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隔代教育案例

本文由用户“爱1_5不后悔”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10 15:54:33 举报文档

以下为《幼儿隔代教育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幼儿隔代教育案例

【篇一:幼儿隔代教育案例】

一年一度的暑假,不少小朋友都与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过。爷孙们在一起,有许多其乐融融的事情,当然也会有一些小烦恼。下面的案例,希望能为隔代教育的家长们提供一些帮助。

案例情景1:每个暑假,小嘟嘟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爷爷奶奶对小嘟嘟可娇惯了,小嘟嘟4岁多了,吃饭还要爷爷奶奶一口一口喂;爷爷奶奶可是早上6点多就起床了,小嘟嘟却要睡到10点多,他一起床爷爷奶奶赶快把牛奶给他冲好,还哄着他喝下去;晚上11点小嘟嘟还不想睡,缠着爷爷讲故事,要不就看动画片……而小嘟嘟的这些“无理”要求,在爷爷奶奶面前都一一得到了满足,即使刚开始不答应,也禁不住小嘟嘟的撒娇。就这样,小嘟嘟养成了任性、蛮横无理的不良习性,很让爸爸妈妈不满。

专家建议:少一点点爱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常常对自己的儿女严格要求,而面对自己的小孙子小孙女时,却怎么也爱不够,家长架势和威严荡然无存。其实,只要少一点点爱,隔代教育就能变得更完美。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实施呢?第一,和平时保持一样的习惯。要求孩子每天都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可能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有时电视看得起劲,就会要求“今天就晚一点睡吧”,这时候爷爷奶奶要坚持自己的决定。其次,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宝宝自己做,这能让宝宝明白——我自己也是很能干的。相反,如果事事代劳,宝宝就是能自己做也不愿做了。

案例情景2:暑假,爸爸妈妈要上班,小嘟嘟和爷爷奶奶在一块。某天一家人逛商场时,小嘟嘟看到了一件小火车模型,这架小火车可以在设定的轨道上轰隆隆地跑,爬山坡过隧道,小嘟嘟很喜欢,让爸爸妈妈给他买。妈妈告诉小嘟嘟:“如果你真的很想要这架小火车,妈妈可以给你买。但是你要每天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坚持两个星期,爸爸妈妈就给你买。”小嘟嘟很不情愿地哭了起来,被爸爸妈妈带回了家。可是,爷爷奶奶却在第二天偷偷给小嘟嘟买了回来。

专家建议:更新旧观念

其实,小嘟嘟妈妈所采取的方法叫“延迟满足”。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孩子,加上物质生活十分优裕,结果造成了对孩子的极度宠爱、有求必应。长久下来,孩子就会觉得“只要我要求,就可以得到”,往往不再愿意花上一段时间去等待。为此,家长应该善于利用甚至制造一些让孩子学会等待的机会,比如在游乐园玩耍时可教育孩子遵守秩序,排队等待;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玩一些比较复杂的游戏等等。这能让孩子养成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做好每件事的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爷爷奶奶就是因为不明白爸爸妈妈的心意,才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老人要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的“孙子兵法”。

案例情景3:爷爷奶奶和小嘟嘟在一块时,几乎都呆在家里。奶奶要出去买菜、爷爷出去理发,都一定留一个人在家陪着小嘟嘟,如果小嘟嘟要求和爷爷奶奶出去,奶奶就会说:“小宝贝,听话,外面多危险啊,就在家呆着,乖!”在家里呆上一整天,在小嘟嘟的强烈要求下,奶奶才会在傍晚带他去小区绿地玩一会儿。

专家建议:给孩子适当自由

老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然不是坏事。可是,也不能因为安全,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一步也不让他们多走。爷爷奶奶如果要出门,只要不是太远(比如买菜等),可以把孩子带上,孩子还能帮助爷爷奶奶提一些比较轻的东西,这样他会有成就感,学会帮助他人。还可以在晚饭后带孩子出去散步,给孩子购买一些运动器械,比如绳子等,让他去草坪上跳一会儿绳。只要稍微注意安全,孩子就能玩得很开心,要尽量给予他们这些自由。

案例情景4:暑假里,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着带孩子时,很多父母就认为这完全是老人的事了。当晚上下班回家后,孩子想要和爸爸妈妈亲热一会儿,爸爸妈妈却说:“乖,爸爸(妈妈)现在有事情要做呢!你去找爷爷奶奶,让爷爷给你讲故事!

