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丑艺术读后感

本文由用户“kofit”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25 15:06:1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二丑艺术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二丑艺术》是论鲁迅写的一篇散文,常常拈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于人们从不关注处,洞幽发微,别寓深意,在看似无关的想像与敷衍中,达到 “引而不发”的犀利的批判效果。这篇《二丑艺术》就是这方面创作的一个突出的例子。

文章从浙东戏班中的丑角“二花脸”这个小事谈起。鲁某某“二花脸”说为“二丑”,先是说明了“二丑”与小丑的不同,身份比小丑高,性格却比小丑环。然后用主要的笔墨,进一步描绘了“二丑”的独特本领:他与老生扮的“义仆”和小丑扮的“恶仆”不同,“他有点上等人的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到这里为止,鲁迅所讲的,看上去还是戏班的“二丑”脚色本身。到了下面,却文笔一转,进入对“二丑”的“最末一手”的分析,指出这是“二丑的特色”。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又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贵公子并非一伙。”这样,就逼近鲁迅为文的本意了,即以戏中的“二丑”,隐喻讽刺当下文人--受豢养的“智识阶级”扮演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体现了鲁迅的追求。他立意将现实中的一种文学现象,比喻为浙东戏中的“二花脸”脚色,由此联想升华,演绎发微,从而提练出一个“二丑艺术”的类型,这样就使得自己的讽刺对象,不再是个别现象的偶然发现,而有了一种更大的社会批判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它不一定指某一个杂志,或某一些人,而成为黑暗的统治者“帮闲”的一类杂志,一类知识人的总体象征,如病理学中的疮疽的图,乃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这种发现和提练本身,显示了鲁迅的讽刺与幽默的才华,也给鲁迅的这篇杂文带来了意蕴很深的审美的品格。它的讽刺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也就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获得了无尽的悠远性。

  将一个事物和另一种现象联系起来,进行一个题旨的论述,需要对于不同事物相似的本质之处的精心提练,也需要论述者谋篇为文的精湛构思。鲁迅深谙“八股文”写作中章法的特点。这篇杂文里,他就充分用了“八股文”谋篇运作中“起承转合”的方法。第一自然段是“起 ”,是“破题”,讲民间戏班中“二丑”脚色的由来;第二自然段是“承”,讲“二丑”本领的特殊性;第三自然段是“转”,由“二丑”的特色转到论帮闲的“知识阶级”;到了第三、四、五自然段是“合”,用主要的篇幅,讲了“二丑艺术”的“帮闲”本质和这个“类型”的由来。全篇文字凝练,结构谨严,层层剥笋,不露匠气,气势一贯,天衣无缝,真可谓现代艺术性杂文中的一篇传世的精品和典范。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二丑艺术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