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艺术概论第一节老师批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的定义迄今已有上百种,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客观精神说
客观精神说是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进行了探讨。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只有理性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理念是艺术的最终根源,现实是艺术的直接根源。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中国古代也有 “文以载道说”,刘勰《文心雕龙》的《原某某》,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他所说的“道”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将文与道的关系偏激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主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是从主观唯心主义角度进行了探讨。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的产物。他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这种自由的艺术不涉及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植根于人的深层本能。在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重视抒志言情,把“情”和 “志”放在了首要位置,例如《白某某》中有表达男女情爱的,有表达“思仙”之意的,有慨叹人生短促、世事多艰的,有抒发感伤离别和相思悲哀之情的。此外,宋代严某某“妙悟说”将禅道之悟用之于诗学,言“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它肯定了文学艺术本质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提出诗歌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脆流出,不肯下笔”,就是说诗歌艺术要表达每个人自己内心中所拥有的“性灵”,即真实的思想感情。
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模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肯定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并且“模仿”功能使得艺术比他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他认为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由达芬奇在《论绘画》中提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从 “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是其陷入了机械唯物论,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
“师造化”理论
"师造化"理论认为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强调客观世界的同时,更多强调主观层面上的东西,不是单纯的模仿。隋代姚某某《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指的是画家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景物的内在精神风采,汲取创作原料,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表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唐代张躁提出“外师造化,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变成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也是艺术的审美性所决定的,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艺术美。
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注重形式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的体现出内容。例如舞剧作品《男版天鹅湖》均用上身全裸身着羽裤的男舞者演绎,舞蹈运用很巧妙的转化方式将生活浓缩至舞台,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王子对男性的渴望以及对美和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艺术的特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三大特征。通过不同作品体现出不同特征的不同特点,在作品中将艺术的特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艺术概论第一节老师批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