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 再版序言 1995 年 11 月到 12 月间,我利用养病的时候把 1980 年初写成、1981 年 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西运动》读了一遍。自这本书完成以底,这还是第 一次从头到尾重读它。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书约 70 万字。1981 年 6 月由人民出版社 出版,然后又由XX人民出版社出了字体较大(4 号字)的版本,不久红旗 出版社还出了这部书的简本。这三个本子都经过多次重印。据我掌握的情况, 它们的印数累计共 300 余某某。 在屡次重印的过程中,曾经对个别字句作了修改,其中有的还是比较重 要的修改。例如,在最初的印本中提到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俄边界线时某某 应该写“外XX岭”,错成了“大XX岭”。这个错误在后来的印本中已经 改正了。根据出版社的规定,改正个别字眼,虽然重印也不叫新的一版。所 以至今出的书还是初版本,只是有第几次印本的不同。这次通读中,不免做 了较多的修改。因此,我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的第二版,并且请XX人民 出版社和红旗出版社在未做相应的修改以前不再出版这书的大字本和简本。 这次虽然作了比较多的修改,但毕竟不是大改。这是因为:第一,这本 书的基本论点和总的体系我现在还不觉得有修改的必要。第二,如果现在来 写这本书,当然全书的面貌包括材料的取舍和论述的详略会有很大不同。但 是我不能把 1981 年以前写的书改成 1995 年写的书。 对于这次所作的改动,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在第二章第一节第四段中提到“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帮助明朝 夹攻以林某某为首的中国海盗”。我看到过一个刊物上有一篇关心华侨的历史 的作者写的文章。他说,林某某对于中国和菲律宾人民的友好关系是有贡献的, 把他说成海盗是错误的。我在这里本来只是要说明明朝政府为消灭本国的海 盗,引进了外国的侵略势力。很惭愧我对林某某的事迹并无了解。最近我读到 1994 年出版的《潮汕百科全书》,其中有林某某的小传。这才使我对这个明朝 的海上英雄人物有了较多的知识。 据《潮汕百科全书》说,林某某生于饶某某(属广东XX),19 岁参加“海 上绿林”泰老翁的队伍,后继其业,以澎湖为基地,开拓海上贸易,最盛时 辖舰 300 余某某,人员 4 万以上。隆XX年(1567)率部攻占广东XX县的神 XX。万历元年到二年(1573—1574)他的军队曾进入广东、福建、台湾沿 海的一些地方。由于明朝以重兵围剿,他于万历二年十一月率领战舰 62 艘, 战士 2000 名(多数是农民和工匠)、水手 2000 名、妇女儿童 1500 名,共 5500 人,还带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种子等,向吕宋岛进发,以应菲律宾人为驱 逐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邀约。他的部队曾进攻马尼拉获胜,击毙了西班牙驻 菲律宾的总指挥。第二次进攻失利,撤兵北上到了邦阿西楠省(Pangasinan) 的林加延湾(Lingayen G.),在那里建立了都城(包括住所、城寨、XX), 自称国王,向当地居民传授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艺。当地居民欢迎林 凤,为他提供粮食、木材和其他必需品。万历三年(1575)三月,西班牙殖 民主义者加强兵力围攻林某某。明朝乘机派人到菲律宾与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 密谈,联合围攻林某某。林某某苦战 4 个月,因粮械不继,于八月四日一夜间, 率 40 余某某战舰突围,直抵台湾,并重返XX附近海域,战舰又增至 150 余某某, 势力复振。后来因队伍内部意见分歧,林某某离开XX,不知所终。 根据这个记述,我把书中原来说的那句话改为“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 和明朝合作围攻被明朝官方视为海盗、帮助菲律宾人反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 的林某某的部队”。 第二,书中第八章第一节原来的标题是《所谓“中外同心灭贼”》,现 在改成了《强盗成了朋友》。“中外同心灭贼”这句话出自XX十一年(1861) 五月总理衙门的一个奏报。其中说,自英法联军以后,由于“我们”的笼络, 英国、法国正在和“我”亲近,向“我”靠拢。 所以应当“乘此时卧薪尝胆,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有个朋友向我提 出这里所说的“中外”是指朝廷和地方,即中央和外省,不是讲中国和外国。 我考虑了这个意见,认为他的解释是对的。在XX末年,清朝当局确实在考 虑利用外国的助力来歼灭太平天国,但是上述奏报中所说的“中外”却不能 解释为中国和外国。那是说,趁英法同“我”亲近的时候,朝廷和在长江下 游统率大军的曾国藩等人应当更加协同去消灭太平天国。在上述奏报后 3 个 月,同治元年正月十三日(1862 年 2 月 11 日)清廷有一道上谕说,英法两 国这次在XX帮助剿贼,“尤其真心和好,克尽友邦之谊”,并且要地方官 员随时迅速报告英法助剿的情节,“以彰中外和好同心协助之意”。这里所 说的“中外”那就毫无疑问的是指中国和外国。因为这道上谕是引用在第八 章的第二节里,所以,第八章第一节的题目就作了改变,并在这一节中不再 引用上述XX十一年的总理衙门奏报中的“中外同心”那句话。 第三,在书中第十二章第四节的末尾处引用郭崧秦和曾纪泽的两段某某 加以评论。评论中使用了“对帝国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是多么心悦诚服”和 “合于帝国主义的需要的第一批买办外交家”这样的语言,现在作了些修改。 因为在这里并不是对郭、曾二人作全面的评价。这里想说的是:对世界有所 了解当然胜过瞢然无知,但有所了解后立刻就发生一个问题:对于帝国主义 统治世界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下中国是个受灾难的半殖民地国家)是否只能 顶礼膜拜,心悦诚服?当时的中国人要如实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和中国在这世 界中的地位,的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不只是承认既成的事实,而且敢于打破 旧局面开创新局面,这是更难得多的事情。中国人包括其中的先进分子,是 用几代人的努力才做到这一点的。为做到这一点不能不,也的确是经过了和 帝国主义侵略者企图灌输在中国人民中的认识相斗争的过程。这段话经修改 后表达得准确一些。 这次所作的修改多数是由于历年来读者和朋友的提示,或者因受到报纸 刊物上有关文章的启发。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史料的 收集和整理,对于中国近代史中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许多新的成就。