专家建议:父母要担起责任

爷爷奶奶替代父母,这是一类客观事实。有许多家长平时非常忙,回家后孩子缠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常常拒绝,而某些爷爷奶奶也赶快把孩子带走,“别耽误爸爸妈妈工作了!”其实这是不妥当的,爸爸妈妈需要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虽然这在现实中做起来很难,但还是要坚持。下班回家,即使再忙再累,父母也要抽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老人也需要监督自己的儿女:“你应该和你的孩子相处!”

【篇二:幼儿隔代教育案例】

成功的案例1:

刘某某(28岁):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出生后请过几个保姆,不是文化程度特别低就是为人不可靠,很多事情我们只能亲力亲为,经济状况又不允许我做“全职妈妈”,真有点焦头烂额的感觉。刚好我母亲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我就请她来带孩子。有了她的帮助我安心很多,她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很丰富,孩子爱卫生、讲礼貌之类的好习惯都是她教的。她还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读书,回答孩子希奇古怪的问题。现在孩子求知欲很强,知识面也挺广,说话做事有条理,比很多同龄人显得成熟。

张爷爷(62岁):儿子和儿媳都是独生子女,本身的生活能力比较差,下班后经常下馆子,家务也是请钟点工做。孙子东东出生以后,他们一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也不够勤快,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弄得东东常某某,还动不动生病。我和老伴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请缨把东东接回来了。儿子儿媳下班后和周末也过来,跟着我们学带孩子。现在东东在我们这里一年多了,身体很好,个头也长了不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亲。

明明(6岁):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搭积木特别漂亮,老师也说我以后肯定能做建筑师,其实这都是外公教的。我外公是在英国留过学的建筑设计师,城里许多高楼都是他设计的。外公退休以后经常陪着我,除了搭积木,他还教我下国际象棋,现在我是小“棋士”,能下赢许多大孩子。外公还经常和我练习英语会话,教会我好多单词和句子,上个***得了奖。好多小朋友都羡慕我能跟外公一起住呢。

黄某某(37岁):暑假时我把上一年级的儿子放到乡下老家,假期结束后发现他以前浪费的坏习惯没有了,不再是果汁喝一半就倒掉,米饭吃两口就不要。我感叹孩子懂事了,儿子却说是跟爷爷学的。我们现在工作压力大,又要交际应酬,回家后真没什么精力和孩子“周旋”,对他的一些坏习惯,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一代人很多纯朴的个性,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非常难得,让孩子多跟老人接触,确实能让他学到一些良好的品性。我觉得适当的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成功的案例2:

我在网上看到邱某某怀念祖母的文章,非常感动,邱某某既是高分学生,又是现在大家公认的成功者。他15岁前一直是在祖母身边长大的,虽然他的祖母几乎不识字,但却是老人带孩子的成功案例,隔代教育的典范。文章很长,详细记录了他与祖母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不乏家庭教育的真谛,下面节选部分内容, 敬爱的祖母离开我们已经有14年了,但我们仍无时无刻的怀念着她,想念着她。我甚至常常在梦乡中和祖母在一起。作为第三代的孙某某,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我是一出生就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我上初中二年级才去石家庄和父母团聚。这15年中我是由祖父母一手带大的。(我的感受: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和岩哥、鹭萍妹抢祖母

