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心经讲座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心经》讲座笔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W酰腊闳舨廾鄱喙剩奈薰野N薰野剩抻锌植溃独氲叩姑蜗耄烤鼓獭?/p>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某某,菩提萨婆诃。
《心经》讲座P1
第一步,题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智是讲不清楚的,它最大的妨碍就是知识。
“波罗”就是彼岸,“蜜多”是到达。合起来就是波罗蜜多,到达彼岸。
有时候叫波罗蜜。也是一个意思。
什么叫到达彼岸?既言彼岸,即有此岸。否则没有此岸彼岸。
什么叫此岸?就是生死流转的生命。生死流转就是十二因缘,是三世因果,所有以往的前世再前世都统称为过去世。当下所活的这一世叫现在世,未来恐怕我们还要活好多世,如果你没有摆脱轮回的话,统称为未来世。三世因果相续,不是割裂的,这叫流转。生死流转中的生命,是此岸。
彼岸是什么?彼岸就是菩提与涅i谩F刑崮鵬枚龃视质且粢耄蒙衾捶腓笪闹械亩龅ゴ省F刑崾鞅硎揪跷颍刑峋褪蔷跷颉D鵬檬侵附馔选=馔咽裁矗拷馔焉懒髯饨斜税叮圆廾鄱啵部梢杂煤河锢匆庖耄褪且桓鲎郑龋酱锉税读耍哟税兜奖税妒遣皇嵌劝 =裉煳颐鞘撬担谜飧鲎郑尤闼藕鹤掷锩娌患尤闼?/p>
度有六种度法,就是六波罗蜜多,简称为六度,布施,持戒,安某某、精进、静虑、般若。用觉悟到般若智的境界来度。第一种是简单的布施。
一、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帮助众生抗拒恐怖,摆脱苦难。救民于某某。日本人打进来,多少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是无畏布施。
二、持戒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饶就是丰富多样,天下一切有情,你只要有能力,尽可能去帮助他们,有益于大家,利益一切有情。凡此类事情,力所能及者,都应去做,在你能力范围能做而不做叫犯戒,超出的不算。我们所知道的戒是不能做什么,其实饶益有情戒是说,你必须做什么。
三、安某某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第一种是别人加害你,你必须承受,你能够承受,人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难免被加害,有人为了利己就加害别人,你怎么躲得了呢。谁让你在这个世界上又跑过来了了,你说我来到这世界上没人害我们,你想得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千古没变过。谁让你又带着罪业又被抛进来了,因为你没解脱嘛。所以这个要受的。第三种是对佛理的精研要花工夫,谛是专心致志,察是精研,专心致志的精研佛法也是需要毅力的。就是你要学会做人,要懂人生的道理。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四、精进:勇猛精进,在佛法的修持上不畏惧不退让,几十年如一日。
五、禅定:目的是以禅定以机缘,引发无漏智。漏是烦恼的另外一种说法。断烦恼,证真如,真是不假,如是不倒。
六、般若:这个度法,是修习止观,中国人喜欢概念。观是看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虚妄不实。因为你发现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没有自性的,自性本空,就领会所有佛教宗派的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四个字,缘起性空。这要观的,其实,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让我们重新体察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以往种种的生命感受。因为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从而停止对事物的贪恋,这叫止,因观而止。它有步骤的,先观境空,外部事物,我所面临的种种客观的处境,顺境,逆境,苦境全是空;次观心空,你这个心是假的,平时支配着我们的种种的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这个心其实是假的。由观境空而达到观到心空,于是终于达到心境一时顿空,全空了。一个顿,禅宗讲顿悟。悟是什么,没有增加任何知识,它不是认知我,悟是我们的心灵与虚无默契。与虚无默契是不是境和心都空了。先夺境,后夺人,人就是那个小我,是假的我。这是人境俱夺。
