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视觉抑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

本文由用户“chx_ut”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6 08:21: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道家的视觉抑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道家思想中的视觉抑制

A. 视觉展开与人与对象距离拉开的前提

在道家思想中,视觉的展开是以人与对象之间距离的拉开为前提的。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大部分外界信息,并且由此引导心智关注对象性外物。视觉的活动使人与外部世界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将人从自身的内心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能够与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B. 视觉为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引导心智关注对象性外物

视觉作为一种感知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外界信息。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形态、颜色、位置等特征,从而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视觉还引导了人的心智关注外部物体的客观性和客观存在,使人们能够从客观物体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C. 老子反对“为目”和“心”随“目”追寻外界

然而,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对视觉的活动持有反对态度。他反对人们过度依赖视觉,认为视觉会使人们迷失自己,追随外界的诱惑。老子强调内心的觉知和自省,主张让心智独立于视觉活动之外,不受其引导和影响。他警告人们不要沉迷于物质的追逐,而是应该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内在的安宁和平静。

D. 庄子批判外在形色,主张废黜视觉及其对象

与老子类似,庄子也对视觉持有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外在的形色是虚幻和变幻无常的,对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没有真正的价值。庄子主张废黜视觉及其对象,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对外在形色的追求,将注意力转向内在的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E. 庄子反对“心有眼”和“内视”

庄子进一步反对“心有眼”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另一方面,视觉抑制也抑制了中国思想开眼看世界的冲动。视觉作为一种感知方式,可以提供丰富的外界信息,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然而,在道家思想中,视觉被视为一种干扰和迷惑人的感知方式,容易使人迷失在外在的形象和外物之中。庄子特别警惕“目”对“心”的引导与塑造,反对“心有眼”与“内视”。他认为,只有通过抑制视觉活动,才能使人们回归内心,追求内在的心灵安宁和清静。这种抑制视觉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史中对于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中国古代思想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C. 中国思想主旋律转向内心的清静安宁

由于视觉抑制的影响,中国思想的主旋律逐渐转向内心的清静安宁。在道家的思想中,通过抑制视觉活动,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回归内心,追求内在的心灵安宁和清静。这种内心的修养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主题,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方向。道教更是强调内视,主张通过内在的修行和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脱。这种内向的思维方式和追求内心的安宁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道家思想中的视觉抑制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它抑制了视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对于视觉的思考和研究。其次,它抑制了中国思想开眼看世界的冲动,使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内在世界的探索。最后,它使中国思想主旋律转向内心的清静安宁,强调内在的修行和心灵的平静。通过对道家思想中的视觉抑制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史中对于视觉的态度和取向。[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道家的视觉抑制与中国思想史取向》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