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某某曾在宫某某欣赏。汉武帝在安.长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安.长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XX.长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B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时空判断】秦朝秦某某、汉武帝、中国
【人事物象】角抵活动在秦汉之际的状况
【知识体系】3·2·10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戏曲)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价值立意】文娱活动与政权、社会之关系
【试题解析】本题以角抵活动和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此项活动为什么能够在秦汉之际的宫廷和民间受到欢迎,其成为重要的文娱活动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对此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此选项只能对应题干中枝节的信息。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其提到了巴渝戏,将川剧与巴渝戏联系起来。但问题在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南戏”是在南宋时期出现的,以后的元曲、昆曲再到清代综合了各种剧种形式和特点京剧的形成。而题干中对应的历史时段定位的秦汉之际。故其表述只涵盖了题干信息中的一点,且其他表述与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不符合。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此选项为合理选项。题干中的语意信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拆分,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本句从总体上对角抵这种文娱活动进行解释。秦某某曾在宫某某欣赏。本句则是属于举证,说明该文娱活动秦某某时期曾经在宫廷中演出表演,间接透漏出该活动得到当时最高政权的认可和青睐。汉武帝在安.长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安.长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XX.长的西域人。本句则比较长,举证了在汉武帝时期该文娱活动在安.长都城的受众情况,既得到了最高统治集团的认可,同时安.长XX的平民也有幸目睹表演的空前盛况,一副与民同乐的盛世景象浮现在眼前。同时,为了将大汉天子的恩泽泽被四邻,还用此种文娱表演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西域朋友们(相当于现在的国际友人,给此种表演又赋予了重大的国家意义和职能,让那些绿洲上的撮尔小邦也感受一下大汉帝国文艺的魅力。)综合三句语意信息,角抵这种文娱形式不但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喜欢,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可能是上有所好,下必行之;楚王好腰细,宫某某多饿人)还间接的影响到了当时的西域。故“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很好的涵盖题干中的信息,“广泛”二字很贴切。(天子,百姓,国际友人)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此选项和A选项在构筑手法上是一致的。其表述只符合题干信息的某一枝节,对应的是“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XX.长的西域人
”将西域人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且后面的交流一词也不够确切,题干中只是单方面的西域人XX.长,而没有提到安.长人的汉人去西域,故交流无从谈起,只是单方面的。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此选项是从该文娱形式起源的角度来谈。有可能这种文娱形式与劳动有关,先民们在劳动休息之余,或者一些表演形式与劳动过程中的技能和动作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我们从考释。且题干信息的侧重点不在讨论该活动的源头,而是在说其流传情况,故其表述和题干信息的主旨不符。
【考古支撑】
http://tv.cntv.cn/video/C10616/de96ee5074f54896b6582a97a14c6335
据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不仅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XX宫某某,而且还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当作战利品集中于XX,演出“百戏”。
百戏起自军中的讲武活动,到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也只是宫廷中的娱乐表演节目。据说在汉武帝时,专门在安.长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百戏演出,允许官员和安.长的市民前往观看。这样,百戏逐渐向民间发展。秦某某,百戏杂技节目不断发展变化,形式日益丰富,吸引力越来越大,最终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杂技。(来源百度)
25.XX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XX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某某按图索骥,在山西XX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C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时空判断】唐代、近代(民国时期)、中国
【人事物象】梁思成、林某某根据XX壁画找到现存唐代建筑
【知识体系】3·2·8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绘画)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价值立意】艺术作品与历史遗存之关系(文化自信)
【试题解析】本题以XX壁画“XX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这一艺术形式,经过民国期间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某某夫妇以此图为根据,终于找到图中建筑形式的遗存。以此现象为依托,考查学生对艺术形式与历史遗迹、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认识与理解。(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层面的问题)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此选项本身的说就有一定的问题。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即大千万众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源泉。离开社会生活实践也就无从谈起艺术创作的问题。历史上大凡能够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立足实践生活是其不朽的原因之一。XX壁画之所以能够从魏晋开凿伊始,持续至宋元时期,前后长达前年之久,其该地区的民众的佛教信仰,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佛教在官方和民间的中国化,XX壁画也就不可能持续如此之长时间。故艺术创作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实践而不是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创作者艺术想象的丰富程度可以影响艺术作品的表达张力。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此选项在表达程度上有瑕疵。通过题干描述事例表明,梁林夫妇确实是通过XX壁画中的图像最终找到其在现实中的历史遗存。但选项中“完整”一词则夸大了范围和程度,并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能够还原历史真实,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只能不是部分的还原,甚至还原的还不足真实历史的千分之一。即历史研究中的,历史资料、历史叙述、历史史实、历史事实。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分析、比对,形成历史著作,用一定体例的历史著作对相关历史史实就行构筑和叙述。因此上,通过历史叙述而构建的历史史实只能无限接近历史事实的真相,也有可能还原的历史史实和部分历史事实相吻合,但不能完全重合。将此研究方法转移至艺术作品和历史真实的关系一样适用。故本题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即史料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此选项为合理选项。从题干中描述的事例可以很好的佐证和说明。至于XX壁画中能够印证现实历史遗存到什么程度,有可能壁画与现实相吻合,即题干中的事例;也有可能壁画无法与现实中的遗存互证。至于互证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艺术作品本身和现实遗存的保留状况。选项很好的对题干中的事例和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与历史真实,历史事实之间关系进行关联。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此选项本身的表达就有问题。任何艺术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价值,至于价值的大小则是诸多因素影响下的作用。其与时代有关,与学者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认知有关,与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本有关等。故其表达否定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时政热点】习近平总书记19日(2019年8月19日)下午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
