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观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学科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在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参与、自主、开放为特征的全新教育思想。要推动世界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就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承担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而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浸润”,通过语文学习形成人文精神和发展全面人格,培育学生正确地对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知。基于这一原因,语文教学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在小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就那环境教育来说,今天的小学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题,进行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小学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为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二、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衔接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材是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依据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教材编写的建议,它指出:“教材应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世界眼光和人类意识,要求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可见现在的语文教材注重现代化、生活化,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的发展。记得在“整合教材、综合渗透”的实验教学中,我选择了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这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教材。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我国植被和地貌保存较为完好的草原之一,是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课文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画卷,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我决定以此课文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体探究,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恰好在授课前几天,我国北方出现了沙尘天气,XX受到的影响最大,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暴,曾连续二十余小时笼罩在昏黄的浮尘中。我班学生在周记中对当时的天气进行了描写,拍了照片还提出许多问题。我及时抓住这一教育背景与本课内容相结合,进行引导和背景铺垫。同时,开始布置学生搜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材料,这一过程不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也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准备。学生见到的沙尘暴所形成的恶劣自然环境与收集到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产生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开始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引发他们主动地思考,为课程教学埋下了良好的伏笔。
我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筛选整理,课上利用电脑为学生提供了图像、文字解说、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朗读、讨论、想象、续编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草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地产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通过语言文字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在朗读后提出:“为什么课文说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一组P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展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并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进行上述课程的教学时,就应抓住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情感培育。同时,借助有效的电教手段,展现文章表现的意境,并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展开想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对自然产生喜爱之情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自觉加以抵制。这节课课前的学生参与和课后自然延伸的安排,也使教学效果进一步得到深化。
语文课堂进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的使命,在日常教学中对各种可以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利用,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渗透进课堂,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高境界的未来人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