然后你的心就跟nothingness契合了,这叫悟。所以修禅宗就是修般若法了,追求的目标很清楚,就是顿悟。由于心和境一时顿空,就引发了无漏的根本智,就是般若智。关于般若的说明我们就凭借二百六十个字就明白了什么叫般若智了。
这六度中,前三度被称为福德资粮,修佛要有资粮,后三度是智慧资粮。二者一起叫福慧双运。
?现在进入第二步。一部心经可以分六段。
?先讲心经的第一段,它点明了心经的主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段,开宗明义,本经的主题,破五蕴。
何为五蕴?色受想行识,蕴是堆的意思,五蕴因此又可以叫作五堆。
我们无限珍视自己这个我。身体没有没关系的,只要这个五蕴在就可以了。我们所怕的死,就是那个小我的消失,一去不返。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个我怎么构成的?是由五堆堆成的,所以这个我就是小我之巢穴。
色者何?色就是现象界,不是狭义的颜色。整个世界都是现象界。万事万物作为境、物,即被称为色。你在这世界当中,你觉得外部有一个客观世界,然后你还学过唯物主义,里面说,这个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都相信的是吧。其实佛教告诉我们什么呢?全是现象,全是色反应。色从哪里来的?现象从哪里来的?佛教肯定说心生出来的,境有由生。唯识宗把这一点讲的最清楚,这个世界是因我们的八识而起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未那识、阿赖耶识,一共八识。把八识拿掉,哪有一个识,哪有一个客观世界。但是客观世界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我们这个小我知道自己活在世界上,就第一层意思。
五蕴之色蕴,在这个世界上你有感受吧,有,受苦或受乐,苦乐就是受蕴。因为你有苦乐之感受,你就有了欲念要起来,欲念就是想,想就是住相,汉字写的多好。“我想你”,可不是对你在做逻辑思考,不是判断你研究你,我是就想你。“相在心上,叫住相”。天下那么多,偏偏想着这一个。爱能不住相吗,不住相你就不爱了,或者没爱了。爱一定住相的。否则你是柏拉图。一定要把这第三个蕴破的。《心经》直指人心,因为我们的心是假的,这个假的心就叫作五蕴。
五蕴就是一个小我的巢穴,也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源。生死流转的根源要找到,就是那个做成小我的五蕴。所以一层一层的来破。先第一层叫识。行就是意志,在意志的鼓励下行动了,是我们小我的一个方面。最后一个,识就是分别,你要实现目标需要辩识分别,既要逻辑上分别,又要利害得失上分别。我们学科学都是分别识,这是逻辑上分别,才能成功的。趋利避害。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就有意欲了,就不自在了。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心,五蕴。破五蕴就是心经的主题。
度一切苦厄。苦是世事之难忍受者。厄是险之难以避免者。如何可以度一切苦厄呢?因为你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就是修行。甚深就是很深的度的境界。观自在菩萨,修行甚深般若蜜多,于时菩萨境界来了,叫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第一句就是破五蕴,讲的心经的境界叫菩萨境界。破小我,析假心,讲菩萨境界。五蕴皆空,菩萨他没有把身体完全空掉,他有时候也来,他需要度众生,他也应该像现实世界中还有肉体,叫色身,当然能变化。观音菩萨有无数种化身。他不像佛,但他做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般若还没做到,就是把五蕴破了。
净土宗以方便为胜,密宗以神通为胜,禅宗是即心即佛。净土方便,禅宗顿悟,密宗殊胜。
地狱永远不会空的,用地藏王某某是来说有人有这种舍生取义的伟大。所以这就是了不起的。妇女生产的时候,以前就是念《地藏经》,都仰仗于地藏王某某。
菩萨境界叫观自在,如何得自在,就是破五蕴,照见五蕴皆空,把苦厄的根源去掉了,这叫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儒家讲性,道家讲玄理,佛学讲空理。
有许多人不能明白,道家与佛家的区别。要辨析一下,道家讲的无不是佛家讲的空。
什么是佛家讲的空?什么叫色即是空?