http://doc.001pp.com.cn/zxww/2020/02/03/ARTI***42106.shtml在XX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f 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某某。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C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时空判断】北宋、中国
【人事物象】宋太祖干预科举考试
【知识体系】1·1·3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科举制)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价值立意】科举制与社会的公正、政治权力对考试制度的影响(相对古代而言)
【试题解析】本题以宋太祖干预科举考试为情景。考查学生对宋太祖后科举制度发展和完善意义的理解。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此选项的表述和科举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相匹配。隋唐科举制后,确实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特权的否定,即从制度层面否了九品中正制。为普通庶民提供了一条通向统治阶层的渠道,从而改变出身与身份,有利于平民政治的形成。但问题在于此选项和题干中给出的事例没有实质性关联,不能对题干给出的事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说明。虽然选项本身表述符合科举制的意义,但与题干主旨信息无关联。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此选项和题干信息描述相背离。先是省试后,在录取过程中出现了徇私舞弊的现象,破坏了科举制下相对公平与公正的原则,故由最高权力者来亲自出题,亲自组织。此后最高权力者组织的考试称为殿试,遂成定制。应该是确立了殿试考试权威而不是省试,故其表述不准确。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此选项为合理项。从题干给出的事例可以看出,先是省试后录取出现问题,后宋太祖亲自组织殿试,使考试层级上多出了殿试一级,完善了考试程序。选项中的录取程序,此条信息在题干中对应点不是很明显,题干的主旨好像侧重于说明殿试制度是咋来的,并未有信息表明殿试后的录取情况。当然,如果从所学知识出发,将唐代科举和宋代科举相比较,(唐代进士科考中后,还要经过吏部的严格的考察和考核,通过后才授予一定的官职;宋代殿试的进士考中后,直接授官,简化授官程序,提高人才使用的效率)完善了录取程序这样的表达好像也无大的问题。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此选项和题干主旨信息相违背。人才选拔标准应该对应的是以前考什么,后来考什么,后来考的比以前考的难了,或者考试试题难度水平提高了,这样的话才能对应选拔标准的提高。而题干的主旨在阐述殿试制度的咋来的,并未提及省试、殿试都考些什么内容,两个不同层级的考试在标准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故提高选拔标准一说和题干信息主旨不符。
【社会热点】陈某某高考后录取被冒名顶替事件。https://baike.baidu.com/item/陈某某/***?fr=aladdin(来源百度)
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D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时空判断】明代、中国
【人事物象】明代官营工匠制度在明代中期后被民营手工业超越
【知识体系】2·1·4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手工业)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价值立意】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问题
【试题解析】本题以明代官营手工业工匠制度下官府储备物资来源方式的变化,考查学生对明代中后期官营与民营手工业地位变化的认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此选项和题干主旨中的一个信息点有着对应关系,即“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中的“银两”。其描述了政府征收官府所需物资方式的变化,由早期的征收实物到后期的征收银两,并未提及其他货币问题。且有一个隐含的信息点在里面,后期不直接征收实物转向征收银两,即用银两再购买官府所需的物资。那就间接表面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供给政府所需。另外白银取代其他货币这一表述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无法有效得出。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此选项和题干主旨表达相差较远。题干讨论的是官府所需产品来源的变化,没有提及手工业生产领域其劳动力的来源,故选项表达和题干主旨表达相去甚远。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此选项和题干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正好相反。随着现象政府征收银两现象的增多,其说明了民间民营手工业再不断发展,无论是在资金、规模以及涉及到的生产领域,至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并居于主导地位,而非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故题干现象背后反映的实质应试民营手工业发展壮大。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将C选项的分析和此选项相比对,则表明了明代中后期官营手工业受到来自民营的冲击而地位下降,从而出现了题干中描述的早期政府所需物资由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直接生产,到了后期则是政府征收银两,不再征收生产的实物,政府用征收的银两再向民间购买所需的必备物资。
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据图9可知,当时
/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A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时空判断】晚晴至民国初(1894—1914)、外国在华企业投资
【人事物象】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比重行业分布柱状统计图
【知识体系】2·2·10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晚清民国初经济结构的变动)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价值立意】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阶段特征(对近代而言)
