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国际经济合作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讲师:成某某教材:
国际经济合作(第二版)
2014年
卢某某 杜某某 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成某某:手机:*** 微信:chengcheng***
QQ:***4 邮箱:cheng689@naver.com
结构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直接投资***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XX国对外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合作国际租赁国际发展援助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030204目录01学习完本章,你需要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与生产要素等基本概念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和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国际经济合作与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内在联系生产要素禀赋和国际移动的相关理论01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含义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内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一.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国际经济合作904 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05 国际经济合作是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02 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03 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生产领域
01 国家经济合作的主体: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含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和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优化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并根据协议、章程或合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内所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国际经济合作02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一.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
二. 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广义:除国际贸易以外的国际经济协作活动狭义:仅指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和对外经济援助宏观:不同国家政府之间、不同国家政府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通过一定方式开展的经济合作活动微观:不同国籍的自然人和法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开展的经济合作活动多边:两个以上国家政府之间,一国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所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双边:两国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垂直型: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开展的经济合作活动水平型: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经济合作活动国际经济合作一 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经济合作七 其他方式三 国际技术合作四 国际发展援助五 国际直接投资六 国际间接投资二 国际劳务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总包:从投标报价、谈判、签订合同到组织合同实施全部过程,其中包括整个工程的对内和对外转包与分包,均由承包商对业主(发包人)负全部责任。这是目前国际工程承包活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承包形式
单独承包:一家承包商单独承揽某一项工程项目。这种承包形式适用于规模较小,技术要求较低的工程项目。采用单独承包的承包商必须具有较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分包:业主把一个工程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或几个部分,分别发包给几个承包商,各分包XX对业主负责
二包:总包商或分包商将自己所包的工程的一部分转包非其他承包商。二包商不与业主发生关系,只对总包商或分包商负责,但是是总包商或分包商选择的二包商必须征得业主的同意
联合承包:由几个承包商共同承揽某一个工程项目,各承包商分别负责工程项目的某一部分,他们共同对业主负责的一种承包形式
合作承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承包商,事先达成合作承包的协议,各自参加某项工程项目的投标,不论***中标,都按协议共同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对外则由中标的
03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一. 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
二. 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 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国际经济合作直接动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影响***的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重要动因: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的加强04030201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国际经济合作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影响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国际生产、国际通信和国际运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国家之间在生产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成为可能,为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直接转移和重新组合配置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实际内容。因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时国际经济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
***的大发展
***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之间在生产领域的合作和生产领域的国际化,他们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
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具体体现。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四种新特征:
1.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自然条件 科学技术水平和由此决定的一国综合竞争力
2.国际分工的地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纳入当代国际经济的体系,参与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的深度进一步加深:由部门间 部门***内,还实现了按产品、规格型号、零部件、生产流程的国际分工;各国的直接生产过程 统一的世界生产过程
4.混合型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垂直型或水平型国际分工 二者结合而成的混合型国际分工
5.国际分工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基本上不平等的分工 基本平等的分工
国际经济合作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的加强
这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特点,经济生活国际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生活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发展超越本国界限而实行国际安排的表现。
经济生活国际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金融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和经济调节国际化等方面
经济生活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到经济全球化,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与配置,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进一步相互渗透、融合与依存。
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经济依赖加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
同国际贸易领域一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今后这种竞争呈现加强的势头。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加强的表现将随着国际经济合作业务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国与国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加强以及为保障和推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更顺利地进行,需要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趋势20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趋势:国与国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加强以及为保障和推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更顺利地进行,需要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将随着国际经济合作业务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非股权形式的国际投资、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等集团化的趋势: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加强的表现。由于生产要素移动趋向集团化,因此各经济集团内国家之间以及经济集团与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合作业务将会有较多的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同国际贸易领域一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今后这种竞争呈现加强的势头。在资本要素市场上是买方竞争,在劳动力要素市场上则是卖方竞争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加深各国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
也是各国在生产领域的相互结合,也就是生产的直接国际化,这就大大地扩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使世界经济由传统的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时代,演变成以世界工厂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提要.高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效益
生产要素由使用效率低的国家流向使用效率高的国家,这样可以提要.高素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直接实现各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方面的互补
通过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实现各国间在生产要素方面的互通有无,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优化配置,使各国获得在生产中所必需但又缺少的生产要素,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突破本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局限性。
促进生产要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均等化的趋势
