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驱动因素

本文由用户“夏夏ho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13 15:48:26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驱动因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全球化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的重要特征,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变化对于了解全球经济格局及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全球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的双重视角,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是两个重要的维度。产出供应链描述了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流动路径,而投入需求链则描述了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品。通过分析中国在这两个链条中的位置变化,可以揭示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地位。

研究发现,2005-2015年期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都有所上升,并呈现出一个“N”形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而加工贸易则更多地嵌入投入需求链。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简单的加工和组装环节逐渐向价值链的上游提升。

贸易方式的变化是影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位置的提升主要受到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的推动,而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位置的提升则主要得益于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的作用。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既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此外,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也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也不断扩张,从而促进了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位置的提升。

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和进口中,出口上游度有所上升,而进口下游度则波动较大。新进入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出口上游度,而持续在位企业的出口上游度提升则是制造业行业一般贸易出口上游度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提升则主要受到集约边际的增长的推动,而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则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

综上所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趋势提供有益的参考。二、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框架

全球价值链是指一个产品或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分销到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它强调了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通过将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结合起来,揭示了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

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出供应链主要关注产品的生产和分销,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组装、分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投入需求链则关注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包括产品需求、销售和市场开拓等环节。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国家和企业的嵌入程度和位置是不同的,也是动态变化的。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对于理解全球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变化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从国家-行业层面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位置。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中的嵌入程度,可以评估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和优势。其次,我们可以从微观企业层面分析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通过研究中国企业在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中的嵌入程度,可以了解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在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贸易方式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中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它们在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中的嵌入程度不同,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其次,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影响。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影响。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对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的位置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框架为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从国家-行业和微观企业层面分析,可以揭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三、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

A. 2005-2015年期间的位置上升趋势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在2005-2015年期间有所上升。通过对全球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的双重视角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嵌入位置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可以归因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全球产出供应链***间产品,为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供支持。中国在这一链条中的位置上升主要得益于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中国制造业通过增加国内中间品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提高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使其成为全球生产和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投入需求链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消费和投资需求拉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出供应。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的位置也有所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国际企业和投资者来华进行生产和供应。中国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的地位的提升。

B. “N”形变化趋势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呈现出“N”形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更高。

一般贸易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进出口贸易进行的直接交换,即商品的交换。在全球价值链中,一般贸易的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产出供应链中的角色不断增强。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使得更多的企业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进行,从而使中国在产出供应链中的嵌入位置提升。

加工贸易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间接交换,即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在全球价值链中,加工贸易的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更高。这是因为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的角色不断加强。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更多的国际企业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进行,进而推动了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的嵌入位置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在2005-2015年期间有所上升,并呈现出“N”形变化趋势。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更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中国在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中的角色不断增强,以及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和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提升,不仅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四、贸易方式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

A. 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位置的提升

在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一般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般贸易是指企业直接进行商品交换的贸易方式,其通过出口和进口的双向流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产出供应链相连接。

研究发现,中国在2005-2015年期间的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有所提升。这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担了更高级别的环节,从而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

一方面,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是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位置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扩大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这进一步促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更高级别的产出供应链。

另一方面,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也对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位置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的推进,***在中国建立了大量的生产基地。这些***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其能够嵌入更高级别的产出供应链。

B. 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位置的提升

除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也是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指的是中国企业将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和组装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通过加工贸易,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担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研究发现,在2005-2015年期间,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在中国持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承担了更高级别的环节,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位置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间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大中间品生产和供应的力度,***间品的需求,进而提高了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

总的来说,贸易方式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分别通过嵌入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推动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这一趋势得益于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以及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国制造业企业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五、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影响

A. 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升主要得益于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不断扩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供应链选择和资源支持。这种扩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中国内地和沿海地区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随着内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逐渐崛起,成为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内地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次,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在推动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合资合作,促进了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中。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中间品供给网络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其有效运行和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动了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其在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中间品,满足全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需求。

B. 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效应

除了国内中间品供给网络的扩张,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也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产生了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这种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形成对中国的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的嵌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建立提高了中国企业在产出供应链中的地位。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生产基地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跨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中国企业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和学习,中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其次,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建立也对中国的投入需求链嵌入产生了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销售和研发机构。这些跨国企业的进入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需求来源。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和合资合作,扩大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六、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影响