可惜我 不能遍读有关的材料。如果我读得更多,这次所作的修改可能会更多一些。 这次通读和修改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考虑过几个问题,不妨在这里说 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我写这本书是使用阶级分 析的观点和方法。其所以使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并不是因为必须遵守马克思主 义,而是因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说清楚在这里 我所处理的历史问题。这本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前半期,即 1840 年到 1919 年之间的政治史。中国在经过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停滞的封建社会以 后,社会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动荡和变动。这些动荡和变化从根本 上和总体上说来是表现为旧的阶级虽然衰落,但仍然存在,新的阶级虽然已 经兴起,但尚未取得胜利;旧时期的阶级斗争仍然残存,而新时期的阶级斗 争已开.经XX起。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更使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 斗争复杂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是民族矛盾,同时也是阶级矛盾。因为 不同的阶级对于外国侵略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其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 指明这些,就只能停止于描述历史现象,不能说清任何问题。如果我不是写 一部政治史,而是写一部通史,我也不可能脱离这种观点和方法。当然不应 当把任何社会现象都用,或者只是用阶级根源来解释,不应当把任何社会矛 盾都说成是敌对阶级之间,或这个阶级和那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把马克思主 义阶级分析的观点简单化、公式化是我们所不取的。 中国近代史中发生了多次革命,这些革命几乎都不能不采取武装斗争的 形式,即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这里说的革命是指推翻旧的统治阶级,改变 旧的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我在这本书中对于几次革命的论述曾遇到两种评 论,一种是认为过于贬低,一种是认为估价过高。对于这几次革命,历来都 有不同的看法。相对说来,对辛亥革命争议较少,但仍有相当大的分歧。我 以为站在更高的历史台阶上,指出辛亥革命的弱点和它之所以不能取得较多 成就的原因,这并不是加以贬低,并不是贬低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至 于根本否定辛亥革命的看法由来已久,学术界中最早当推康有为和梁启超。 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就反对革命。在这以后更是利用社会国家的混乱状况来谴 责革命,宣告与革命告别。我的观点是,即使是有严重缺点的、不成熟的、 有许多负作用的、一时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革命,如果它是适应于阶级斗争 向前发展的形势而发生的,它就不能不被认为是必要的,是推进社会历史进 步的。 有人认为改良是比革命更好的方法,所以不应当推崇革命。但历史事实 是,在社会政治发展中,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时候,才发生革命。对于革命 和改良,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作抽象的价值评估。在这本书中改良和 改良主义是指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步骤和方法而言的。就这本书叙述的范围 而言,在和旧势力斗争中,改良主义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而且在客观上有 为革命作前驱的作用。但是改良主义又有否定革命的作用。所以在中国近代 历史上改良主义常常是有两面性的。在革命的形势已经出现的时候,在革命 的烽火已经兴起的时候,改良主义的立场如果不有所改变,它的斗争锋芒就 不是指向旧势力,而是指向革命。旧势力也会利用改良主义来抗拒革命。 到了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在这个时期 的阶级、阶级斗争、革命的看法,当然应当从实际出发,发生很大的乃至根 本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虽然还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 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也不同了。 当我们说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也是一种革命的时候,所说的革命显然有和旧时 代不同的含义。旧时代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革命的经验对我们现在仍然 有意义,但并不是要我们重复这些经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处理社会主义时 期的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实践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认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动态,他们和旧社会的差异 (在形式上某些方面似乎相同),如何用和旧社会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和解决 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外开放的问题。从 1978 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并且不断地扩大开放。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 济技术文化的交流大为增加。我们取得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利用国外和境外 的资金的经验,也取得了利用外国市场和资源的经验,虽然至今还是初步的 经验。这些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完全新的经验。 