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外国文学复习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题型:
简答题(五选三,10分一个,包括名词解释)
论述题(三选二,20分一个,包括论述、论点、分析)
作品赏析(三十分,所学的文学流派中某一个作家的作品)
名词解释
长河小说:即多卷本小说,通过一、两个人物的一段经历、或以一个家庭、家族为线索,反映一个历史时期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规模在100—150万字之间;气势雄浑,发展脉络清晰,具有史诗规模。长河小说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一种新发展,丰富了小说反映社会的艺术手段。代表作品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物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它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和美国的尤金奥尼尔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
意识流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美国的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代表作家还有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被称为前期象征主义,20世纪所出现的象征主义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让莫雷亚斯所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的诞生。象征主义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世界才是真实的,运用暗示、通感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前期象征主义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代表。后期象征主义以英国的艾略特为代表的。其他代表人物(后期):叶某某、瓦雷里、里尔克、庞德。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是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的题材,总表现出对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存在主义文学喻哲理与形象中。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以法国的萨特,加缪为代表。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在艺术特点上突破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完全抛开在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节和结构,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摒弃正常的语言形式,通过非理性的夸张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运用大量的怪诞手法,如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等,具有浓厚的寓意象征意味。以法国的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为代表。
新小说派:新小说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小说派作家都激烈的反对传统,以各种探索来革新小说艺术,如取消人物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情节往往含混不清,甚至相互矛盾难以确定,完全打乱传统小说中那种井然有序的结构,在语言、人称和视点上进行各种新颖的实验。新小说作家对“真实”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传统作家,以萨洛特为代表的一些作家主张写人物意识深处的原始状态的真实,而以罗伯戈里耶为代表的视觉派则强调写外在的真实,热衷于对物所细致的描绘,为此还特别注意运用表明视觉和纯描写性的词汇进行写作,有物本主义的倾向。新小说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尔和克洛德·西蒙等。
黑色幽默是流行于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是阴郁的幽默,他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在黑色幽默作家眼里,世界是荒诞的,在人类与荒诞世界的关系上,个人处于被控制的境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有一种深深的绝望感。黑色幽默作品对世界的非理性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并掺入喜剧的成分,使生存状况显得更加荒诞不经,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有海勒、冯尼古特、品钦等。
魔幻现实主义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很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作家把现实头放到虚晃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是现实披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的神奇的现实融为一炉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题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坚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原则,以哥伦比亚的加西 亚马尔克斯为代表。
10.“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并非文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过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某某“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从《在我们的时代里》到《老人与海》,海明威迷惘的创作个性特征始终存在着,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宿命论、逃避、悲剧、放纵、毁灭等。
简答论述
现实主义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思想特点:
A、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种种罪恶;
B、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
C、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D、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特点 :
A、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
B、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2、《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
①葛利高里悲剧的原因:
A、命运悲剧:哥萨克身份。
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哥萨克特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就这样,葛利高里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
B、性格悲剧
葛利高里的矛盾冲突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勤劳质朴NB愚昧无知,勇敢善良又粗野残暴,富于正义又深怀偏见,崇尚荣誉又高傲哰荣………这种“亦此亦彼”的矛盾对立因素奇特地统于葛利高里身上,决定了他在情感上、政治立场上的徘徊动摇。
C:历史悲剧
如果不是生活在20世纪初期这个动荡的时代,葛利高里会像父辈一样,作为个勤劳、勇敢的哥萨克而度过一生。但是时代的潮流将他推到了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在历史的巨变中,他有了新的追求,但是又不能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于是在人生的历程上留下了摇摆不定的轨迹
人类的悲剧
葛利高里作为生命个体,他的追寻和探索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文化载体,他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哥萨克文化的优缺点。而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看,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总在两种力量的搏斗中而发展的,这种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人类既不愿意残杀,但又不得不残杀,这是人类在现代文明中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和必然的命运。因此,葛利高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严酷事实。
②葛利高里形象:
1)“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2)一个真诚而迷惘的追寻者:最能体现葛利高里形象
“人”的魅力的还是葛利高里在追寻过程中展示出的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断思考、选择人生道路,严于解剖自己、执着追求完善)。
③《静静的顿河》的三重话语
(1)关于主流真理的话语。
从主观上说,肖洛霍夫创作《静静的顿河》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展现顿河哥萨克在革命中的命运,他们在战争,流血和痛苦中走向社会主义的艰难历程。作品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为此,肖洛霍夫塑造了许多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红军指挥员,哥萨克中的先进分子的形象。小说为了突出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引入了大量史实性事件,历史性人物乃至历史档案材料,为虚构人物的活动及命运提供了一个背景,也为关于真理的话语提供了注脚。
(2)关于人性的话语。