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是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投入需求链位置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之一,***间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升级,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不断扩大,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从而推动了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这为各类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增加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这种进入效应不仅促进了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中国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推动了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更多的中间产品来支持生产过程中的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不仅需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还需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

此外,中国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发展制造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例如,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推动了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

七、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上游度的变化

A. 出口上游度的上升趋势

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上游度在2005-2015年期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出口上游度是指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位置,越靠近价值链的上游,企业的附加值越高。

一方面,新进入企业在出口中的上游度相对较高。新进入企业通常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能够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使得新进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更靠近上游。

另一方面,持续在位企业的出口上游度也有所提升。持续在位企业通过不断改进和升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他们逐渐向价值链的上游迈进,从而提高了出口上游度。

B. 进口下游度的波动

与出口上游度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口下游度波动较大。进口下游度是指企业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位置,越靠近价值链的下游,企业的附加值越低。

在2005-201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口下游度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这是由于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引起的。

进入效应是指新进入企业通过进口中低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使得整体的进口下游度有所增加。新进入企业通常会从国外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进行加工和生产,最后出口成品。这使得他们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位置更靠近下游。

扩展边际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增加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持续在位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使得产品的附加值逐渐提高,进口下游度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上游度呈现上升趋势,而进口下游度存在波动。新进入企业拥有更高的出口上游度,持续在位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也提高了出口上游度。进口下游度的波动主要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正在逐渐向上游迈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八、新进入企业与持续在位企业的差异

A. 新进入企业的出口上游度较高

研究发现,新进入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更加倾向于上游。这意味着新进入企业更多地涉及到生产环节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例如研发、设计和创新等。这些企业通常具备更强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提供更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新进入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出口上游度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能够积极利用国内外市场的机会,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另一方面,新进入企业通常采取更灵活的经营策略,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更有可能在高附加值环节中取得竞争优势。

B. 持续在位企业出口上游度的提升

与新进入企业相比,持续在位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在努力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尤其是在出口上游度方面。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逐渐意识到高附加值环节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研发、设计和创新的投入。

持续在位企业在提升出口上游度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这些企业通常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但也面临着更高的市场竞争压力。其次,由于技术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持续在位企业需要加大对研发和设计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然而,持续在位企业在提升出口上游度方面也有一些优势。这些企业通常具有更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市场洞察力,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合适的产品。此外,持续在位企业在与国内外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的关系方面更为稳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

综上所述,新进入企业和持续在位企业在出口上游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新进入企业通常能够更快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在高附加值环节中取得竞争优势。而持续在位企业则通过加大对研发和设计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两类企业的努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行业的一般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提升。九、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和制造业行业进口下游度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而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则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

首先,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提升主要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许多企业逐渐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从简单的加工制造转向高附加值的生产和创新。这些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研发能力和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了产品的升级和附加值的提高。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上游度得以提升。

其次,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进入效应是指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在初始阶段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转移。这些新进入企业的出口上游度较高,导致整体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上游度提升。扩展边际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产品线和开拓新市场实现的边际效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制造业行业的进口下游度逐渐下降。

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而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则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驱动。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和转型,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嵌入全球价值链。十、结论

通过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都有所上升,呈现出“N”形变化趋势。一般贸易嵌入产出供应链的位置更高,加工贸易嵌入投入需求链的位置更高。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更多地参与到全球产出和投入的供应链中。

其次,贸易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与国内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也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扩张促进了中国在投入需求链中的位置的攀升,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需求中心。

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上游度的变化方面,可以看到出口上游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进口下游度则波动较大。新进入企业相比于某某在位企业拥有更高的出口上游度,而持续在位企业的出口上游度提升则是制造业行业一般贸易出口上游度攀升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而制造业行业两种贸易方式进口下游度的下降则分别由进入效应和扩展边际的变动所导致。

综上所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贸易方式、国内和跨国中间品供给网络以及国内中间品需求网络的发展都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新进入企业和持续在位企业的差异以及加工贸易出口上游度和制造业行业进口下游度的变化也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产生了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优化全球价值链布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变化及驱动因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