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腹股沟斜疝介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腹股沟斜疝
时 间:
地 点:
主 讲 人:
参加人员: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间隙进入另一部位,均称之为疝。腹外疝是指腹内脏器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成。腹外疝根据不同的部位可分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某某,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斜疝。
【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2-3腰椎旁,以后逐降。随着睾丸逐渐下降,带动内环处腹膜下移,形成腹膜鞘状突,婴儿出生后,若鞘突不闭锁或闭不完全,则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由于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因素:主要与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腹壁肌或筋膜发育不全有关。当腹内压增加时,内环处的腹膜自腹壁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疝囊,腹腔内器官、组织随之进入疝囊。
【临床表现】
1、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
2、难复性斜疝: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 ,同时可伴胀痛。滑动性疝除疝块不能完全回} 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3、嵌顿疝:多发生于强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
4、较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但在肠内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内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轻易认为是病情好转。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局部用医用疝带压迫或托起。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单纯疝囊切除。包括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切去疝囊。
(2)疝修补术: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3)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等缺点。
【辅助检查】
1、透光试验2、试验检查3、X线检g?/p>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1)既往史和相关因素:包括病人一般情况,腹外疝的病因和诱发因素、发生情况、与腹压的关系,有无伴随其他疾病等。
身体状况
2、术后评估:术后有无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有无腹内压增高因素及复发。
【常见护理诊断】
1、知识缺乏:缺乏预防腹内压升高的有关知识。
2、疼痛:与疝块突出、嵌顿或较窄及术后切口张力大有关。
3、体液不足:与嵌顿疝或较窄性疝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有关。
4、潜在并发症:术后阴囊水肿、切口感染。
【护理目标】
1、病人能描述预防腹内压升高的有关知识。
2、病人自诉终痛得到缓解或控制。
3、病人未发生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
4、并发症能得到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1、提供病人预防腹内压增高的相关知识。
术前:(1)、择期手术,病人术前须注意有无存在腹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应先期处理。
(2)、术前晚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
术后:(1)、体位与活动:平卧3日,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一般于某某3-5天可以考虑离床活动。
(2)、防止剧烈咳嗽:术后剧烈咳嗽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因此术后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保护切口,以免缝线撕脱造成手术失败。
(3)、保持排便、通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4)、积极处理尿潴留:手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肌肉注射卡巴胆碱或针灸,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必要时导尿。
2、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
术前:(1)、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3、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
【中医护理常规】
肾气亏虚: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少量多次温某某。 中药治疗:可用朴硝250g装布袋内罨敷。用五倍子、枯矾各10G,1天1剂,加水300ml,煎0.5小时,待适当温度,将阴囊置入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下次浸泡时需将药液加温。针灸:主穴,行间、中极、阴陵泉。
肾虚寒湿:中药药熨: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下次使用时仍需炒热,可连用3—5天再换药。 针灸:主穴、大敦、关某某、三阴交。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腹股沟斜疝介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