【试题解析】本题以晚清至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投资行业比重变化的柱状统计图依托,考查学生对该历史时段西方列强侵华新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此选项为合理项。此类试题从形式上看属于计量史学的考查范畴。不管是柱状统计图、还是扇形统计图、数据统计表等,都可以看成是计量史学的考查方式。既然是统计,那么在解题时就紧紧抓住统计对象或者领域,其随着时间推移其变化情况。从柱状统计图中可以明显看到,1894至1914年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比重在四个领域中除了运输业呈现增长外,其他三个行呈现下降状态,那么自然而言可以得出选项A 的结论。题干后面的设问:“据图9可知,当时”很重要。即图9中你看到了什么就选什么,不要过度的联想,过度的调动所学知识对图表中统计结果进行过度解读,越是多想,越是离正确选项越远。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此选项本身表达有问题。题干中统计的对象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比重的变化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外贸出口问题。要谈贸易的逆差XX差,必须要有贸易双方国进口和出口的相关数据,况且题干中统计的并不是贸易额度,其表达与题干毫不相干,属于过度解读和联想。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此选项和题干有一定的关联,即外国在华企业的投资总额在这一历史时期有所增加,但其行业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运输业增加,其他三个行业下降。不能简单的用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变化代替了整个国际资本问题,无形中夸大了表达的范围。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此选项学生如果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柱状统计图进行解读的话,很有可能被迷惑。给出的时段1894—1914正好对应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再加上统计图中其他三项呈现下降趋势,学生很容易得出既然投资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那么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条件,有可能促使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如果学生比较细心的话,题干中有句“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这一历史时期外国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本总额在增加,既然总额增加,那么我们的民族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竞争力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B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时空判断】无明确时间限定(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判断时间)
【人事物象】国民党驱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国民政府从革命政权机关变成反资产积极反动机关,成为军阀的工具。
【知识体系】1·5·20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价值立意】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的捍卫者。
【试题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体党员书中部分文字内容为依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了解掌握情况。此题难在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字内容判断其发生的历史时段,再根据历史时段判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或者对革命理论的贡献。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此选项中的关键词—工农武装割据,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和扎实,看到这几字后脑子里会条件反射般的对应出其存在的历史时段,即20世纪30年代初在南方建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并一度壮大,素有南有XX,北有照金之说。而题干文字信息中强调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驱除与清退,国民政府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应的应该是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具有双重党籍的共产党进行清党和屠杀,破坏革命统一战线,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其选项表达和题干信息所应对的历史时段不符。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此选项为合理项。学生要能够从文字叙述中判断其发生的背景,如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读出其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那么再结合设问:“由此,中国共产党”则很容易确定正确选项。另外,此选项表述在XX版第五单元第20课83页,可以找到原文。“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中国近代现代史某某“左”倾错误相关的大事件有如下几件:20世纪30年代南方红色革命根据地时期,王明回国,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在反围剿军事斗争中“左”倾错误思想对红色革命力量造成严重损失,致使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纠“左”,XX会议结束“左”倾错误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危害,彻底肃清“左”倾思想对党的危害则是到XX后,40年代发起“整风运动”,树立起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绝对权威地位,使党在思想上实现高度统一。建国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则是“左”倾错误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上,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会运动、大跃进运动则是“左”倾错误思想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表现。1959年XX会议本来要纠“左”,后期会风聚变,纠“左”变成了反右,“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越来越深。1962年七千人大会是对50年代末“左”倾错误思想的首次纠正。但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后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恶果。直至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左”倾错误思想得到彻底肃清。
邓小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干扰,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而且,“对‘左’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9、380页)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此选项对应的历史时段是,以王某某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想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今年的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则是对教材内容的回归。其所涉及的知识在XX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中有所涉及,学生不会陌生。选修改革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其改革措施中的整顿军队与科举部分和本试题基本一致,其课文中的一些语言文字直接可以用作答案语言。
通过对以上统计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从考查特点上看:回归所学内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年2卷3卷直接涉及到的就是选修改革中要求必须掌握的课目。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近几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在选修部分出现的几率增加。
今年出现的改革直接就是学生所学内容,突破以往在材料选取上:学的不考,考的不学的情况。其设问的切入点中规中矩,与41题的设问形成互补。
总体上历年的选修改革试题难度不大,学生如果能够熟悉所学内容,并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训练,在考试中基本可以得到12分以上,得分相对于41和42题而言比较容易。
答案示例:
(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