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课题
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某某,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某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逐步培养学生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
教学难点
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 刻度尺 和 停表 测算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 v=s/t (公式).
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
4.实验步骤:
(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
(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
(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某某201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某某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
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
生:路某某、时间.
刘某某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
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
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某某(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备课笔记
进
行
新
课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3“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
(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是v=.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某某和通过这段某某所用的时间.
(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某某,用停表去测时间.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
1.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如图所示的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某某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
(2)用停表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某某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某某的平均速度v2.
2.实验指导:
(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某某,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某某”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某某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
3.教师在讲解“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