比如,金某某就是金子,金碗就是金子,金条就是金子,金项某某就是金子。色即是空。一层层来,这些戒指,项某某、碗,种种区别都是色。金某某守不住自己的,它熔化了,后来有人又打它打造成了项某某,项某某也不能持久,后来又熔化了又变成别的。请注意,不要跟我计较这个比喻是否恰当,这是个比喻。但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变。各位同意吗。原先的树木后来就腐烂了,对不对,腐烂了也就可能变成土壤里的肥料,这肥料还是树吗,还是草吗,还是花吗。当然还是要人做这件事情,把项某某熔化了做成戒指,这是人在做,人在做或者人不在做,万事万物总如此,同意吧。一颗种子后来萌芽了,种子就没了。萌芽了,它长成了成熟的植物,那个芽也没了,植物后来结出果实叫梨子,总而言之,它始终守不住自己,这一切都叫色。色就是空了,就是先要把它空掉,你别执著于某某,你认为真正的金器就是项某某,这叫执著了,执迷了。你说这是个书桌,就永远是书桌,不。它后来又锯成木料了,做成了一个橱了。你为什么就抓住这个桌子不放呢。人也一样,对所有的色即是空,就是它不是自身,它没有自性。比如说这个杯子,你说它就是个杯子,凭自己存在着,这怎么可能。诸缘和合而成,有各种条件,它本来要有玻璃的材料,要有工匠的制作,这各种条件凑合起来,还有一个目的,这全叫缘。这些缘和合了成一个杯子,这个缘一散呢,没了。它说它就是自己,哪有它自己啊,这就是色即是空,万事万物自性本空。但是你自性本空,停留在这句话里就是什么都没有。
第二句话要来了,空即是色。色从哪里来?从空里来。所以空不是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叫以空为本体,叫以空为体。这是释迦牟尼独有的世界观,我们先前是不懂的。以为他说什么都没有,这不是瞎说嘛。我们不就活在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样样东西亲切可见。然后他告诉我们,你们认为亲切可见的东西,全是空。色即是空,就没有什么东西保存的住的。所以我当初真正体会不是头脑理解的,可不是开玩笑。复旦培养了我,还让我在校任教,我从内心中感恩复旦,希望复旦万岁,请问它万岁得了吗,它将来一定没有,就像它过去曾经没有一样。你要在根基上认识这个宇宙人生啊。这叫色即是空。这不是西方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是释迦牟尼对宇宙的基本认识。由此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态度的,要让我们人生态度发生出根本的转变那叫觉悟。但是你不能悟到一半,就这前面四个字,色即是空,空了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你活着干嘛,全是假的,造了个虚幻的世界在骗我们,不是这样,于是后面一句,空不异色。如何可能呢?当我们后面一句话,金某某即是金子,你如何把这句话倒过来呢?金子即是金某某,不通哦。但是真的要倒过来说哦。就是说不能在诸法,法就是事物啊,万法就是万事万物,在万事万物之外另设一个空。这就错了。在万法之外另设一个空,你就错了,要阻止这种错误,必须说空即是色。否则你在色之外另立一个空了,好像空归空,色是色。色粉碎了,空就成立了。没有。金器可以统统熔化掉,金在吗。但它总是以金器的方式存在,空总是以色的方式呈现。这是中国思想中本来没有的,叫形而上。形而下者色也,形而上者空也,空不是绝对的无。所以这就是一个以空为体的宇宙人生观。
这样我们能把佛家讲的空跟道家讲的无等同吗,不能。道家讲的无,老子《道德经》第十一间里面讲,车轮的条幅,指向中间的箍,是无。以无为用。又说陶器中的无,是陶器的所用。所以道家那里有无是相待,互为条件。于是老子,说无之以为用。道家的思想抓住一个无字的,因为道家首先主张无为。无为就是反对人为,天人合一,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人自己,这是他的基本出发点。从道家这个基本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道家的整个的学说叫我们做减法,尽可能拿掉人自己的这方面因素,人自己的这方面因素就叫作人为。所以他主张无为,就是教我们作减法的方法。要有境界,所以为了把无为说清楚,就要把无为阐发为无的境界。否则你就不知道无为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无的境界,天下事所有的妙用都是那个由有造成的无。墙壁都中为了造成中间的无。一切有的意义,要拿它能否造成无这一点来确定。如果这个有是不能造成无的,这个有毫无意义。
《心经》讲座P2
人生无常乐。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很形象的,如阳光照射万物,万物必现,不是通过思考判断知识认知。它如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事物的物象,五蕴皆空,不是被你认识到的,被你推理出来的,它是直观。照见这个词所表达的就是我们进入了智慧的境界,它其实不是通过知识。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