为什么说是完全新的经验呢?因为除了古代的中外贸易文化的交往外, 我国历来只有闭关守国的经验和从鸦片战争后 100 年间作为半殖民地国家向 世界开放的经验。在那 100 年间虽然有外国资金投入中国,但那些资金几乎 都是从对中国的剥削和敲诈而来。它投入中国只是加强了剥削和压榨,阻碍 了民族经济的发展。那时的进出口贸易为数很少,而且基本上是输出农产品 和矿产品,进口机器制造的产品。那种开放只能使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 那时的中国虽然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闯开了大门,门户洞开毫无阻拦,但是 对外开放的程度其实是很低的。这就因为那种开放使中国贫穷,而越是贫穷 就越谈不到扩大开放。在那种情况下,谁也不敢梦想利用外国的资金、市场 和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在抗日战争结束前不久,也就是大约在 1944 年,那时人们正在考虑抗日 战争结束以后的中国,我在国民党地区的一个刊物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大意 是说,世界各国应该让中国富强起来,这样他们和中国的贸易和其他经济交 往才能大大增加,这对各国才是最有利的。文章中举出了美国和欧洲各国及 日本战前相互间贸易的数字,和它们与中国之间贸易来往的数字相比较,后 者少得十分可怜。文章的作者举出这些材料用以证明他的论点。文章给我印 象很深,虽然事隔多年已忘记了杂志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但仍记得他提出 的上述论点。我当时认为这种论点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认为依靠这种 论点就可以说服帝国主义国家允许中国真正独立,并且扶助中国走向富强, 那是一种幻想。帝国主义在中国历来是一面想使中国对外开放,一面又压迫 中国,使中国保持落后和贫穷,因而实际上对外开放的程度极低,甚至并不 开放。这是依靠帝国主义解决不了的一个矛盾。只有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努力 来争得民族的完全独立,用自己的力量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中国经 济的时候,这个矛盾才能解决。正因为中国近十几年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经验是完全新的。所以我们不能用旧时代的经验来 解释新伪有关现象。当然也不能根据新时代的经验来重新解释半殖民地时代 的历史现象,以为过去对那个时代的认识是落后的不正确的。 至于 1899 年到 1900 年美国政府提出的中国门户开放政策,那和现在我 们所实行的对外开放完全是不同性质的。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已经深入 中国,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说,各国在中国 的势力范围不应当对其他各国关起门来,而应该向各国一律开放。在《从鸦 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我的另一本书《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对历史上 的对外开放问题都有些论述,当然不可能和 1978 年以后的情况对比来进行论 述。 第三个问题是:可否以现代化问题为主题来叙述和说明中国近代的历 史?我的书是在具有划时期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后一年多的时候 出版的。那时,大家明确地否定“文化大革命”及以前一段时期中提出的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在历史学界中有人因此觉得,在中国近代史中不宜着 重论述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来叙述近代史的意见,可能和 这种想法有关。 虽然有过上述这种意见,但是至今尚未有以现代化为主题写出来的中国 近代史(也许我孤陋寡闻未见到过)。但是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可行的。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 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中的 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并不妨碍使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 法。相反的,如果不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现代化 的许多复杂的问题恐怕是很难以解释和解决的。 在中国近代史中,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现代化就 是资本主义化。那时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当 然就是中国国内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和斗争的问题。而且还不只是国内的问 题,因为这时已经渗入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可以这样看,最早促使 中国走向某种程度的现代化的不是别的什么力量,就是帝国主义。说只是某 种程度的现代化,是因为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所到之处,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 造一切社会制度落后的民族和国家,但并不是要使它们真正成为和自己完全 一样,而只是使那里发生以有利于自己实行殖民统治为严格范围的朝向资本 主义的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民族独立的那些原殖民地国家是 明确的例证?它们经历过长期的殖民统治,有的甚至三四百年。在殖民统治 时期,帝国主义主人支配着殖民地及其人民的命运。从帝国主义主人的利益 出发,各种妨碍民族进步发展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被有意地保留下来。 资本主义在那里是有所发展,但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而且得到好处的只是 殖民地主人和当地人民中的极少数人,在取得独立以后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 都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至于在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土地上土著居民已被消灭 殆尽的情况也有不少的实例。