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由用户“jjo_0j”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16 20:25:3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转换是指经济体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过程,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少有研究从产业内部视角探究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由于不同产业在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产业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异质性。此外,结构转换的进程也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能不同。因此,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1992-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长期面板数据,从产业内部视角探究了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结构转换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当结构转换度较低或较高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中间阶段,可能产生抑制效应。这一发现表明,在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中,要素重置和技术溢出的扩散效应对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过度注重“量”的快速调整可能导致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性不足,从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

本研究的结论为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政策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避免产业空心化危机的发生。同时,要重视绿色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结构转换的促进作用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分析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和指导,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二、文献综述

A. 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转换是指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在产出和就业比重上的变化过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产业结构转换能够提高生产率。随着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其次,产业结构转换能够提高劳动力就业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得到优化配置,就业机会得到增加。最后,产业结构转换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B.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与测度方法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相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强调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环境调整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和基于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前者通过引入环境因素的调整,修正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偏差,更准确地反映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后者则通过考虑环境约束因素,将环境质量的变化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中,更全面地反映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C. 其他相关研究

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产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于产业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者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转换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当产业结构转换度较低时,产业部门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另一些研究则指出,当产业结构转换度较高时,由于忽视了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和虚拟经济挤压所导致的空心化危机,可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转换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对于这种关系的具体影响机制和效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将从产业内部视角出发,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产业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三、数据与方法

A.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了1992-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长期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其他相关统计年鉴。

2. 变量定义

(1)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常用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来衡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2)结构转换度(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dex,STI):结构转换度是衡量产业结构转换程度的指标,用于反映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研究采用文献中常用的Theil指数来计算结构转换度。

(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本研究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劳动力参与率、固定资产投资、科技进步指数等。

B. 模型设定和实证方法

1. 模型设定

本研究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建立了结构转换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模型。模型如下:

GTFP_it = β0 β1 * STI_it β2 * Control_vars_it ε_it

其中,GTFP_it表示第i个省级区域在第t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TI_it表示第i个省级区域在第t年的结构转换度;Control_vars_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β0、β1、β2分别为回归系数;ε_it表示误差项。

2. 实证方法

为了探究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为了解决异质性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引入了省级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并进行了面板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更准确地估计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研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性分析,包括引入Lag结构转换度、引入非线性项等。

三、数据与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以及模型设定和实证方法。通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引入省级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本研究旨在探究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性分析。这些方法和数据的选择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A. 结构转换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通过对1992-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长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探究了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结构转换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

首先,当结构转换度较低时,产业模式相对较为落后。在这一阶段,三次产业向“三二一”模式进行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通过要素重置和技术溢出的扩散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经济体系内相对落后的产业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能够通过技术溢出的效应改善整体生产力水平。此外,要素重置也能够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从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当结构转换度较高时,产业部门注重“量”的快速调整,而忽略了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性与虚拟经济挤压导致的空心化危机。这可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在这一阶段,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从而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综上所述,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在结构转换度较低和较高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中间阶段可能产生抑制效应。

B. 结构转换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本文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结构转换度较低时,产业部门相对较为落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能够通过技术溢出的效应促进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要素重置也能够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结构转换度较高时,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产业部门注重“量”的快速调整,而忽略了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性与虚拟经济挤压导致的空心化危机。这些因素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

总的来说,结构转换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技术溢出和要素重置的机制实现。在结构转换的初期阶段,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整体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然而,在转换的后期阶段,要注意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性与虚拟经济挤压导致的空心化危机,以避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

综上所述,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机制。在实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赢。五、讨论与政策启示

A. 结果解读与分析

根据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呈现出“倒U型”关系。当结构转换度较低或较高时,可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在中间阶段可能产生抑制效应。

在结构转换度较低时,产业模式相对较为落后,这意味着产业部门的发展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绿色生产力的应用相对较弱。随着结构转换的进行,产业部门逐渐向“三二一”模式进行合理化调整,通过要素重置和技术溢出的扩散效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促进。这是因为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传统产业逐渐减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这些产业更加注重绿色生产力的应用,从而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当结构转换度较高时,产业部门可能过于注重“量”的快速调整,而忽略了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性与虚拟经济挤压导致的空心化危机。这可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虽然在中国整体上处于“倒U型”左侧,结构转换的促进作用仍有较大的空间,但需要注意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B. 政策建议与启示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与启示,以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制定产业政策,推动结构转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鼓励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3. 加强技术创新和转移: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转移。同时,加强技术溢出的扩散效应,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4. 强化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和评估机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5. 加强产业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加大对产业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投入。培养适应绿色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绿色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长期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产业内部视角探究了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结构转换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即在结构转换度较低和较高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中间阶段可能产生抑制效应。

首先,当结构转换度较低时,产业部门的模式相对较为落后,而通过要素重置和技术溢出的扩散效用,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在这一阶段,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企业逐渐采用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当结构转换度较高时,产业部门注重“量”的快速调整,而忽略了产业间、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性与虚拟经济挤压导致的空心化危机。因此,这可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在这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关注产业升级的质量,注重提高产业间协同效应和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论表明,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对于中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应注重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促进要素重置和技术溢出的扩散效应,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需要注意产业升级的质量,避免虚拟经济挤压导致的空心化危机,以保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良好发展态势。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只考虑了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数据,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中国整体的情况。其次,本研究只从产业内部视角分析了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模型,考虑更多的因素,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以上为《产业内部结构转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