我们什么时候有所照见,在艺术的接受活动中。比如听一部音乐,这个境界不是被你理解的,是照见。本质直观,是不借助思维概念,而直接领会到事物的真相,这叫本质直观。一时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人类心灵的这种能力佛老早讲了,照见也可以说观照。有的人能观照艺术作品,有的人能感觉或者分析艺术作品,不一样的。一幅画在面前,会看的人是能观照的才能欣赏,他观照这幅作品,发现他气韵生动,化境顿生。才知道这是幅真正的绘画作品,不是工艺品。
五蕴皆空不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所以这个观很重要。
有些修行有经验的,他总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做观想。
有因必有果,消罪业后三种度才能做到。
什么叫空相?空是无相的,这个杯子不是空的吧,所以它有相,所以空相不是空之相,是二个字,它分开来说,合起来叫空相。
诸法空相,空相不是空之相,空相是二个字分开来说,合起来叫空相。
我们要注意汉语的单词,除了一部分单词,它是二个字拆开来就毫无意义了,合起来才有意义,比如葡萄例外,汉语中大量的词就是二个字分开来一层意义,然后再合起来说。比如说道理,不能直接合起来理解,先要分开来理解,再合起来理解。道是天道,理是指那个事物存在的根据,合起来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来自于某某符合天道,合起来叫道理。
什么叫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合起来叫功德。应该这么解释。所以“道理”不好译成英语。
慧能在《坛经》里面对许多词都这么分开来说的,比如说无念,无是无二相,念是念真如之相。合起来叫无念。所以我们对汉语,对词的理解,要恢复到它本来的构词原则。
一般汉字的词都是二个字先分开来说,再合起来的。这是它们本来的构词原则。
所以空相,空是指空性,空性无相。这样对佛教讲的空才有合适的认识,万事万物组成了世界,这万事万物彼此有差别,那只是相,你把相无了,你才知道空是世界的本体。空不是没东西,但不是有那个相。所以,才能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现象,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相,构成一个现象界。它来自哪里,它出自空,就是色不异空。
金子本身无相,要么以金项某某的方式存在,项某某是它的相,金子本身无相,无法单独拿出来,总要以金项某某的方式之类存在,既不是项某某也是戒指,就无法存在。可以说金子本身就是空。
色就是境物,也就是现象,外部事物,人如何发现外部事物,受想行识。
种种的金器都不能保持自己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色即是空,但空不是没东西。空即是色。
亦复如此,是减词的笔法。
空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具体的事物是相,生生灭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空性不是了无一物,不是没有东西,它有东西,但这东西不是相,我们的心跟空性融合,而不是跟相整合。
空性是本性,相是它的用。这叫体和用。
以空为体的智慧叫般若智,是领会虚无的智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识,无色声香味触法。”
讲了六遣。遣就是排除,第一遣五蕴,第二遣十二处
意是把前面五种感觉材料做一个对象的能力。
科学,音乐都是意识界。
三个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世界三(在几何原本里,相对论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第一次来。人生这一世所做的事情,和他所达到的意义,生物学是说不清楚的。这个差别是科学无法说明了,就说明人来了都有来历,其实他带着东西来,这个东西就叫业力。
有人想作圣贤的,哪怕在今天这个时代,因为他有他的来历。王阳明开口很晚,不会说话,他必有来历。
十二因缘,我们先前生活过的,叫过去世。分为二个,第一支是无明,第二支某某,过去世是因,产生把我们推到今世来的力量,我们是被业力推过来了,又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明就是黑暗,就是烦恼,烦恼有很多表达,比如尘。
无始以来,向前推不到头的,我们累世以前,都在无明之中。无明中造业叫行。因烦恼而造业。这个力量让我们去投胎。
现在世四支果。识,先来的是阿赖耶识,最后走的也是阿赖耶识。
