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实践报告——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调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
的调查和思考
学 院 大数据与智能***
专业班级 物联网工程专业2班
学生姓名 邓某某 学号 ***052 (组长)
学生姓名 王某某 学号 ***040
学生姓名 程某某 学号 ***037
学生姓名 杨某某 学号 ***045
指导教师 兰某某
日 期 2021年5月10日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成绩评定表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 学院 物联网工程 专业 2018 级 2 班
题 目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完成期限
2021年 3 月 7 日~2021年 5 月 16 日 共 11 周
指导教师
兰某某
任务
完成情况
批阅教师意见:
社会实践报告 7.026 (千字); 老师签字:
姓 名
学 号
小 组 分 工
承担任务
成 绩
邓某某
***052
组 长
制作演讲课件及讲稿、演讲
王某某
***040
组 员
搜集资料、数据整理
程某某
***037
组 员
负责及制作调查表、担任评委
杨某某
***045
组 员
报告撰写及回收调查表、
备注:备注:1.每个小组4——8人(组长成绩比组员多5分); 2.小组分工填写组长或组员;3.承担任务填写具体承担的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计划书
学院专业班级 大数据与智能***物联网工程专业2班
指导教师 兰某某 拟订日期 2021年5月10日
学生姓名 邓某某 (组长) 学生姓名 王某某
学生姓名 程某某 学生姓名 杨某某
论 文选 题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报
告 准 备 阶 段
拟定写作提 纲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的社会调研的基本情况
二、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的社会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三、对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的社会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的思考、建议
四、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的社会调查的结语
进度安 排
第三周 小组讨论,确定选题;问卷设计,印发问卷
第三周 制定社会实践报告计划书
第三周—第五周 进行收集相关资料
第六周—第七周 进行整理分析资料
第八周 撰写论文初稿
第九周 撰写论文初稿
第十周 修改论文初稿
第十一周 交论文定稿
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的社会调查
XX师范大学涉外*** 大数据与智能*** 物联网工程专2班
组员: 邓某某 王某某 程某某 杨某某
指导教师 兰某某
摘 要:中国每年都会在三月召开全国“两会”,这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重要群体,一方面,全国“两会”讨论的许多问题都是目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两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也关系到大学生对目前中国政治体制的了解和认知和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水平及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以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政治素养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两会 关注度
全国“两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委员们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学生作为我国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群体之一,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所以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群体政.和治生活的联系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大学生成为主流政治文化继承者的步伐,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自觉性,为大学生与“两会”搭建一个良好的对话和对接平台。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 调研目的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两会”的关注度,从中了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及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知状况,为大学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政治素养提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是我组选择此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
2.调研内容
本次调查从大学生对“两会”基本常识的了解、重要性程度的判断、议程内容的意义及政治社会作用的评价这四个方面去分析其对“两会”的认知现状,并简要分析具体原因,从而为制定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措施提供参考背景。
3.调研的地点、方法
目前,XX市XX入驻高校有6所,我组将其分为三本院校和专科院校两类。我们分别从XX师范大学涉外***、XX邮电大学***、XX工商大学***、XX人文***、XX工商***、XX民生职业***六所高校的大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抽选对象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和普通三本、专科不同类别的高校,涉及范围广,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调查增加了其科学性。调查问卷的总样本为300份,在六所院校中,每所抽取的样本均为50份,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为了保证随机抽样调查的有效性,我组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两会”关注度进行探究。通过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结合,以自填式问卷的形式,获取样本,收集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来认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两会”关注度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研究。
4.调研过程
(1)小组讨论;
(2)确定选题;
(3)明确分工;
(4)问卷设计;
(5)印发问卷;
(6)统计数据;
(7)分析数据;
(8)对策研究;
(9)撰写报告;
5.调研时间
2021年3月——2021年5月
二、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主要显示关于大学生对“两会”基本常识的了解、重要性程度的判断、议程内容的意义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这四个方面的情况,在下文结合图表予以说明。
(1)大学生对“两会”基本常识的了解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虽有90.5%的人表示“知道全国‘两会’的全称”,但还有9.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即使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两会”基本概念的认知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高。中国每年都会在三月召开全国“两会”,这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届时关于“两会”的报道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调查显示,仅有8.2 %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两会开幕时间”,91.8%的大学生则表示“不知道”。当问及是否关注全国“两会”时,选择“不关注”的人数比例达到65.5%,关注的人仅占34.5%,即超过一半的人对两会是不关注的。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对“两会”的常识性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两会”的关注程度是比较低的。我们还注意到,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相较于理科生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文科生对“两会”的了解度更高:如“知道‘两会’全称”的文科生占总体样本的78%,而理科生为66% 、艺术生为57%;“知道‘两会’开幕时间”的文科生为28%,而理科生为20%,艺术生为14%。可见,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两会”的了解度普遍较低,也从侧面反映出非文科生对政治的关注度要比文科生低,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区别。
