动,地向下运动,它们在到达其自然位置后归于静止。它们的本性要求它们这样运动。人造物因其质料,因其所由组成的物质而非形式,只具有静止的趋向。概言之,变化需要内(形式和目的)外(推动力和外力)两种要素。亚里士多德说,无生命物有自身“被动的开始”,但没有“引起运动的开始”。
而由此对于运动的认识,亚里士多德也初步认识到了存在参考系这个模型,但其因受到限制,只是在地球上进行研究,未意识到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参考系。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类似于真空的概念,他将其称为“虚空”,对于阻力同虚空一同出现,但是由于亚里士多德将阻力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立即为一种比例,所以他的结果是“虚空”并不存在。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与论证,最后他得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位置所处(空间)不在事物之外存在,事物之外的位置所处(空间)只是有运动的事物的几何和测量的维度。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谈论宇宙的位置处所(空间)是毫无意义的。亚里士多德的空间概念绝不是牛顿的空间概念,它不是一个物体可在其中运动的空匣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和它的外围界限是合为一体的。物体本身的属性决定着周围世界的几何属性。所以几何是不可能同物体实际分开的。物理上的位置处所是由思想确定的。是包围着该事物的,对该事物进行测量的场所中的一个点,这个场所本身什么都不是,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希腊人的物理世界》一书的作者说:“亚里士多德在构造他的空间概念时把几何同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做法与广义相对论不无相似之处。这种理论也拒绝牛顿的空间模型,空间类似一个匣子,物理运动于某某。”正如作者自己已经注意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表了那个时代的求学风气。这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发展史,研究古希腊哲学的起源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亚里士多德,使物理学紧紧地和其他学科连接起来;因为亚里士多德,科学地脚步得以扬帆起航;因为亚里士多德,我们才会在这里,察古思今。
引用文献:
亚里士多德全集.亚里士多德.苗力田译
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
(林某某、张某某、施某某、陈某某)
论文已阅。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梳理很到位而且角度比较新颖,触及了他对于哲学知识等的分类。引文注意了来源,很好。空间的论述是摘自原文,如果能够有自己语言阐述会更好。关于四因说和知识分类的关系,花两周左右的时间做一些梳理,在课上做不超过5分钟的报告。
综合评分:95。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4班-亚里士多德对于物理学的贡献 (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