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艺术学概论(马工程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艺术学概论
绪论
【简某某/论述】
如何理解艺术学
1、艺术学的来源:
艺术学是19世纪德国的康某某·费德勒提出的,他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他被称为“艺术学之父”。一方面,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应当建立在各门具体艺术史论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从宏观上来指导各个具体艺术种类的史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学理论的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国艺术学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也就是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
2、艺术学理论的意义:
艺术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它的第一个作用是指导艺术创作,从宏观上来指导各个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创作,并且要从中概括出共性特征。第二个作用是指导艺术批判。第三个作用是努力发掘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理论与艺术批评理论,努力建构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第四个作用是繁荣与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学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艺术学理论需要不断地从哲学社会科学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艺术学理论又从各个种类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出新的成果,并且将其升华到理论高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水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如何学习与研究艺术学: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科学的总结中外艺术史上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活动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中外古今各种艺术学理论成果,坚持在新的艺术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丰富与发展。
(2)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一方面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结晶,另一方面它又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建构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时候,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3)借鉴国内外艺术理论。艺术学在中外都有着十分悠久深厚的艺术理论传统,值得我们认真地发掘、整理和总结,既要继承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又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艺术理论,真正做到广纳百家、融会中外。
第一章 艺术观念
【名词解释】
1、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是人们对艺术的基本问题的思考的统称,主要回答“艺术是什么”“来自何处”及“为什么人”等问题,构成关于艺术的性质、属性或特征的基本看法系统。艺术观念问题历来是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何为艺术”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或文化传统中的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随着时代条件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方式,创作者通过某种媒介,创造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或情感。
2、礼乐合一
儒家思想以仁学及礼乐精神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主张礼乐合一,形成一种深刻的礼乐文化。“礼”与“乐”被视为实现仁学的重要手段。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而乐则是音乐,泛指今天所谓艺术。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精神,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礼乐合一,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的集中展现,也是其基本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礼乐合一的理念将艺术的情感濡染与社会政治治理结合为一个互补支撑的体系。
3、顿悟
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我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时,不能依靠直觉、体验或单纯的理解。由于艺术意蕴是将无穷之意蕴含在有尽之言中,具有无义性和模糊性,要把握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就必须通过哲理的顿悟和理性的直觉。这时的直觉不同于艺术鉴赏刚开始时的直觉,而是渗透着理解因素的更高级的直觉,这种直觉可以透过艺术作品感性直观的外部形象,直接把握作品最内在的艺术意蕴。鉴赏主体此时此刻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一刹那间获得顿悟,从艺术的体验世界上升到艺术的超验世界,对作品达到形而上的理解,审美感受得到理性的升华。
4、妙悟
妙悟是中国禅宗的重要范畴之一,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参禅,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从文学思维的角度看,“妙悟”是一种直觉的心理机制。古代学者严羽认为“悟”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也就是诗歌的阅读和创作两个方面,妙悟能使艺术家达到一种心灵的境界,从而心神领会,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禅宗的“妙悟说”被中国的美学理论所吸纳、融化和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命题。
模仿论
模仿论可谓“西方第一艺术理论”,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直到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艺术被认为是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现实的模仿、描摹、反映和再现。模仿论既是艺术发声论——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也是艺术价值论——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对外部现实的忠实的映照。代表人物柏拉图将世界理解为一个“理念”,认为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对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将模仿化为媒介、对象、方式三个方面。模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具有进步合理的内容。但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并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表现论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内心世界、主观精神等的表现,而非对自然或社会现实的模仿。郎吉努斯将激情与崇高联系起来,认为诗歌中的强烈情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华兹华斯认为,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认为情感流露的原动力不是主观可控的,而是直抒胸臆、不得不发。克罗齐提出了“美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表现就是艺术”的观点。表现论将艺术的本源由外部世界拉回到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而将艺术家主体推向了核心地位。
形式论
