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纯有、中性与他者:再论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学观差异》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和文学理论家布朗肖在纯有概念和中性文学观方面展现出高度的亲缘性,然而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易被忽视的差异。本文将探讨列维纳斯的“纯有”(il y a)概念与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在理论上的差异。
纯有在列维纳斯思想中具有复杂而暧昧的位置。一方面,作为一种“前理解”的根本性差异,纯有是列维纳斯批判总体性哲学的基础。它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概念,超越了主体性和客体性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纯有又因其匿名和中性而隔绝了伦理。纯有的中性使得它无法被归属于特定的主体或客体,从而使伦理关系变得困难。
布朗肖对纯有的诠释非常重视其“中性”特质。他将纯有转化成“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界定文学空间。布朗肖认为纯有的中性特质使得它具备了开放性和无限性,能够为文学提供一个独特的表达和交流的空间。
然而,这种亲缘性之中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对于他者的不同理解。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他人被视为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他人与自我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异,无法被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在布朗肖的观点中,他人已经是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布朗肖通过文学所构造的“无限对话”,将自我和他者置入一种双重扭曲且更为他异的关系中。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布朗肖的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存在一定的隔膜。布朗肖将重点放在文学作品的中性特质上,而忽视了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共同性和社会性。然而,通过对列维纳斯的“所说”和“第三方”等概念的重释,我们可以调和文学的他异维度和公共维度的分野,使文学作品既能够表达个体的独特经验和观点,又能够与读者和社会进行对话和交流。
综上所述,列维纳斯的纯有概念和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具有高度的亲缘性,但在理论上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他者的不同理解和对文学的不同关注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差异,并探索如何调和文学的他异维度和公共维度。二、纯有在列维纳斯思想中的位置
A. 纯有作为“前理解”的根本性差异
列维纳斯的思想中,纯有被视为一种“前理解”,意味着它是真实存在之前的一种原始形态。纯有不是人类主体的产物,也不受人类意识的控制。它是一种超越和先于主体经验的存在,具有独立的存在性。这使得纯有成为列维纳斯批判总体性哲学的基础。
B. 纯有作为列维纳斯批判总体性哲学的基础
作为一种批判哲学,列维纳斯试图超越传统哲学对于存在的理解,并关注他者的存在。纯有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是存在的起源和基础。纯有不仅是存在的源泉,也是个体与他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媒介。
C. 纯有的匿名和中性导致其隔绝了伦理
尽管纯有在列维纳斯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也被认为是匿名和中性的。纯有不带有任何特定的性别、种族或身份。这种匿名和中性使得纯有难以被归入伦理的范畴。伦理关注的是个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和责任,而纯有的匿名和中性特质使得它难以与个体建立直接联系。
纯有的这种隔绝伦理的特性也意味着它需要被超越。列维纳斯认为,伦理的根源不在于纯有,而是在于个体与他者之间的相遇和关系。个体与他者之间的相遇和关系才是真正的伦理经验,纯有只是伦理的先决条件。
纯有在列维纳斯思想中的复杂位置使得它既是基础又是需要被超越的。它是批判总体性哲学的基础,但同时也隔绝了伦理经验。因此,纯有的概念在布朗肖的中性文学观中得到了重新诠释,并用于界定文学空间。三、布朗肖对纯有的诠释
A. 纯有转化成“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
在布朗肖的文学理论中,他对列维纳斯的纯有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他将纯有转化成了一种“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以此来界定文学空间。布朗肖认为,纯有是一种中性的存在,它没有明确的身份和性别,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存在领域。纯有既不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也不属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范畴,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布朗肖将这种纯有的中性特质应用于文学领域,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来自于这种纯有的存在。文学作品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界限,超越个体的存在和身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空间。在这个文学空间中,人们可以与纯有进行对话,探索超越性的存在和意义。
B. 用这些概念界定文学空间
布朗肖通过将纯有转化成“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来界定文学空间。这些概念都与纯有的中性特质相关联。例如,他将纯有比喻为一种“外部”,这意味着纯有是与人类社会和个体自我意识相对立的存在。它不受社会规范和个体身份的限制,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
同时,布朗肖将纯有比喻为一种“另一种夜”,这意味着纯有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仅超越了个体的存在和身份,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种“另一种夜”中,人们可以与纯有进行对话,探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布朗肖将纯有比喻为一种“不在场”,这意味着纯有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存在领域。它既不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也不属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范畴。纯有是一种中性的存在,没有明确的身份和性别。