投生到哪一家都是缘。我们全是借胎而来,其实根本上,我们跟父母没关系。其实毛泽东的人生道路,与他父亲母亲,一点关系没有。
投胎的第一步叫识,先来的是阿赖耶识,大概35天左右时候,最初具备了精神与肉体因素,叫名色。叫五七期。下面是六入,就是六根,要基本具备,19个期,133天。触就是出生之后接触外部事物。肉体上有苦乐,精神上没有苦乐这是出生到2-3岁,之间。然后2、3岁到14、15岁之间,有受。
爱,爱欲,16、17岁以后,对外部事物的贪恋越来越多。
取,趋驰诸境。停不下来了,30岁以后。成家立业。就是造来来了。
有,因爱和取的业力,形成了将来进入未来世的业务。
最后二支,下一世,生和老死。
业果成熟,复出胎,再次生,越过盛年期,最后衰老,然后死。
三世因果就是通过十二因缘来说明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老死尽,摆脱轮回不是脱离生生死死,否则这样你就区分了二个世界。轮回与涅i檬嵌霾煌氖澜纭N尬廾鳎且辔尬廾骶 N蘩纤溃辔蘩纤谰。饩褪前闳糁恰4税队氡税兜墓叵怠N鞣骄煌敛辉谑虬饲XXXXX镏猓辉诳占涞脑斗健R坏┤コ宋颐巧砩系氖癜诵埃鞣骄煌良丛谀壳埃徒凶孕晕鞣剑焕胱孕运祷暗摹?/p>
自性清净的话,六扇门打开,我们看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别把灰尘看成是世界自己的东西,灰尘就是烦恼,烦恼是你自己心里生出来的,动物没有烦恼的,只有焦虑,只有三个原因,食物,案例,健康。这说明烦恼有来历,是我们自己的心。这个世间一旦没有烦恼,就不是尘世,而是净土。
心和尘怎么能隔开,灰尘就是心生出来的。不是心本来干净,而外面世界全是灰尘。擦是在心和世界之外另立一个上帝了。西方净土就在当下,全部关键在于般若,菩提是觉悟,是生出般若智的觉悟。是正觉。
西方不是空间。
《心经》讲座P3
儒家讲性理,教我们讲道德,有担当。
道家,有而不有皆无,无而不无皆有,是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思想中没有空理的。
佛教讲的真空不是物理学的中真空,真者不假,空者离相,就是离相的意思,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就被认为世界是本体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法就是事物。空是无相的意思。
大家都有了杯子本身的理念,但是理念本身没有形象的。
柏拉图的是理念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不动的,僵死的,空才能产生,发芽。
西瓜的全部色香滋味全部都从空中来的,西瓜的籽长不出南瓜来的。空也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它的本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没有自己的实体性存在,叫自性本空。但是有种种的因缘聚会或离散,缘会则生,一个事物来了,缘离则灭。这些缘就是条件,这些缘聚合了,一个事物来了,这些缘散了,这个事物消失了,但是它成为另一种缘的聚合,另一个事物来了,这样一个世界就被理解为空。空是它的本体,它才能说明千变万化,也能够说明生生灭灭。它自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后来还有一个比喻更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福德资粮,后三种是智慧资粮。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某某,菩提萨婆诃。”
怎样理解咒语,有二理解方法,第一种是密宗的方法,就这个文字本身有神力。所以按密宗的原则不翻译的,到咒语的时候,全用声音来念,按照梵语的发音来念,不能换成汉语,因为这是一种古代的比较古老的信念,就是文字自身有神力。现在有不少修行人是念咒的。第二种按照唯识宗或者禅宗,不是文字本身有什么力量,而是文字的意义能加持我们,鼓舞我们,增强我们的信心。
揭谛,其实就是波罗蜜,梵语当中度的意思,“揭谛揭谛”就是度啊度啊。因为它是赞诵语。“波罗揭谛”,波罗是彼岸,波罗揭谛就是抵达彼岸吧。
“波罗僧”,不是僧人的意思,表示彻底,全部。“波罗僧某某”就是全部彻底的去度过去吧。
“菩提萨婆诃”。倒装句,菩萨是生般若智的觉悟,“萨婆诃”,梵语中表示尽愿。尽愿觉悟,真心诚意的希望自己觉悟。这四行是揭谛真言,就是度的真言。
我们经常诵这个咒语,自然会得到佛陀和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令我们速得成就。所以有人把这个揭谛真言看非常神圣。
我们的心与宇宙统一,宇宙之心,那叫涅i谩?ldquo;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心经讲座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