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大学知识危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大学知识危机
P1 抛出问题:是否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大学知识危机,大学生产知识的动力究竟是在象牙塔攀登高峰还是经世致用
P2 大学知识危机可以溯源至17世纪的公共知识危机:近代以来,伴随着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先驱的不懈探索,以实验、观察、归纳以及严密的论证等为主要认识手段的知识探索模式成为了最被推崇的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模式,其与古典时代以哲学思辨为主导的知识模式存在本质性差异,并由此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以及不同的知识体系,彼得伯克将这种“从一种知识结构向另一种知识结构转化时的那段充斥着混乱与动荡的相对较为短暂的过渡期”称为知识危机
P3 时至今日,现代社会中似乎同样延续着某种意义上的知识危机,清华大学学者陈乐认为,我们今天同样处于知识膨胀与知识转型的时代,知识的暴增与开放使得人们的知识态度和知识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在某种程度上,知识的开放性、易得性、廉价性使得知识走向“去神圣化”的路向,现代公众对知识的价值期待日渐聚焦于知识的经济性与物质性,从而在某些情境下使知识成了实现功利性价值诉求的一种工具。
P4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时而重应用研究” 举棋不定的摇摆状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二元对立状态被人为地维持着。
/
P6 陈乐将现代大学的知识危机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
知识消费主义对知识有用性的诉求: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知识是否就是力量”,或者知识应不应该成为力量,经济导向的实用主义诉求对大学知识生产的学术理想形成冲击,在学校外同样面临着独立科研机构与企业等的竞争压力,受制于传统的学术逻辑的规制,大学在知识市场中的角色扮演仍十分模糊与乏力。
学术绩效主义对知识生产的规制:一方面,以论文发表等为指向的学术评价制度约束了知识生产者从事应用型知识生产活动的参与度与自由度,强化了大学学术场域和社会应用场域的割裂。另一方面,学术头衔、资源、地位、权力等竞争日益激烈化,学术生产变得更加功利,学术浮躁、学术功利、学术泡沫便得到了制度化的“维护”。
学科保守主义对知识创新的阻碍:学科的精细划分是必要且重要的,经由一个个细分的知识领域才得以持续拓展知识前沿,但如果学科边界过度僵硬则可能形成学科壁垒并因而牢固地隔绝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交叉互动,并阻碍知识互动可能带来的知识创新。
P7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大学知识危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