某些人居然说中国如果当过几十年殖民地,就 会实现现代化。这只是极端无知的昏话。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要原封不动地保持 封建社会的原样,已经是不可能的。帝国主义的压力不允许中国统治势力闭 关某某,也不允许它一切保持原样。帝国主义的压力也刺激了中国人民追求 新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化问题不可能不出现两种倾 向。一种倾向是在帝国主义允许的范围内的现代化,这就是,并不要根本改 变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而只是在某些 方面在极有限的程度内进行向资本主义制度靠拢的改变。另一种倾向是突破 帝国主义所允许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这两 种倾向在中国近代史中虽然泾渭分明,但有时是难以分辨的。这本书曾某某 地将上个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洋务派官僚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加以区别。 那时的洋务派官僚是上述的第一种倾向的最早的代表人。那时的资产阶级改 良派是后一种倾向的先驱。 在中国近代史上讲对外开放,就要区别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身份上的对外 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同样,讲现代化,***允 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要说清楚这两种倾向的区别和其他 种种有关现代化的问题,在我看来都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 级分析。 在我的书中对上述问题有所论述,虽然不够展开。近年来在我的文章中 曾写过这个问题。现在摘录这些文章中的有关段落,附录在这篇序言之后, 以供参考。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还有几件事情交待一下。 一、有些读者和朋友从这本书的书名想到我应该续写一本《从五四运动 到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确我曾考虑过这件事,但至今未能动手。我的精力 和年龄已不允许我再写出那本书,我想委托一些朋友把它写出来。 二、这本书中引文出处的注释,在 1981 年的初次印本中当然 1 用的都是 在这以前的书的版本。后来几次重印时曾对有些引文根据新的版本核对。因 而注释中用了 1981 年以后的版本,但也不是一律改变,所以显得不一致。现 在没有作进一步调整的工作。 三、本书初版中有一个人名索引(这是我的朋友孙某某同志作的,他已 经在两年前逝世了)。许多读者和我自己都感到这个索引很有用。不但可以 查到有关各个人的记述,也可以通过人名查到事情。书中提到的欧美各国的 人名的原文也可以从索引中查到。再版本中仍保留这个索引,并且作了些补 充,加上了注文中的人名。再版本中又由白某某同志编了一个《事项索引》。 现在我国的学术著作中一般都缺少这类索引,所以我特别在这里提一下。 1995 年 12 月末 附 录 一、摘自 1990 年 6 月 3 日的《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世界几乎完全隔绝。这一次战争打 破了这种隔绝,中国和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因为有了这种联系, 中国人打开了眼界,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进步人民的同情和支 持。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思想,也 是和中国不再是对外界完全封闭的社会有关。但是,在那一百年间,中国是 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即半独立的国家和世界联系的。从根本上说,这种 联系的内容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诚然,到了世界的近代,没有 一个民族的发展能够和世界隔绝。但是,是以附庸国的地位,半殖民地、殖 民地的地位来和世界联系,还是以独立国家的地位来和世界联系,这是关系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的大问题。帝国主义者常常以义和团为例,把近代中 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诬蔑为“排外”。1899 年勃兴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 略激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 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① 在五四运动中学生群众起了先锋作用。占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农民没 有卷入这个运动。这个运动的特出的意义是工人阶级显示了它的力量。先进 的知识分子,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既从俄国无产阶级的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得到启发,又从五四运动的经验中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 地位。他们走到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由此马克思主义思想 运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许多地方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五四运动后二年,1921 年,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了。 中国仍然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国家,但是经过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 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 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 ① 《关于五四运动》。《孙山.中选集》,页 482。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国近代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胡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