形式论主张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所模仿的外在社会现实或者所表现的艺术家的内在情感,而在于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形式论将社会现实和创作者自身都看作是艺术的外部因素,只有艺术作品无可剥离的形式才是艺术的本质。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李某某提出“艺术意志”的概念,从根本上强调的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客观的自主的属性;沃尔夫林则提出了不变的法则。格林伯格将“平面性”定义为绘画所独有的纯粹的本质。形式论为揭示艺术作品的独立性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它把艺术语言绝对化,把形式看成是艺术的全部,并不符合人类几千年艺术发展的实际。
艺术体制论
艺术体制论是西方艺术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艺术实践领域出现的先锋派艺术、波普艺术等新形态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成果。艺术体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观念与知识系统,以及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机制。艺术体制可以分为观念和机构两个层面。首先是作为观念语境的艺术体制,阿瑟·丹托指出把某物看作是艺术,需要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知识。其次是作为机构网络的艺术体制,乔治·迪基强调艺术身份的获得是“某些艺术世界的代表人物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资格的地位”。布迪厄强调的不是艺术品自身的生产,而是艺术品价值的生产。艺术家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是一套机构体制在发挥作用。艺术体制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符合艺术的发展进程,它使艺术进一步多样化。
9、艺术意志
“艺术意志”是由奥地利艺术史学家李某某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指出艺术意志是制约艺术现象的最根本的内在要素。认为艺术意志是人的潜在内心要求,来自于人日常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来自于人面对世界所形成的心理态度一世界感。从根本上强调的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客观的自主的属性,将古代美术到现代美术的发展图式概括为立体到平面、触觉到视觉、客观到主观这三种两级对立的过程。在李某某看来,“艺术意志”即“永恒之意”,是艺术发展演变的内驱力和原动力。“艺术意志”动摇了传统的艺术史观念,颠覆了惯有的“盛衰”循环论,抬升了饱含“抽象美”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和富含“视觉感”的巴洛克艺术,极大地促进学界对欧洲“黑暗时期”艺术的重视和挖掘。
10、美感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美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源泉,客观事物的美决定了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决定了美感的产生。有的人的美感是先天决定的,有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人的美感会因为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域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美感。
11、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通常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典型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又体现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典型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不仅是社会生活现实的反应,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是特定时代或阶级思想的代表,从而也必然反映艺术家的思想倾向。以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一条基本原则。例如阿Q受到社会的压制和剥削,是旧式中国农民的共性,而阿Q的自欺欺人又体现了个性,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描绘了可笑、可悲、可怜的典型形象。
12、艺术语言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比如绘画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色彩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这些艺术语言能够塑造艺术形象、传递艺术内容;而且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各门艺术的艺术家都致力于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探索;而且艺术语言的发展同科技的进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启示录》中运用了各种创新的艺术语言,在美军飞机进攻的场面运用多种电影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恐怖性。
13、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家凭借想象力、创造力与长期积累的艺术技巧,对特定的媒介材料和社会生活进行加工、改造和提升,最终生产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生产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还用“艺术生产”来概括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成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的现象。马克思指出,艺术家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窃取,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源泉。“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等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自然不管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还是精神生活对象都在不断扩展。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属于现实美,现实美是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美,它不是人为了美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等等,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15、社会美
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属于现实美。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存在形式。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丰富复杂的,因此社会美也是繁多的,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领域,以及作为一定时代、阶级的先进人物身上的美。社会美属于现实美。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美,它的产生是由于事物本身的审美属性,是非人为的,和人的审美认识无关,不是人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16、艺术美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②艺术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美具有陶冶性情、娱乐身心、认识生活等作用。极具艺术美的代表作品有罗丹的《欧米哀尔》、杜尚的《泉》等。
【简某某/论述】
一、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
(一)儒家艺术观念——礼乐合一与美善统一、成某某与游于艺、情志说
以孔某某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的古典思想之一,它对中国人的政治、伦理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艺术观念有:第一,“礼乐合一”与“美善统一”。礼是礼仪、制度,乐泛指今天所谓艺术。礼乐合一的理念将艺术的情感濡染与社会政治治理结合为一个互补支撑的体系。第二,“成某某”与“游于艺”。儒家进而将艺术看作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游于艺”体现了儒家艺术观在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张力,既将它与社会价值系起来,又有肯定艺术独立价值的可能。第三,“情志”说,儒家中庸理想使情感的表现有节制,自然情感需要服从于社会性的人伦道德与礼制。儒家艺术思想对“情”的肯定在后世得到更深的发展和突破,而这种发展和突破更多地来自于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理想。