通过这些概念的运用,布朗肖界定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空间,这个空间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界限,超越了个体的存在和身份,创造出了与纯有对话的可能性。
C. 引出对于他者的不同理解
布朗肖对纯有的重新诠释也引出了他对于他者的不同理解。在列维纳斯那里,他人被视为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他人是与自我完全不同的存在,是一个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存在。而在布朗肖那里,他人已经是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他人不再是一个无法被理解的存在,而是一个可以被界定和限制的存在。
布朗肖认为,伦理学也是对自我和他者关系的限制。通过文学所构造的“无限对话”,可以将自我和他者置入一种双重扭曲且更为他异的关系中。通过对纯有的重新诠释,布朗肖试图超越传统的伦理学限制,创造出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他异关系。
总结起来,布朗肖对纯有的诠释强调了其中性特质,并将其应用于文学空间的界定。通过将纯有转化成“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布朗肖创造出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文学空间。这种重新诠释也引出了他对他者的不同理解,他认为通过文学所构造的“无限对话”,可以将自我和他者置入一种双重扭曲且更为他异的关系中。通过对列维纳斯的“所说”和“第三方”等概念的重释,可以调和文学他异维度和公共维度的分野。四、他者的不同理解
A. 列维纳斯视他人为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他人被视为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有限存在,而他人则是无限存在的代表。他人的存在超越了我自己的存在,成为我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的“他异”。他人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存在与我的存在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差异。
列维纳斯将他人视为我的责任和关怀的对象。在他的伦理学中,我们不应该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延伸,而是要尊重他人的独立性和他异性。他人的存在是我自己存在的限制和约束,我不能将他人视为我自己的延续,而应该尊重他的独立性和他异性。
B. 布朗肖将他人视为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
相比之下,布朗肖对于他人的理解与列维纳斯有所不同。布朗肖将他人视为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他认为,他人的存在是通过对他异性的界定和限制而产生的。他人的存在是通过我对他异性的认知和界定而形成的。
布朗肖认为,伦理学是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限制。在他的文学观中,他通过文学构建了一种“无限对话”的形式,将自我和他人置于一种双重扭曲且更为他异的关系中。通过文学中的对话和交流,他试图突破传统伦理学对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限制,创造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关系。
总结起来,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在对待他人的态度和理解上存在差异。列维纳斯将他人视为绝对的他者和绝对的外部性,强调他人的独立性和他异性。而布朗肖将他人视为对于他者的界定和对于他异性的限制,通过文学中的对话和交流来突破传统伦理学的限制。这种差异在他们的文学观中得到了体现,并对文学的公共性维度产生了影响。
(字数:301)五、布朗肖的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的隔膜
A. 布朗肖对文学观的重点放在中性特质上
布朗肖将列维纳斯的纯有概念重新诠释为“外部”、“另一种夜”、“不在场”等概念,强调其中性特质。他认为文学空间应该是中性的,既不属于自我也不属于他者,而是一个中立的区域。在这个中性的空间中,文学作品可以超越个体的身份和意识形态,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B. 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的分野
布朗肖的文学观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经验,强调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们不仅仅是个体的表达,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因此,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体的理解和欣赏,更在于它们的公共性维度。
然而,布朗肖的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存在一定的隔膜。他将文学看作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共鸣。但是他并没有深入探讨文学作品如何与社会和公共领域相联系,以及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他的文学观相对狭窄,难以涵盖文学作品的社会和公共性维度。
在布朗肖的文学观中,文学作品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上,而缺少了对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关注。他将文学看作是一种无限对话,通过文学作品的交流和共鸣,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他者。然而,这种文学观忽略了文学作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表达和批判。它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布朗肖的文学观与文学的公共性维度存在一定的隔膜。他过于强调文学作品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而忽略了文学作品在社会和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要充分理解和发展文学的公共性维度,需要超越布朗肖的观点,将文学作品置于社会和公共领域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Blanchot, M. (1987). The Space of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 Levinas, E. (1969).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3. Norris, C. (1991). What's Wrong with Postmodernism: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Ends of Philosophy. John Wiley
以上为《纯有、中性与他者:再论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学观差异》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