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题库第1版

本文由用户“arthur200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5-02 13:18:27 举报文档

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题库第1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题库第1版

2022年11月24日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答案:第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第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5.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6.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如何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答案: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答案: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某某。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某某。

重要意义: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第二、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12.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在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14.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5.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16.如何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规律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答案: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质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17.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8.简述学习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的六大思维能力。

答案: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主要有六个:第一、辩证思维能力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把握本质、遵循规律、推动工作的能力。

第二、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第三、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第四、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第五、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把握底线思维,就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第六、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19.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

答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类型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20.如何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简述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答案: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2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感性认识是关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关于本质的认识。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3.为什么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案: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4.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相对性,指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第二、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

2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答案:物质生产方式也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性力量。其主要表现为;

(1)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答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29.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0.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1.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依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又称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低级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有些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进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32.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3.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革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4.为什么说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答案: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一、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必须从当地当时的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49.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答案: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许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从兴盛走向衰落和灭亡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复杂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特别是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发达的社会主义,更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最后,从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和过渡,也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

50.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答案: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最后,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题库第1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