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速度
一、说教材
本节是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主要讲述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讲授的是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前两节课学过的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以及时间和位移,为本节课的新内容打好了基础,本节课的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知识点明确了本章只讨论物体沿着直线运动,为后面学习做了铺垫,后面两节课会用到本节课速度的知识,因此这是承上启下的主要章节。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构思,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定义,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了解速度的单位、符号,知道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定义式,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4.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在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过程中,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研究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生活中的感性知识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不过学生本身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可综合应用讲授法、启发引导法和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概念知识较多,在学习的时候应多注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过程,加强知识经验的正迁移。在学法方面,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等多种方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习的速度知识,以及生活中如何判断快慢,从而引入新课教学。通过复习回忆,使得学生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引导学生回忆坐标系的知识,用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在沿平直公路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设想我们以公路为x轴建立直线坐标系,时刻t1时,汽车处在X1点,坐标是X1=10m,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时刻t2到达了X2点,坐标是X2等于30m,让学生自行找出坐标变化量的大小,并通过阅读课本找出表示方法△x。强调本章只讨论物体沿着直线的运动,以及时间变化量是△t。
(二)速度
引导学生回忆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用什么方法呢。学生讨论后可以简单的得出: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运动的时间相等,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比较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在给予学生评价后,树立统一标准的思想,从而引出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在学生自读课本后,讲授速度的定义式,以及相关的符号、单位,强调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
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教师总结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这平均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达到巩固本节所学的目的。
环节四:作业设计
1.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
2.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
五、说板书设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s/t
3.基本单位:米/秒 m/s
常用单位:厘米/秒 cm/s
千米/时 km/h
单位之间关系:1m/s=3.6km/h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