我记得小时候祖父睡一单人床,而让出大双人床给祖母陪我,岩哥和鹭萍睡。五个人其乐溶溶的睡在一个房间里。三个小孩子和祖母挤在一起,只有两人能紧靠祖母左右,而另一人只能隔开。就为这,我们三小孩常抢着要祖母的身边位置。还理直气壮的争“这是我的祖母”。后来到我们三小孩较大时,双人床容不下四人,但我们谁也不想离开祖母的床。最后祖母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在那古典大木床架子上再增加一块格板作小床作为我和岩哥轮流睡的空中阁楼。祖母真是一个天才建筑师,利用空间,分层布局,这可能是我4岁时就上的第一堂建筑课,并至今身受其益。所以我真正第一位建筑老师应该是亲爱的祖母。我后来以建筑设计为骄傲事业的缘头应该讲是从这儿开始的吧!(从生活中也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祖母去永安后回来

那时大伯一家在永安,有4个堂哥堂姐。所以祖母也常不辞劳苦的去永安小住一段时间,帮忙大伯家做饭菜带孩子等。我由于还太小,祖母当然不能把我带去添乱。但祖母不在*_**的到处找祖母。我特别记得一次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时,突然看到祖母从永安回来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我是一下子扑到祖母的怀里,紧紧抱着祖母。第二天也不想去幼儿园,生怕她又离开似的。直到祖母讲下次要再外出,一定也带上我,我才听话的去幼儿园。(给孩子足够的爱心,必然得到孩子的爱。)

去石家庄见父母

我6岁时,由祖母带队,加上大伯母,锋哥和小燕,我们一共5人进行了一次横跨大半中国的远征。主要是祖母带领我去石家庄见我仅一面之交的父母。我妈生下我不到满月,她就急忙赶回去上班。而我爸在我3岁时第一次回岩见我后,又过三年了。所以,这是我和父母的第二次握手。那次远征,我们还去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年近60岁的祖母带着我们三小孩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带孩子长途旅行很累,却给孩子开阔的视野。)

去龙门姨婆家做客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当然是过年了。同时开心的是祖母几乎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带我和岩哥去亲戚家做客。我记得去得最多的祖母的亲妹妹家。不到龙门塔的一个村子里,算是较近。我们徒步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处处鸟语花香,别提多开心了。到了亲戚家,祖母特别教我们礼数和规矩。在这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纯真的待人接物的礼仪,也开始了为人处事的学习和锻炼。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社会交往起到了极好的帮助。那时大家的生活条件还都较紧,祖母在参加各种宴会时总是不舍得自己多吃。而是尽量打包回家。如洋鱼食锦作为龙某某宴会的招牌大菜,祖母总是把她那份打包回家,让家里其它没去的人一起分享美食。(接人待物的培养是不可缺的。)

6岁生病住院一个月

我在幼儿园大班时,不幸大病一场而住院一个多月。是在龙某某县医院,离家较远。祖母每天起早摸黑的专门给我做病号饭。三餐来回送到病房,这样每天要走六趟来回很远的路。为了使我能吃到热菜热饭,祖母还特别做一个棉套来保温。大家能够想象我那时在病床上见到祖母迈进病房的那一刻,我是多么的欢喜呀,仿佛病一下子就好了似的。而祖父则是一直陪我住院,还拿他的派克笔让我画画。我记得当时画了许多类似漫画的想象画,主要是八路军大刀砍向日本鬼子的情景。每当祖母送饭来,我就先把刚画好的画给她看。祖母看到我把日本鬼子画成戴眼镜的猪头司令特别开心,还笑出了眼泪。我现在想,我那时太小,不懂得怎么体谅老人的辛苦。但可能在潜意识里,把画给祖母看,并看到祖母因此而喜悦,这正是我开始想报答祖父母的一次努力吧。(赏识孩子,给孩子的鼓励是巨大的。)

祖母的多才多艺

虽然祖母由于过去农村家庭重男轻女的原因,没能成为“知识份子”。但祖母身上有多种天生的才气。她自己就常很自信的多次讲:“我如果有读书,一定也会成为科学家或艺术家的。”我们大家也完全相信这一点。祖母从小就极其聪慧好学,除了无师自通的女红剪纸服装裁剪和厨艺家政是全家几代人永远的状元外,祖母还常常会因地制宜的发明创造一些新办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除前面提到大床夹层空间利用外,还有自家的炉灶改造和冲凉棚搭建等,都是祖母亲手做好。一次在常德义叔叔家里小住时,遇到大雨阳台积水。祖母当时立即看出是原设计排水不当,她亲自另外接了一根有足够外挑长度的管子,立即解决了问题。这是我已经在大学时读建筑后,一次寒假回龙某某老厝时,祖母亲自告诉我的。这同时就是给我上一堂最生动最基本的建筑设计课。(生活中有很多知识,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