具体分析来看,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政治素养较高的群体,应该会予以“两会”这种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特别关注,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两会”的了解比较贫乏。除去对“两会”全称的了解以外,十分了解“两会”相关内容的受访者还不到1%。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国事、关注现实的政治素养之任务,这也是响应国务院倡导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
(2)大学生对“两会”重要性程度判断认知
认知度,还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在被问到是否有必要主动关注“两会”时,70.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全国“两会”的重要政治作用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20.7%的人却觉得没有必要,这就提醒了我们依旧要重视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引导和培养。
(3)大学生对“两会”具体内容的认知
全国“两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维护群众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诸多有关“两会”热点内容的选项,以此来调查大学生对两会具体内容的认知度。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反腐倡廉,比例高达62.2%。这显然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有关,反腐倡廉政策的有力实施使得大学生对“两会”中反腐倡廉的相关内容持有较高的关注度。其次是对就业问题的关注,有55.4%的大学生关注这个问题,这也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关,使得大学生格外关注“两会”中的就业问题。排在第三的是教育公平,占54.1%,反映出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对于相关教育制度的完善予以高度关注。此外,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法制等跟大学生的生活和前途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在“两会”中较为关注的内容。
(4)大学生对“两会”政治、社会作用的评价认知
评价是认知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全国“两会”的具体评价能反映大学生对全国“两会”的不同态度。全国“两会”的政治意义在于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首先,从“两会”能否真实反映社情民意来看,24.3%的人持肯定态度,认为“能够反映”,17.6%的人持否定态度,而56.8% 的人选择中立并觉得解决力度还不够。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两会”的代表性信心不够,间接反映出大学生对“两会”的政治、社会作用评价不高;另一方面,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两会”了解程度较低,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大部分只能保持中立。第二,从“两会”对自己生活是否产生影响上来看,占51.4%的大学生认为“两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8.1%表示影响较大,29.7%的大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影响。通过询问此次调查过后是否会更加关注“两会”这一问题来看,62.3%的大学生表示不一定,25.1%大学生表示会了解,还有一小部分12.6%则表示不会关注,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还是愿意关注“两会”的,只是受于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具体的实施,如:社团活动过多,学业繁重。结合之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少数的受访者对全国“两会”的作用持有消极评价,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政治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更多的反映民意,提高透明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要加强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知及认同感的引导和培养,让大学生群体更多的参与政治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形成关心国家政治的习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大多数大学生对“两会”的定义不明确;
第二,对“两会”的关注度参与度并不是特别理想;
第三,在关注两会的人群中,通常只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很少有人会向周围人宣传“两会”的有关知识;
第四,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临更多选择,政治生活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与大学生对其认知度显然没有达到平衡;
第五,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更多活动组织学生对“两会”的讨论,可见,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其操作性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不仅拥有较高的知识贮备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是将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关心政治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知度和认同感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大学生要自觉增强自己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这可以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展开,在宿舍楼下的宣传栏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区的地方宣传“两会”信息和有关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知识,让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便利获取基本的政治知识。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多利用校园媒体等传播信息,介绍“两会”的由来、会议的议程等相关信息,加大对“两会”的校园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等现成组织,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的示范引导作用,在“两会”期间或结束后组织讲座,传达“两会”的精神; 组织相关与“两会”有关的趣味活动,在参与活动中获取相关政治知识。
再次,从“两会”本身来说,可以尝试选大学生代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精力充沛、高知识素养等的优势,增强“两会”的组织效率;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深入“两会”现场,亲身感受政治生活,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体验,有利于培训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锻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提出建议的同时,恰当的对策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提出的关于完善和增强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如下:
1.完善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拓展政治参与的渠道