肖洛霍夫:“对于作家来说,他本身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我在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身上就想表现出这种人的魅力。” 从体现“人的魅力”的角度来说,小说中最动人的形象并不是那些革命者,而是像葛利高里、阿克西妮亚这些并不革命或在革命中动摇、迷途的普通劳动哥萨克。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哥萨克的日常生活,他们作为个体在战争中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追求,他们的肉欲与爱情。小说中所展示的“人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对生活的执着,人的生活激情,乃至人的野性、原始生命力。
关于乡土话语。
肖洛霍夫在把目光转向顿河那片广袤的土地的时候,他的笔触便常常充满了深情,作家也由小说叙述者变成了抒情诗人:在低垂的顿河天空下面的亲爱的草原、山沟、干涸的溪流和红色的粘土,遗留着已经被草遮没的马蹄痕迹的大草原,神秘地沉默着、保留着哥萨克光荣的古代堡垒……用哥萨克鲜血灌溉过的顿河的草原,我要恭恭敬敬地向你致敬,亲亲那没有开垦过的土地。
3、《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思想主题
①反战:
战争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生活常规的破坏;战争对人精神的摧残、心灵的戕害。“脑袋是我的,但不能用,不能思想,只能回想,而且不能想得太多。”
②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个人幸福最终被毁灭的悲剧,深入探讨了人类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愿望与人类不可摆脱的生存困境的矛盾这个重大的哲理问题。“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逃的好。但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逃.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
③亨利体现的时代特征一“迷惆的一代”
1926年,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惆的一代。”“迷惆的一代”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并非文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过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某某“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从《在我们的时代里》到《老人与海》,海明威迷惘的创作个性特征始终存在着,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宿命论、逃避、悲剧、放纵、毁灭等。
(我们老师的)
A、描述战争的残酷和普遍的厌战心态,反映了“迷惘的一代”对现实、对未来的绝望情绪。 凯瑟琳逃脱了战争,但未能逃脱死亡,表明在战争之上,仍有一种力量主宰人,表现了彻底的崩溃。“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勇敢的人。”
B、亨利是一个“反英雄”。
做了逃兵而心安理得 。正因为他成功地从人类大屠杀的战争中逃脱了,免于无谓的牺牲,体现了对战争的理性态度,所以,又是“英雄”。但反英雄的“英雄”,是以丧失传统美德为代价的。。亨利告别了武器,告别了战争,也就同时告别了人的责任、尊严、廉耻、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所以,结尾仍是悲剧。
(李文华老师的)
艺术特色
1.简练含蓄的冰山风格:
2.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
3.象征手法的运用;如“雨”的意象;“阳光”的意象
4.独特的形式美,遣词造句讲究自然、清新、平实;行文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对话言简意赅,并且时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我们老师的)
A、突出地体现了简约含蓄的散文风格。
十分注重描写对象的内涵,讲究文体的简练、含蓄,力避华丽词藻和洋洋洒洒的宏论。小说的开头叙述了故事的地点和时间,作者采用平原与高山的强烈对照,平原上果实累累,丰收喜人,而高山上炮声隆隆,使小说一开始就暗示了和平与战争的反差,强烈地烘托了小说反战的主题。
B、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描写艺术的绘画感与电影艺术特点。
海明威在写景状物、塑造人物时,常把活生生的画面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读者通过人物一系列动作、语言和行动,真切而迅速地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性格。他从视觉、感觉、触觉等几个方面着手去刻画人物,描写景物,并采用具体鲜明,不夹杂个人爱憎的感情色彩,真切不隔的画面映入读者的眼帘,让读者去体味凝聚在形象中的思想情绪,尽量缩短作者、形象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真实感。
C、对话和内心独白也极为精彩
对话写得简短含蓄,从不拖泥带水,却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说话者的心情甚至表情。独白非常有力量,多用重复来加强人物情绪的炽烈效果。小说结尾(修改39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亨利同死去的妻子告别时绝望的表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伤心而麻木的心。
(李文华老师的)
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4)、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现代主义文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的主要流派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后期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等,也有学者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异化主题”。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李文华老师的)
思想上:(1)具有具有强烈的价值重估和文化批判的意味。(2创作主题上以异化为基本主题。
艺术上:(1)强调表现内心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道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倾向。(我们老师的)
3、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仔细看看)
A、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
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B、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某某等。
C、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某某,爱尔兰的叶某某,美国的庞德等。
D、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某某》,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等。
E、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后期象征主义和艾略特《荒原》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
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主观真实,并将象征作为主要创作手法,因而得名象征主义。
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概念,同时又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接抒情,而是大量采用象征来表达隐蔽的思想情绪。客观对应物:通过想象创造一个客体,为内心体验和主观精神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在二者之间建立情绪方程式。一旦找到同内心情感和谐合拍的客观对应物,情感也就立刻被激发,于是诗歌灵感有了载体,创作机制也由此而形成。
2、运用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段来表达主题,并大量采用象征联想来激发创作灵感。这种象征联想同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的类比联想有着本质的差别,它不是以事物的相似属性为基础而是以诗人的无意识为基础的。如:诗人由黑白交界、不死不活的黄昏联想到被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人。
3、强调感觉移借,这在心理学方面称为通感。在象征主义领域,五官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声音、颜色、香味可以互相转换,听觉、视觉、触觉也可以彼此交融,经过这种别出心裁的拼贴和置换,平凡的感觉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也会焕发出神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征社会改革。
“魔幻”式的夸张手法
极度夸张是《百年孤独》中运用最多的艺术手法,它同样也具有“魔幻”的特征。
如:小说中描写霍·阿卡蒂奥被枪杀后,他的鲜血从门下溢出,竟然穿过客厅,流到街上,在土耳其人大街上奔驰。然后左一拐,右一拐,径直奔向他母亲乌苏娜的房子。
运用神话、传说显示魔幻性特征
马孔多镇初建时期,“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令人联想到《圣经·旧约》的“创世纪”神话。马孔多连续下了 4 年 11 个月零 2 天的暴雨,使要联想到“大洪水”神话老布恩蒂亚与乌苏娜表兄妹近婚,实际上指破坏了社会伦理法则,“偷食禁果”,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失乐园”的隐喻。他们是马孔多的创始者,可隐喻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
(B)现实性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
在马尔克斯那里,魔幻与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神话、魔幻事物、夸张手法这一切都来源于现实,现实处于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
“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任何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外国文学复习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