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2
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教育,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决定在全省高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特制定《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
一、建设目标
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智慧教育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建设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服务导向,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从学校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坚持融合创新。智慧校园建设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各项业务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和科研模式、管理服务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开放共享。智慧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等部署的教育云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校际合作,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安全优先。智慧校园建设要与网络安全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坚持网络安全“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建设内容
(一)智慧环境
智慧环境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支撑部分,包括网络环境、数据中心、教学设施、应用支撑平台等。
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建设应满足大流量、高并发网络应用需要,提供校外安全访问校内资源的通道。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与应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和有线无线一体化管理,构建泛在网络环境。积极推进全省高校无线网络互联建设,努力实现省内高校无线网络无缝漫游。
2.数据中心
将“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理念贯穿到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中,统筹建设高某某、高可用的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和资源容灾备份系统。采用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和产品建设云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设备与资源共享服务。
3.教学设施
学校具备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设施。配备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智慧学习体验中心等信息化教学设施,满足师生教学需求。
4.应用支撑平台
制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审计的安全认证服务平台。建立全校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学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历史数据与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交换。建立聚合全校信息资源的统一门户和移动服务门户。
(二)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包括通过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师生提供基础网络应用、教学科研应用、教育管理应用和校园服务应用。
1.基础网络应用
建设完善的校园网站群、电子邮件、VPN、GIS、视频会议、网络电视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
4.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对教师与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专题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
1
(四)
制度建设
(3分)
1.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并按计划实施,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1
2.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运维和管理制度。
1
3.建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应用的激励机制。
1
六
特色发展
(10分)
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管理、教与学、科学研究、师生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或特色应用。
10
注:评价指标共18大类71小项,评价总分值110分(含特色发展10分),达标分值为80分。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