(二)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自然无为、自由无限、虚静、物化
道家的自然无为、自由无限的价值观,恰恰与艺术和美的本质精神相吻合。第一,道家艺术观念将自然视为最高的美认为所有的艺术都需要遵从自然,自然无为,意味着无功利、无目的,这恰恰包含了美的基本性质。第二,自然无为的本质是自由,道家思想将自由视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从现实关系中挣脱出来进入超越的境地,反对一切压迫与功利,而这正是美的本质态度。比如庄子的《逍遥游》的核心就是自由。第三,道家提出了虚静、物化、心斋、坐忘等重要的艺术美学与艺术心理问题。这种状态恰恰与艺术创作的状态类似,强调艺术主体超越一切现实利害关系进入纯粹的自由的审美境地。
(三)禅宗艺术观念——直观与妙悟、韵味与境界
佛教与中国固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禅宗教派,禅宗思想特别推进了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其包含的独特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主张“直观与妙悟”,人通过直观与妙悟的方式来得道,追求一种具有神秘经验性质的心理体验——妙悟。直观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妙悟就是通过直观而在瞬间参透事理,即所谓“目击道存”,妙悟是一种与理性分析无关的、从整体把握、瞬间达到本质的艺术直觉思维。禅宗还主张“韵味与境界”,禅宗的发展带给中国艺术一种特别的美学气质,由于禅宗所追求的内在精神超越,唐代以后中国山水画与诗歌日益心灵化,特别表现为种对无穷的?“韵味”和空灵的“境界”的追求。
二、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以孔某某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典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对中国人的政治、伦理、生活、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而长久的影响。儒家对作用于人的感情的艺术高度重视,将之与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从先秦孔孟思想到宋明理学精神,儒家艺术观念持续发展,对中国文学艺术基本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礼乐合一”与“美善统一”。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而乐则是音乐,泛指今天所谓艺术。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精神,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礼乐合一的理念将艺术的情感濡染与社会政治治理结合为一个互补支撑的体系。
第二,“成某某”与“游于艺”。在礼乐合一的基础上,儒家进而将艺术看作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游于艺”说具有充分的阐释空间,体现了儒家艺术观在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张力,既将艺与其他社会价值系起来,又有肯定艺术独立价值的可能。
第三,“情志”说,中国古典艺术更多处在一种抒情传统的脉络里。但总体说来,儒家中庸理想使得其情感表现是有节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自然情感需要服从于社会性的人伦道德与礼制。中庸也是儒家对美的理想形态的规定,“过犹不及”,艺术美中的各种因素与成分都应该对称和谐,每一个单一的因素都要适度发展,与他者相协调。中庸原则与“和”的理想使中国古典艺术呈现出一种和美、敦厚、情理协调的美。
儒家艺术思想对“情”的肯定在后世得到更深的发展和突破,而这种发展和突破更多地来自于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理想。
三、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
儒道互补”是中国古典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追求自然无为、自由无限的价值观,恰恰与艺术和美的本质精神相吻合。同时,道家思想对于审美心理、艺术精神的阐发也对后世中国文人与艺术家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道家艺术观念将自然视为最高的美,认为一切人之艺术都需要遵从自然。自然无为,意味着无功利、无目的,这包含了美的基本性质。一切艺术和美都应该是非刻意的,这样就会达至大美。道家艺术观更多地强调美与真的一致性,认为美必须真实无伪,艺术与虚假的事物和情感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自然无为的本质是自由,道家思想将自由视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道家思想由道和自然的自由与无限推导出人的自由与无限,主张人从现实关系中挣脱出来进人超越的境地,人之生命的自然存有与自由发展是根本目的,反对一切压迫与功利,而这正是美的本质态度。均将真实的个人自然情感的自由表达放在文艺思想的第一位。
第三,道家提出了虚静、物化、心斋、坐忘等重要的艺术美学与艺术心理问题。这些状态恰恰与艺术创作的状态类似,强调艺术主体超越于一切现实利害关系进入纯粹的自由的审美境地,后世文人与艺术家极力标榜道家此种虚静的艺术心理状态。
观赏者面对对象时处在一种超越性的精神状态中,物化而在瞬间觉悟真理。这种心理根本上是对一种理想之人的设想,道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根本在于这种对理想之人的身体状态与精神状态的描述塑造出一个理想的艺术创作主体。
四、禅宗艺术观念
佛教与中国固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禅宗教派,在唐宋时期达至鼎盛。禅宗思想特别推进了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其包含的独特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直观与妙悟。禅宗主张,人在参禅时,通过直观与妙悟的方式来得道,追求一种具有神秘经验性质的心理体验——妙悟。直观与妙悟都不是经由理性分析得来的结果,而是通过心灵对其本质直接把握。禅宗的许多偈语都表现人在瞬间的得道,悟之后就是人获得真理的澄明感。直观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妙悟就是通过直观而在瞬间参透事理,即所谓“目击道存”。而这正与艺术创作中的直觉、灵感与顿悟等心灵现象想通。
韵味与境界。禅宗的发展带给中国艺术一种特别的美学气质,由于禅宗所追求的内在精神超越,唐代以后中国山水画与诗歌日益心灵化,特别表现为种对无穷的?“韵味”和空灵的“境界”的追求。
五、西方艺术观念演变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哲人就开始思考艺术的基本属性问题,直到20世纪,积累了丰硕的思想财富。接下来将从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艺术体制论这四种形态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模仿论
模仿论可谓“西方第一艺术理论”,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直到卢卡奇的现实主义,艺术被认为是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现实的模仿、描摹、反映和再现。模仿论既是艺术发声论——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也是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在,比如图片、声音、影像等皆可共存。其核心是要唤起有意味的体验。
第二,数字技术介入艺术创作带来的感官奇景。尤其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影视特效。比如《阿凡达》,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创造出了银幕上一个个逼真的造物效果和奇幻景观,满足了观众对观影体验刺激、惊讶、迷幻的需求。
第三,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对影视艺术的产业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线宽带技术大大方便了影像的数字化和移动传播,使得个人很方便地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终端在线观影。3D数字电影技术的成熟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听体验。
第四,影视文化传播的巨大变化。数字媒体制造了全民娱乐的影像文化,不管是模拟信号录像,还是大众参与制造影像,都让艺术主体不断拓展。在当今,创造艺术不再局限于职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而是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与群体;影视文化审美多样性、大众化、碎片化、娱乐化愈发明显;使相同作品在不同的数字网络传播平台上实现共时传播。
数字技术下的综合艺术不断发展,但也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艺术的欣赏与评价提出了挑战,对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收藏等方面也提出挑战。所以需要加强相关立法与监管,以清洁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数字艺术氛围。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艺术学概论(马工程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