进行生产要素的直接移动就更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出现均等化的趋势,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趋势,因为各国政府会对要素的国际移动施加或多或少的限制,况且市场上的要素价格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不停。
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扩大国际贸易的数量和范围,影响和改变国际贸易的流向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将给国际贸易带来多方面积极的影响:
1. 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国际移动会导致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资本货物类商品的国际贸易的增加
2. 一国把从国外输入的生产要素投入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或出口产业部门,会推动该国出口贸易的扩大
3.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会带动和扩大与此相关的设备材料等商品的进出口
4. 生产要素国际移动数量的增加还意味着世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规模的扩大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的国际移动和某些替代替代进口产业的加速建立,改变一些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态势
国家间的经济协调行动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国家间在政策方面进行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和跨区域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之一
04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一. 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二. 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
三. 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
四.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在联系
五. 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六. 生产要素国际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的机制及生产要素市场的主要类型25国际经济合作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四. 社会生产力的细胞形态,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七要素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和现代教育
九要素论: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和生产管理
五. 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资金、土地、固定资产、物资、技术、信息、管理和经营权等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生产要素是指:使具体的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2801国际经济合作二、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
(一) 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中的要素分析
1817年,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说”: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皆具备优势或皆处于劣势,也可通过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以及商品交换而获取所谓“比较利益”,即生产和出口优势较大(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优势较小(劣势较大)的商品。
共同点:把决定商品生产优劣势的基本原因归于各国在劳动成本方面存在的差异。
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分析的历史发展
(一) 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中的要素分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成本说”:在由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构成的所谓2×2模型中,两国各自在一种商品的生产效率上具有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效率上处于劣势,通过商品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相互间的商品交换,两国皆可获得“绝对利益”。
决定商品优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在商品生产的劳动成本上存在着差异,因而认为只有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才有可能进行国际交换。绝对成本说不能解释两个问题:
1.由于各国的生产发展水平不一样,许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他们仍然可以参加国际贸易
2.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皆具有优势或皆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仍有必要参与国际贸易与获得利益。
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采用的都是单个要素,亦即劳动要素分析法。
古典经济学家坚持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劳动成本来说明贸易的流向和利益。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析劳动成本差异时,都把各国自然资源的差异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一)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中的要素分析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亦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迷禀赋是一个形容词,指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素质或者天赋。亦作“禀赋”。谓人所禀受的体性资质。
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方面。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迷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要素禀赋理论也受到了“里昂惕夫之迷”的挑战。
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实证研究“赫—俄”理论时观察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理论的预测背道而驰。
“里昂惕夫之迷”的提出带动了其他经济学者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分析,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和.新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更加全面的认识。(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迷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
生产要素的非同一性(异质性)
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性
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密集性特征的变换
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密集特征的转移
(三)二战以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生产要素分析在广度方面的新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还表现在新要素观点的提出。新要素观点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商品比较优势时,除了以往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以外,还有其他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赋予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先的局限,提出了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等可以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见解。(三)二战以后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对生产要素的分析总是伴随着对贸易的分析。这说明我们在研究国际经济合作时不可能完全离开对国际贸易的研究。
生产要素的种类由少到多,非自然的、非物质的生产要素逐步增加。
生产要素分析趋向动态化,越来越反映现代化大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构成状况。生产要素分析的特征各国(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
各国(地区)之间资本要素的差异
各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的差异
各国(地区)之间技术要素的差异
各国(地区)之间在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
各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各国(地区)政府的干预
三、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生产要素的国际直接流动,使各国原本相互独立的生产过程走向国际化,使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心由传统的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各个国家在生产领域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较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活动。
国家间借助于生产要素的直接流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置而进行的活动就是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国际直接流动与重新组合配置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和主要内容。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在联系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即生产要素间接国际移动的特点和规律,研究重点是商品的进口与出口,属于流通领域的范围
国际经济合作:研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进行直接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协调机制,研究重点在于生产领域内的直接协作。
2.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商品贸易开展的领域不同
国际经济合作:各国侧重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扩展: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介绍大卫·李嘉图:14岁进入交易所工作,25岁左右成为拥有百万英镑的大资产者。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其对“贸易格局分析与经济活动区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具体贡献3个:
预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主张战略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变竞争优势)
提出“不可能三角形”(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个经济目标之间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一国只能同时实现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而不能同时实现三个)。扩展:李嘉图与克鲁格曼介绍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和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方式?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主要原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经济合作是什么关系?
在历史上,人们对生产要素进行过哪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生产要素的分析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本章思考与练习Q&AThanks For Watching[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一章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