大学生是高校多元化权利主体中的重要部分,他们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产品”,更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高等学校和社会的“公民”。首先,要赋予大学生平等化的利益表达权利,“给学***或大学的成员地位,很明显地高于把他当作一般的市场中的商店顾客的地位”,使他们与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一样,成为学校发展和民主管理的成员。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方式。采取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方式相结合,直接和间接利益表达方式相结合,个人和团体利益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满足大学生利益表达的需求。再次,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政.和治参与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表达出来的利益要求一定是散射性的。按理说它应当有一个凝聚的过程,通过这个凝聚的过程,使得比较自然的散射的利益要求,能够逐步去接近决策的层面。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政.和治参与机制就是实现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最后,搭建多样化的政治参与平台,利用大众传媒设计专门栏目或板块吸引大学生发表意见或参与决策评议,建立制度化的学生信访、申诉、举报等规程。
2.大力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营造积极的政治参与氛围
只有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中,公民才有较高的政治认知,丰富的政治情感,理性的政治评价和主动积极的政治参与。要建设和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就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继承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借鉴西方政治文化的精华,加强主导政治文化建设,推进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体、大众媒介等)对社会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和宣传,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搭建政治参与平台,鼓励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高校是社会的子系统,作为一种社区文化的高校文化;要在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大学治理环节上,完善民主机制建设,发扬民主作风,吸引、鼓励、支持大学生参与,以此来培育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
3.积极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提高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
政治参与实践是实现政治理论内化,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健全政治心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选举活动,定期筹备举行学生代表大会,培养和吸收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鼓励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主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学校有关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决议的表决,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还可以定期开通领导热线,设立领导信箱,定期开展学生座谈等形式,形成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良性对话机制。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政府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在公共管理中体现民主作风,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形成便捷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持和程序指导。政府在决策制定实施和具体管理事务上,尽可能吸收大学生参与。
总的来说,从对“两会”相关内容的了解、判断、与评价来看,大学生对“两会”的认知度不高,对“两会”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方面是源于大学生本身政治意识不强,平时较少关注社会热点,媒体宣传没有切合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另一方面,全国“两会”自身也还有需要不断改进,在表达民众的利益诉求,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还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对其寄予的期望和信任自然就会降低。因此,需要从以上两个方面着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两会”的认知度,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社会注意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五、结语
“两会”作为中国当代政治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风向标。在“两会”期间,党和国家各界人士代表共商国是,分析国内外形势,评估已施行的政策,制定未来五年的大政方针,可谓是影响了我国百姓的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两会”在宏观上的无可替代的调控作用,当落实到个人生活上便不可能也不会有较大的可以短期预见的具体影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在关注并参与政治生活上,仍比一般人具有较高的觉悟性。历数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的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无不是率先发声,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态度已被公认是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了调查研究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关注这一课题。
从调查研究中可以得知,大学生对“两会”的关注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尽管当代大学生通过高中的学习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已有了简明扼要的认识,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大学生对“两会”就仅仅止步于对其名称的了解,不得不说这些令我们有些惊讶。除此之外,一方面,大学生并不缺乏电视、电脑、手机等便捷的媒体,大学生群体也是网络媒体中抢眼的力量之一,在调研现场我们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娴熟的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社交或是学习;另一方面,我国对“两会”的宣传一直与时俱进,通过网络也能及时地了解其相关内容,那么,为何在如此娴熟地使用先进媒体技术的情况下,大学生却很少认真关注过“两会”的有关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丰富的课余生活和繁重的学习生活也是促成少量的大学生关注“两会”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D.不了解
18.关注“两会”后对您的生活产生影响了吗?
A.几乎没有 B.有一定的影响 C.影响较大 D.不清楚
19.您不关注“两会”的原因有哪些?(多选)
A.社团活动过多 B.学业繁重 C.过于枯燥乏味
D.客观条件限制 E.其它
20.此次调查后您会不会更加关注“两会”?
A.会 B.不会 C.不一定
21.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大学生更加关注“两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调查结束,感谢您的配合!
附录二:调查问卷统计图表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实践报告——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调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