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三)高考历史真题评析(全国卷乙卷)

本文由用户“lc87110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20 16:14: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评析三)高考历史真题评析(全国卷乙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历史解析

——陕西:闫亚宁

选择题部分

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D

【选项解析】主旨:作为世禄的的采邑不断增加

D项:根据材料给出的信息,即从西周中期开始到春秋,诸侯国或诸侯的大夫所拥有的采邑数量不断增多,也就说他们拥有的领地增多。那么领地的增多需要很多因素,比如国土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等等,但是最为根本的就是生产力必须发展,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推动,上述因素都不能实现。故而D选项正确。

A项:“土地国有制度”是对土地的属性而言,即土地是谁的,通过主旨可看出,题目仅仅讲了“数量”的变化,因此不能说明土地属性这一问题。故而A项错误。

B项:分封制度是不断瓦解的,不符合史实本身。故而B项错误。

C项:此项最容易误选。首先,从逻辑上看,题中讲了诸侯和大夫的采邑都在增加,所以不能单说诸侯国君权的权力巩固,其次,从西周到春秋正是礼崩乐坏的时间,一些大夫的权力也在增加,比如鲁国的国政在孔子的时代就操纵在大夫手中,所以孔子才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故而C项错误。

【同类真题】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5. 表1西汉末、东XX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年

东XX期



代郡(今XX、山西间)

56 771

20 123



XX(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XX(今河南南部及湖北、**_*

350316

528551



XX(今河南东南、**_*

461587

40448



豫章(今属江画)

67462

406490



XX(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参考答案】A

【选项解析】主旨:西汉末年与东XX期相比,明显南方户的数量增大。

A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新莽—东XX间的战乱很容易得出经济中心变化的背景知识,因此不难推断出这期间长江以南的经济发展加速而导致南方户增加。故A项正确。

B项:根据背景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豪强大族更多,同时不能根据户的多少就判断其衰落与否。故而B项错误。

B项:根据所学背景知识可知,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题目给的时间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谈不上加剧。从户的数量反而能说明南方在发展。故而C项错误。

D项:户的多少和小农经济是否衰退没有直接的关联。故而D项错误。同时我一直说“经济衰退”的都是错的。

【同类真题】

1.(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某某”。在XX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开.经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C

2.(2017·XX高考·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3.(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某某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某某说,士农工商“皆百姓

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参考答案】C

【选项解析】主旨:官府的重农;苏某某的“舍旧为士”; 郑某某的“皆本”能够看出什么(也就是能得出什么信息,或者说能说明什么)

C项:根据主旨给出的三种说法,特别是苏某某和郑某某所代表的观点能得出,社会发展过程

中群体的流动性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流动性,他们的主张也就是失去了依据。或许有学生回

认为,苏某某等人的观点是一种希望,这是因为忽略了苏某某说话的前提——“凡今”两个字,

也就是说苏某某看到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是希望。故而C选项项正确。

A项:从史实角度说,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异常活跃,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也仰仗商业,

甚至出现了很多突破性的变化,比如市、坊界线的突破,夜市的出现等等。同时,根据材料

给出的主旨,我们不能得出宋代上平经济受阻这一特征。

B项: 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所以不能说瓦解。故B项错误

D项:我国是典型的四民社会,不可能出现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局面,这个局面别说是在古代,在今天也不可能出现“社会地位相同”,只能说“法律地位相同” 。故而D项错误。

【同类真题】B项对比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5·江苏高考·5)乾隆《XX县志》载明末周某某:“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D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同类真题】D项对比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_*,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C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

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参考答案】B

【选项解析】主旨:以忠孝、救济、莫作恶、多行善为主题的书籍流行。

B项:这类书一看就是秉承着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又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和价值体系

的基础,因此很容易得出B选项。故B项正确。

A项:“确立了”相当于开始,而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宋末到元就确立了,故而时间错误,因

此A项错误。

C项:明显的违背了基本史实,明清时期,官方的意识形态就是儒家思想,所以不能说阻碍

了其推广。故C项错误。

D项:“善书”的思想主题和儒家经典如《论语》等本质是一样的,不能说冲击了。故而D

项错误。

【同类真题】同题对比

(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

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同类真题】A项对比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XX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某某,都奄(今山东XX);封召公Ym于某某,都蓟(今XX)。分封( A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

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参考答案】C

【选项解析】主旨:1898年即维新变法时期,书商对“经学”与“新学”书籍的销量估计有误。

C项:从主旨给出的信息,我们很容易得出,此人的两次判断的失误恰好就是由维新变法前期与后期的政局变化导致的。在维新变法之前,主流观点一定认为“经学”必然会被废除。特别是梁启超等人不断的发文要变革教育等等。而后又在“新学”书籍上亏损,恰好是因为“百日维新”失败导致“新学”失去的市场。故而C项正确。

A项:1905年清政府在才废除科举制,儒学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15年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更是对儒学的深层打击,尽管如此,依旧不能说儒学的地位颠覆,甚至今天儒学都有深厚的基础。故而A项错误。