菜市场卖菜

小时候家里院墙内有一个菜园。祖父母总是辛勤的种些瓜果蔬菜,以作为家里自己吃。但有些家里一时吃不完,或是祖母因为省吃俭用,有时还拿到市场去卖。我那时帮着挑水浇菜倒是很积极,但要到街上去卖菜一时还很不好意思似的。生怕碰到学校的同学们。但祖母告诉我劳动挣钱光荣。后来我也就很自豪的在课后或周日陪祖母去卖菜,主要是佛手瓜。我还特别记得一次是解放军采购员来要所有的佛手瓜,但砍价太多,祖母有些舍不得而没成交。后来我讲早些卖完而回家做别的事也值得。祖母就同意我去追回那炊事班长,一下子以“批发”优惠价卖给他。这样祖母就可以早些回家。而以往“零售”拖到近中午还未卖完,祖母又要急着回家做饭,到真是二头为难。所以这样干脆一次清货也好。这是我第几次在菜市场卖菜已经记不得了,但高年级时就较少了。后来家里的佛手瓜主要自己留着吃,很少拿出去卖了。

(带孩子从事劳动能学到很多,还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

帮祖母读写家书

由于祖母小时候没机会上学堂。每当有外出工作的子女们来信时,主要是由祖父读给祖母听,并由祖父统一回信。但祖母认为这样不够,结果坚持抽空学识字,后来居然一般的家信她也能看懂七八分了。实在不明白时,再去问祖父。偶尔有和祖父闹情绪时,这个任务就落到我这个小学生头上了。我记得祖母不满足于看得懂,还尝试学写字。她要把她自己的心里话亲自写给她在远方工作的子女们。可惜我当时不懂保存祖母的这些习作,可能真正的“御笔书函”也没寄出几封。但祖母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在老厝长大的第三代孙某某。(祖母爱学习一定会深刻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祖母带我去洗被子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除了节日做客外,平时就是能跟着祖母去“干活”了。幼儿园时只是跟着,到小学时就已经能帮忙做事了。如帮祖母挑着衣被到河里去洗。那时龙溪河已被造纸厂污染,我们就去较远的隔后河洗,那水可是真干净呀。如遇上过年前,有些比较神圣的物品要洗,祖母还要带我们去“四口井”洗,那比隔后水更干净,分三个台某某,最高某某是饮用水,第二个是洗菜淘米,第三台才是洗衣物的,仍清彻见底。可惜后来“四口井”从龙某某城里消失了,但那清水映照出的祖母辛勤脸庞是永远的刻在我的心里。(男孩子也可以干家务,家务劳动也能培养勤劳勇敢的性格。)

离开龙某某去石家庄

我在*_**一年级。后来我父母考虑我的前途需要,要把我接到*_**。我开始时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到大城市同父母团聚了。但后来看到祖父母无语的表情,我就一下子心情复杂起来。祖母默默不语的帮我整理行李,还特意买一双新鞋子给我,让我更好的迈开人生的崭新一步。临走前几天,家里安静极了,大家心情都很矛盾。我至今仍清清楚楚的记得我上车时的心情,特别是汽车慢慢开动后,我看到祖父母的身影逐渐变小,他们仍向我挥手,我的眼泪一下子全涌了出来。我紧贴着汽车后尾玻璃窗,一动不动的对着祖父母默默在心里说:“公妈,我会很快回来看您们的。” (祖母显然是能控制好情绪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寒暑假回龙某某

