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作总结报告

本文由用户“yuanfan10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18 13:05:49 举报文档

以下为《非遗工作总结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

非遗工作贯彻落实情况总结报告

*_**:

根据《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我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增强传承人对非遗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现将我局总结报告要点汇报如下:

基础性工作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宣传贯彻情况: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非遗申报、建档、摸排工作的深入实施,切实提高全局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3月29日,我局结合每周三集中学习例会,召开会议并传达学习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会上要求非遗主管负责人要层层落实,压实责任,学懂弄通各项非遗政策条例加强日常的理论学习,非遗专干要从日常的工作当中抓实抓细工作内容,对每一项申报的非遗传承人和代表项目进行建档立册,保证每一项工作“有迹可循”,对申报流程熟悉掌握。

非遗保护机构设立情况;

***员***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班编委发【2020】23号,班玛县文化馆(挂班玛县图书馆、班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牌子)为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管理的公益一类单位,无等级规格,经费形式为全额拨款。其中,主要业务范围 承担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电子出版、网活动和印刷、复 的收集、整理、保护、研究、陈列和利用工作。

非遗展示传承场所设立和使用情况

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我县民族传统文化,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2年争取上海援青资金700余万元,建成了以班玛县金色文化产业园为基地的非遗传习点,将马尾钉线秀唐卡、木雕、黑陶、格萨尔面具、石刻、银器加工等手工艺制作工坊集中起来形成文化孵化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三色班玛”金色藏文化产业园,入驻了3家公司和6家民族特色手工艺加工点,一批特色新产业孕育而生。根据产业园企业用工需求,政府点对点、订单式组织农牧民开展各类培训达4100余人次,促进就业1200余人,激发了贫困群众造血潜能,贫困群众转为产业工人,走上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主脱贫之路。同时,全县鼓励和支持民间藏戏团、原生态等典型民间艺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加强青年牧民民族舞蹈与弹唱等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和文艺演出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和脱贫致富门路。

非遗保护、保存工作

非遗调查、记录、建档情况;

为进一步将班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深入挖掘本土非遗人才,摸清非遗家底,不断推动我县文化事业上台阶上水平,2021年我局组织干部赴全县各乡(镇)、24座寺院对尚未列入各级名录的非遗资源、“格萨尔”说唱艺人开展摸排调查。收集了解了各乡(镇)境内现存的掘藏艺人、神授艺人、圆光艺人、闻知艺人、吟诵艺人等各种类型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和符合非遗概念但未纳入名录人员等进行调查记录。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立及保护工作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设,作为三果洛的发祥地,班玛县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近几年,我县共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州级6项。根据*_**下发的(果文字【2021】80号)文件的通知,去年一年我们积极申报第六批省级代表性项目两项(传统银器加工制作技艺、传统木雕制作技艺),第二批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人。

非遗整体性保护情况

根据果洛州2017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要求,向我县9个格萨尔马背藏戏表演团队拨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班玛县赛来塘镇金色扶贫产业园,主要有马尾钉线秀、黑陶、木雕、银器、石刻等为主的制作工坊,其中以马尾钉线秀和黑陶为主的代表性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土登伟色和果洛谢格太教徒收益60余人,其中含有30人为贫困户,作为班玛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以“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格局,实现了贫困户增收。期间通过与发改局申请小微资金后向园区内的传承人每月固定发放工资,更进一步增强传承人对非遗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有效与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有效衔接,***、新面貌。

***

2022年3月29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非遗工作总结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