B项:根据内因决定外因这一唯物史观,我们知道这种变化不可能是外因引起的,且书商两次估计的错误,也非列强入侵所能导致。故而B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如果西学深入人心,那么就不需要新文化运动了。故而D项错误。

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

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

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参考答案】A

【选项解析】主旨:1934年毛泽东提出工作方法、解决任务的方法的目的是。

A项: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这是这一年重要的分水岭时间,从题中给的信息看,因该是在长征前,因为长征是我党“北上抗日、战略转移”的目的,在途中毛泽东的精力更多的应该放在战略目标上。而10月前,恰好是“反围剿”时期,此刻更应该是发动群众力量一起进行斗争才是,因此A项更符合毛泽东的这一目的。故而A项正确。

B项:开辟革命新道路有很多次,比如XX起义、八七会议等等都是新道路,而这里主要强调工作方法问题,且不能说毛泽东说这个话的目的是要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明显不符合常理。故而B项错误。

C项:“统一战线”一般是指抗日战争的,与题中给的时间不符。故而C项错误。

D项:抗战是1931年到1945年,我党1935年八月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此刻还不曾动员社会各界。因此D项错误。

【同类真题】C项对比

(2020·全国Ⅱ卷高考·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XX等4***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XX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D)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

“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

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XX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参考答案】A

【选项解析】主旨:土改后,女性的意见很重要

B项:从主旨信息可以得出,村里好多人家都尊重女性的意见。所以很容易得出女性的家庭地位发上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土地改革后,女性分配到了入地,女性的收入也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经济基础的变化,女性的家庭地位才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故而B项正确。

A项:“消亡”过于绝对,今天一些地区女性在家里依旧“说不上话”。故而A项错误。

C项:首先“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进行的,同时题中只是说女性的地位很高,也没有讲到分配原则,故而C项错误。

D项:传统社会伦理至今存在,不可能颠覆。故而D项错误。

【同类真题】D项对比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

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

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B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小注:此题的材料一度在网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具体争议在这里不做讨论。这里仅说明一点,农民的理由为啥不是别的,比如自己带的钱或粮食不够,回家去拿,而偏偏是要妻子统一等等,这种会遭人嘲笑的理由(拿女人说事)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农民是无论如何不会提出来的。我们一般认为在拒绝某人的时候,一定会找一个让别人认可的理由,也就是说,农民认为,卖驴的人也能认同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不用纠结这个事情本身是否合理。

在此写小注不是为了为什么人证明,仅仅是为了能够证明解析的合理性。仅此而已!

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XX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XX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某地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2可知( )

A.内地与沿XX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参考答案】A

【选项解析】主旨:四个地区的职工(工人)出身各不相同。

A项:题中给出的是1957年后的工人出身,从中可以看出来XX、XX数据比较接近。特别是原本是工人出身的数据与陕西、某地区别最大。所以能够推断出,这两个地方原有的工业基础不同。因此可以说“内地与沿XX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而A项正确。

B项:题中统计的是工人出身,而非是当前人的社会身份,所以不能得出工商业改造的本身。所以B项错误。

C项:史实错误,一五计划结束后,只是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而非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故而C项错误。

D项:同B解释一样,大家都是工人不能得出是否谁迅速的问题。故而D项错误。

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与

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的热潮。至18世纪末,***数量已

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参考答案】D

【选项解析】主旨:各国都在发展海外贸易。

D项:从题中得出的主旨信息可以看出,各国既然都在创办海外***,且是***,联系时代背景正是殖民扩张时期,因此很容易得出D项正确。

A项: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的扩张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所以时间错误。故而A项错误。

B项:时间有误,资本主义时间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而B项错误。

C项:划分势力范围指的是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圈地”,而材料则只是说他们在创办海外***,与选项意思不同。按材料的意思,举例来说,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都在建立了东***,地方都一样所以不能说是划分范围。故而C项错误。

33.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

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

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示老自叙》(既然是自叙,那就是自我品价)等

材料二

史某某:(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君子之风);(冯)道之宇某某,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忠于国家,拥有臣子应有的操守)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某某《XX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不知廉耻),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平,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评价较低无忠义之行)?

——《新五代史》

1:设问词—概括评价内容。

2:考生一定不要被这种问法所迷惑,本质上就是让概括三个观点。

3【参考答案】

材料一,自认为忠孝且品行高洁

材料二,有君子之风,忠于国家,拥有臣子应有的操守

材料三,不知廉耻,且无儒家

(1)【解析】

1:设问词:因素

2:影响人物品价的因素比较多,但是从本质来讲,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无非就是立场、时代、思想,以及对某人的了解程度,甚至包括评价人的知识认知等等。

3【参考答案】

评价者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评价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评价者所处时代国度的主流文化观,评价者的知识认知和视野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共产党员主题征文
  2. 小农经济测试题A
  3. 小农经济专题
  4. 开学第一课-鸦片战争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
  6.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作业
  7. 党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8.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9. 我爱这土地课后题
  10. 我爱这土地ppt优秀课件
  11. 土地复垦方案
  12. 1.XX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13.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
  14. 小农经济测试题C

以上为《(评析三)高考历史真题评析(全国卷乙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