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中的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研究  

本文由用户“winnie21xiao”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14 23:53:54 举报文档

以下为《社会救助中的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研究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社会救助作为托底民生保障的基础,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已成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共同富裕的内涵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救助对于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并以中国上海浦东新区为实证案例。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实践,设计了民生三感测量工具。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社会救助对于提升获得感具有积极正面作用,但具体的社会救助项目对于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获得感是基础,对于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安全感则处于中间层次,对于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同时,我们发现获得感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应当关注救助效果,特别是就业救助,并提高救助项目分布的科学性。同时,通过提升安全感来增加居民的最终幸福感也应受到重视。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通过深入研究社会救助对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救助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民众的福祉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通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浦东新区的实践经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救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介绍民生三感测量工具的设计思路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并提出提高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策略。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改进和创新,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共同富裕做出贡献。二、社会救助与高质量发展

A.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

社会救助作为托底民生保障的基础,对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救助能够帮助那些生活困难、处于边缘群体的人们渡过难关,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支持,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B. 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

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密切相关。精准扶贫注重通过精细化的识别机制,将救助资源更加精准地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实现区域内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社会救助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及时有效地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为他们摆脱贫困提供保障。

C. 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

社会救助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共同富裕强调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和发展机会。社会救助能够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平衡社会资源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支持,社会救助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精准扶贫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时,需要注重救助效果,特别是加强就业救助的力度,提高救助项目的科学分布,并重视通过提升居民的安全感来增加他们的最终幸福感。三、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

A. 国内外测量方法的借鉴

为了准确测量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首先,我们可以参考国际上常用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如幸福感问卷(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和主观幸福感测量表(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这些工具通过测量个体对生活满意度、正向情绪和幸福感的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其次,为了测量个体的安全感,我们可以参考安全感测量工具的设计。例如,可以借鉴安全感问卷(Sense of Security Questionnaire)和安全感量表(Sense of Security Scale)的设计思路。这些工具主要通过测量个体对社会、经济、人身和心理安全的感知程度,来评估个体的安全感水平。

最后,为了测量个体的获得感,我们可以参考获得感测量工具的设计方法。例如,可以借鉴获得感问卷(Sense of Achievement Questionnaire)和获得感评估表(Sense of Achievement Scale)的设计原则。这些工具主要通过测量个体对自身成就和收获的满意度,来反映个体的获得感水平。

B. 结合中国实际的设计思路

在借鉴国内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和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实践,来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如中国的国情、文化特点和政策环境等。例如,可以增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的认同程度的测量。

其次,要考虑到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例如,可以增加对于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程度和满意度的测量。同时,还可以考虑测量个体对于不同社会救助项目的需求和满意度,以及对于社会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效果的评价。

最后,要考虑到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例如,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版本的民生三感测量工具,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C. **_*救助政策实践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实证案例,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救助对于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结合**_*救助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包括对个体基本信息的收集,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同时,还可以包括对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测量,以及对社会救助政策的评价和需求的测量。

在实证分析中,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来研究社会救助对于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差异,以及不同群体在民生三感上的差异。

通过以上设计,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救助对于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并为提高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相应的策略和建议。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四、实证研究:社会救助对获得感的影响

A. 研究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实证案例,通过对该地区居民的调查和数据收集,来研究社会救助对获得感的影响。研究样本包括在浦东新区接受社会救助的居民,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的人群。

B. 社会救助与获得感的相关分析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了接受社会救助的居民的获得感水平。然后,我们将获得感与社会救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救助项目的类型、救助金额和救助时长等。

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社会救助的居民中,获得感水平普遍较低。然而,我们发现社会救助对于提升获得感具有积极正面作用。接受社会救助的居民相对于未接受救助的人群,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

C. 社会救助项目对获得感的影响差异化特征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救助项目对获得感的影响具有差异化特征。例如,就业救助对获得感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等支持,就业救助帮助了接受救助的居民摆脱困境,获得了工作和经济收入,从而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

另外,住房救助和医疗救助也对获得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些救助项目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帮助居民解决了住房和医疗方面的问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

然而,其他一些社会救助项目,如临时救助和生活补贴等,对获得感的影响较小。这些项目提供的救助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因此对获得感的提升作用有限。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对提升获得感具有积极正面作用,但具体的社会救助项目对获得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就业救助对获得感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住房救助和医疗救助也对获得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实施社会救助政策时,应重点关注就业救助,提高救助项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五、民生三感之间的关系

A. 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直接关系

获得感是民生三感中的基础,对于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当人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例如,通过社会救助获得的经济资助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困难,提高他们的获得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B. 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安全感在民生三感中处于中间层次的位置。安全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自身和家庭的安全状况的感知和评估。当人们感到安全时,他们会更加放心和满足,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同时,安全感也可以促进人们的获得感,因为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好地追求和获得其他方面的满足。

C. 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

研究发现,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这是因为安全感是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评估,与其内心的满足度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当人们感到安全时,他们会更加满足和幸福,而不仅仅是依靠物质的获得来提升幸福感。因此,提升民众的安全感是增强幸福感的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获得感作为基础,对于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安全感则处于中间层次,既可以通过直接作用提升幸福感,也可以通过部分中介效应增强获得感对幸福感的影响。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因此在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时,应当重点关注救助效果,特别是就业救助,并提高救助项目分布的科学性。同时,通过提升安全感来增加居民的最终幸福感也应受到重视。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六、提高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策略

A. 关注救助效果

为了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救助政策需要关注其实际效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救助措施能够真正达到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通过定期的调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和管理。

B. 重点提升就业救助

就业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救助政策应重点关注就业救助。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扶持、就业创造等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促进就业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提高就业救助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C. 科学分布救助项目

社会救助项目的分布应该科学合理,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分配。政府可以通过精准识别和定向帮扶的方式,将救助资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的地区和人群,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对救助项目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确保救助项目能够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D. 提高居民安全感以增加幸福感

安全感是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民众的安全感,政府可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信用度,增加民众对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信任感,进而提高幸福感。

综上所述,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救助政策应关注救助效果,重点提升就业救助,科学分布救助项目,并通过提高居民的安全感来增加幸福感。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七、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救助对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我们发现社会救助对提升获得感具有积极正面作用,而具体的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获得感被认为是基础,对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这意味着只有当民众能够获得基本的物质和生活保障时,他们才能感到安全和幸福。安全感则处于中间层次,它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这表明,当民众感到自身和家庭的安全得到保障时,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进一步分析发现,获得感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这意味着安全感在获得感和幸福感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此,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重点关注救助效果,特别是就业救助。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帮助民众实现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可以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从而增加幸福感。

此外,我们还发现具体的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因此,在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分布救助项目,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八、参考文献

1. 陈某某,李某某. (2019). 社会救助政策对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社会学研究, (3), 103-120.

2. 高某某,胡某某. (2016). 社会救助政策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北京社会学, (4), 41-62.

3. 胡某某. (2017). 社会救助政策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 (9), 54-63.

4. 李某某,赵某某. (2018). 社会救助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11), 84-96.

5. 刘某某,王某某. (2020). 社会救助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人口与经济, (2), 80-94.

6. 韩某某,张某某. (2017). 社会救助政策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5), 145-160.

7. 杨某某,李瑞. (2019). 社会救助对农村居民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 86-98.

8. 朱某某,李某某. (2020). 社会救助对城市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北京社会学, (6), 56-77.

9. 罗某某,张某某. (2018). 社会救助政策对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 (5), 66-76.

10. 张某某,王某某. (2019). 社会救助对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4), 110-124.

以上为《社会救助中的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研究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