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古代汉语》(通论)内容提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内容提要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张某某、陈某某等编,在明代梅某某《字汇》和张某某《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王某某《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了纠正。
3、《中华大字典》陆某某、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4、《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某某、方某某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某某《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某某、沈某某,张某某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6、《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某某《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某某《唐某某》的反切校定过。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某某《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某某《说文解字义疏》、王某某《说文句读》、朱某某《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某某《经籍|Q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某某《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某某《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某某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某某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3、复音词的四大类:
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
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的关系,如倜傥、忸怩、抑郁;或有叠韵的关系,如旵基、徘徊、逡巡;或有双声兼叠韵的关系,如玲珑、辗转、参差。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辨析同义词:
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特指,“析言”。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通论(四)
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某某《说文》。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转注即引申义。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
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
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引申义
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某某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某某(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某某《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E、转注:说法不一。许某某(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某某(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某某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某某“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A、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试”;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不常用)。
B、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必拘泥于某某“意符”去深求本义。如悬、影。
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彳彽足走、言口欠、言心。
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符的替换。如:f标恰?/p>
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如:a,诉。
6、540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明代梅某某《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
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B、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
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通论(六)
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某某,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墿。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
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如:婍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m凇、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彳彽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R牛XXXXXNV、}]埓。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珆凇标恰、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如:aZaY、和T姡换衬场、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如:婍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 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如:[刂谩訹妗?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如:雕_k凋、怞游、修?。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如:亡q!、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y⑵鴏#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恑、征徵、余某某。
9、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y⑵鴏#等。
10、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A、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
B、有些简化字可从古书中找出根据,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其中有些是本字,如舍ch、网}病⑵鴏#、启U_;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如粮|纭⒗駓⒓鰠XXXXX⒖鋳嚒⒂粠4。 C、最值得注意: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词义毫不相干或明显有别,仅仅因为同音而被采用。这就是说,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后混为一个了。如:后後、适恑、征徵、余某某、几^~。
通论(七)
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系词(判断词)“是”。
在秦汉以前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某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如“臣之所好者,道也”。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A、两种典型结构:用“也”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
B、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
C、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谓语。如: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略等于“是也”。)
D、指示代词“是”或“此”复指前面提到的那件事情。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E、C类所讲的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如: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F、主语所指的已在上文出现,故省略主语。一般在对话里。如:子曰:隐者也。G、谓语前常用副词“乃”加强肯定,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声明的语气。这个“乃”相当于现代的“便(是)”“就(是)”。如:吾乃梁某某。是乃仁术也。
H、谓语前常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可译成“不是”,但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如:是非君子之言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I、最常见的活用法: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3、注意“为”字:“为”是一个动词,不必认为是上古真正的系词。用“为”字的判断句非常罕见。用“也”煞句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
4、对于内容压缩了的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分析的判断句,不应该以词害义。如:百乘,显使也。夫战,勇气也。
5、“也”字:
A、煞句的“也”:a、基本用法: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由此用法引申出来的用法如下:b、“也”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由因及果,进行推理。加“故”字)c、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用“也”煞句。如:蔓难图也。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d、表示命令的句子。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e、注意:如果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也”似乎也带了疑问语气。这种“也”和“邪”(耶)的区别在于:
1)“也”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本身表示疑问。如“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换用“也”就不是疑问句了。
2)“也”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后面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如“也与”“也邪”。
B、句中的“也”: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a、用在单句中的主语(有的是主谓结构作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b、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如:今也则亡。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c、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时间修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时间修饰)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非时间修饰)
通论(八)
1、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其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2、双宾语句: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指物的直接宾语和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如:闭之门、夺之食、立之君。
3、值得注意的是“为”(wéi)字:及物动词。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在具体上下文中涵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常带双宾语。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宾语的位置:
A、一般放在动词后。
B、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提前的宾语,这是古代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有三种情况:
a、在宾语后用“是”“实”“之”复指。如:岂不i柺俏肯染檬羌獭9砩穹侨耸登祝┑率且馈?/p>
b、在A的基础上,还在宾语前用“惟”(唯),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
c、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只用“之”来复指。如:此之谓也。子是之学。
5、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A、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这个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如:九合诸侯(“九”只表示多次)、驽马十驾。
B、如果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移到句尾,在数词前加“者”。“者”前面的词语就充当全句的主语,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如:鲁仲连辞让者三。
6、被动:
A、意念上的被动,还不是真正表示被动的句法。如:蔓草犹不可除。 谏行言听。 垶不废矣。
B、真正的被动句:
a、一般在动词后用“于”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于”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面。注意: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更加明显了。如“东败于某某”。
b、有时用“为”(wéi)表示被动。如:皆为戮没。 不为酒困。
c、“为……所”式,在秦汉以后最为常见,并沿用至今书面语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d、“见”“被”也可表示被动,但不是主要形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7、“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矣”字总是报道一种新情况。“矣”字的语法意义跟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啦)字的语法意义相当。有如下用法:
A、一般情况下,“矣”字总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如:余某某。(病是受重伤)
B、表示某一情况已经如此或曾经有某一情况,句中用表示时间的副词如“已”“既”“尝”等字,句尾用“矣”。
C、某一情况还未出现,但预料它将会出现,句尾用“矣”。如:虞不腊矣。吾将仕矣。
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表示假设的偏正复句。如:君能补过,垶不废矣。(假设)
D、表示可能性的句子。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注意“可也”和“可矣”的分别:“可也”是简单的判断,“可矣”包含“以前未可而现在可以”的意思。)
E、以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如:国危矣。今老矣。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增加夸张语气:描写句的谓语部分被提到前面,后面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的)。但“矣”本身并不表示夸张语气。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F、祈使句用“矣”字,是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如:先生休矣!
G、用于疑问句,“矣”仍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矣”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如:事将奈何矣?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8、“焉”字: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用法如下:
A、a、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如:余收尔骨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非曰能之,愿学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b、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晋国,天下莫某某。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焉”的代词性冲淡,而语气词性质就更为突出了。如:于我心有戚某某。
C、活用法: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击之,必大捷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平行的句法最能看出,如: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D、用于疑问句,“焉”仍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焉”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某某?
F、不常见用法: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焉”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较常见。如:公输子自鲁南怞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
9、注意“之”和“焉”的区别:“之”用于及物动词后,“焉”用于不及物动词后。同一动词,加“之”或“焉”,词义不同。如:“死焉”是死在那里,“死之”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
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A、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无疑而问的反问。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如:君子质而已矣,何某某为?
变换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如:`嵊?hellip;…p涸眨?/p>
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说成“何……为”。如:天之亡我,我何某某?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
B、语气词的连用:
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语气词连用。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古代汉语》(通论)内容提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