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方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方某某》教学设计
方某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66~67页
【课前思考】
在小学高段,总会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方某某。究其原因,有算术思维的定势,有因为书写格式的繁琐,有因为题目简单方某某显得多余的,也有因为在有两个未知数时不能准确表达相等关系,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导致学生不喜欢方某某,但最核心的原因是教学中关于方某某的意义建构不清,无法彰显方某某在思维上的优势。方某某的意义建构,学生只拘泥于方某某的外在形式,未叩击本质,甚至也经常引发类似于“x=1 是不是方某某”的争论。基于方某某意义对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性,我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能辨认方某某就是理解方某某了吗?第二,为什么所有版本的教材都用“天平”作为“方某某”教学素材?第三,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方某某”这个数学模型?我认为,方某某不能停留于“含有字母的等式”这样一种表现形式,而应该体现一种方某某思想---让未知量享有和已知量平等的权利参与等量关系运算。
【教材分析】
为了使学生体会方某某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方某某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四个问题情境:利用天平平衡来找出“樱桃的质量+2克=10克”的等量关系;利用4盒种子质量是2000克,找出“每盒种子质量x4=2000克”的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水杯,找出“每个热水瓶水量x2+200毫升=2000毫升”的等量关系,从而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认识方某某。
【学习目标】
1、借助天平的平衡关系,理解方某某的意义,了解方某某与等式的关系,会用方某某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探讨交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某某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培养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3、感受方某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方某某知识的乐趣和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某某的过程,理解方某某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某某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欲望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方某某)听说过吗? 听说过它的什么?这节课你想了解有关方某某的什么呢?
预设1:方某某是什么?
预设2:学习方某某有什么用?
预设3:方某某是谁发明的?
师:今天课堂上老师请来了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出示天平教具),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天平。
问:在什么情况下天平会保持平衡呢?
预设生: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设计意图:等式这个概念是学习方某某的一个前概念,需要优先教学。如果离开现实情境教学,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直观教学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解等式的概念,渗透了直观想象这一核心素养。
二、创设情境,体验感知
(1)左边放一个50克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码。
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这时天平会怎么样?(左低右高)
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记录吗?(50>20)
思考:右边再放一个30克的草莓,这时天平又会怎么样?(平衡)
追问:天平平衡了。你又能想到什么算式呢?(30+20=50)
(2)如果天平的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师:请大家想象天平会出现的结果,并记录下来。(50+50=100或50×2=100)
(3)如果把天平的左边放一个30克的草莓和一个橘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
问:天平此时平衡,如何记录?
引导:这次和前两次所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橘子的质量未知)
追问: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或代替橘子未知的质量?
预设:可以用“?、()、★、○、□、字母、文字”等表示。
问:数学上是用什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下来吗?
预设生:2000=200+2x。
思考:回头看看,其实方某某表示的是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什么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教材的生活情境图,学生经历了观察现象 —— 语言表达 —— 数学符号表达的过程,让孩子们对方某某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完善对方某某特征的构建,深刻理解方某某的内涵表示的是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量关系。
五、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系统的回忆和梳理,从而对方某某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方某某》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