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精打细磨的课一定是好课吗?》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精打细磨的课一定是好课吗?
尚剑峰
从教近二十年,同行对我的评价是——课讲得好。他们一致认为,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推理和论证逻辑严密,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因为这个特点,我曾被推荐参加过一些赛课、研讨等活动,当过评委,也拿过一些奖。有了这些成就,我有时也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还不错。
记得有一次放暑假前,单位举行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培训,推举几名骨干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当时讲的重点是:上好课的关键是要在课前下好功夫,也就是备课。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构思,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斟酌每一个课堂提问,准备好每一道课堂习题,对教学资源取舍得当……做到这些,才能让课堂紧扣目标,才能让学生听得明白,记得深刻。老师们听了之后,都很赞同。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并不是很喜欢我的课堂,有些学生甚至怕上我的课,一上我的课就紧张。相反,那些在我看来讲课很一般的老师,倒是很受学生欢迎。这让我很郁闷,回想了一下,我上课也不是特别严肃啊,也不是经常板着脸啊,为什么就不招学生喜欢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在朋友圈里刷到一篇关于已故教育家李玉龙的文章。
文章中有一段是李玉龙评价郭某某老师的课,他说,听了郭老师的课,他感到很压抑,有种窒息的感觉,原因在于课堂上的一切都是郭老师的精心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满堂问”。教师依次抛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学生看似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但他们想的是如何回答才能让老师满意。老师点一名学生回答,如果不满意还会点下一名学生继续回答,直到学生的回答让老师满意为止。这样的课堂一直让学生处于被动配合老师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并不是好课。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呢?李玉龙和李镇西两位老师都认为首先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先问。因为真正的学习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自己发现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索的动力。其次,课堂虽然要以问题为导向,但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绝不是以让老师满意为目的,而是要呈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甚至争辩的场面。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老师应该做辩论的组织者或参与者,而不是辩论的裁决者。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常态化的课堂,教师少一点预设,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要总是关注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课堂宽松一点,自由一点,增加学生的自主发现和直观体验。这样的课堂虽不能快速巩固知识和提高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
有人说,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学会“装傻”。教师“傻”,你的学生才会聪明,否则,教师太聪明,你的学生一定变傻。现在,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太“聪明”。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精打细磨的课一定是好课吗?》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