我去了石家庄没多久,父母就调回永安工作了。这样当年寒假我们一家人就又回到了龙某某。我和祖父母又团聚在一起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如还在石家庄,就不知要等到哪一年了。祖母又做了一大桌最丰盛的年夜大“丰蔬”。大家其乐溶溶。祖母并按老规矩把鸡鸭的大腿分给小孩子们吃。由于小孩子较多,不够分,祖母想办法把两条腿的鸡鸭切出四支某某。原来是在翅膀处,给加切出另一小腿和一小翅膀。这样小孩子大家都有一个“腿”部,喻意将来能远走高飞、飞黄腾达。所以祖母总是以聪明才智,对每个孙儿都一样疼爱和公平。(生活中的创意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爱,还有智慧。)

祖父过逝时的家事安排

83年祖父的不幸仙逝,我从南京连夜赶回龙某某,是外地子孙中第一个赶到的。祖母虽然已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但这么一个大家这么一件大事,仍需要一个掌舵人。祖母是坚强的承担起这一切事务的组织和安排。(坚强的性格给孩子作出了榜样。)

结 尾

我永远记得祖母对我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乖宝”和“天疼爱咱”。我是从一出生到少年离乡,祖母总是叫我“乖宝”的。所以后来我自己有了可爱的两个小孩,我也总是从一出生都叫 “宝贝”,叫到幼儿园,叫到小学,叫到现在高中还如此。我母亲还曾某某说过我:怎么小孩这么大了,还叫宝贝,是不是不合适?但可能是因为祖母这么叫我叫到大,所以我也自然习惯的这么叫我的小孩。有一点小小不同的是,我小时候真是个公认的老实“乖宝”。但太老实也不好,会没出息,容易被人骗。而现在我的两个小孩则很有时代性,是很有主见的新一代,不会太“乖”太老实的。但她(他)们诚实而有活力,知书达礼,不管将来长成多大,仍永远是我们父母心目中的心肝“宝贝的”。(非常专业的总结,长辈希望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什么。)

关于祖母常讲的“天疼爱咱”,一般是在家里或者我本人遭受了一些困难挫折时,祖母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我。我理解这是祖母用口语的方式讲出“天道酬勤”的信念。这也正是我从小到大的座右铭。不管我曾经有多么不顺利,曾经遭受过多少病魔的痛苦。但我始终记得祖母讲“天疼爱咱”。因为从小我们就在祖父母的教育下,已经养成的勤奋好学、不畏艰苦的好品质。所以我们坚信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天是公平的,但同时又最疼爱祖父母和他们的子孙们的。(祖母常讲的话相当于家训,不仅会影孩子一生,还会传承下去,形成良好的家风,祖母的影响是深远的。)

故事的主人翁简介

邱某某,香港中厦***董事总经理

1959年出生于福建龙某某

1978年以高考总分第一名进入南***(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1999年中国著名建筑师,入选

2006年北京奥林匹克开幕式创意方案,创意奖

成功的案例3:

龚某某,6岁上初中,9岁上高中,12岁被中科大录取,16岁保研

父母:孩子出生不久便离异

外公:退休物理教师

外婆:退休数学教师

他真可谓神童中的神童,没上过幼儿园和小学,5岁就学完了小学阶段全部的课程,从此一路大踏步学下来,比同龄人的学习进度快了整整6年。他没上过任何培训班和辅导班,却似乎有如神助,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非凡的理解力。今年,和他一般大的孩子刚考上高中,而看上去还有点憨头憨脑的龚某某,已经本科毕业被保送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还在考美国的精算师,几年后,准备出国念博士……

他是学霸,也是顽童,爱读史,也爱打球,头顶着“神童”的光环,他依然快乐地成长。“我不是神童,只不过早期教育开发得好一些罢了。只要没有智力缺陷,每个孩子都可以像我一样。”

(周某某:龚某某,6岁上初中,9岁上高中,12岁被中科大录取,16岁保研。为何对于这样人,要称为神童?说与众不同较为确切。且龚某某,单亲、隔代,与当下众星捧月的亲子、早期教育,实在是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那就是——“我不是神童,只不过早期教育开发得好一些罢了。只要没有智力缺陷,每个孩子都可以像我一样。”

每个孩子都可以与龚某某一样,不知是多少家长、父母的心愿,并愿意为之努力。

只不过早期教育开发得好一点?有多少家长、父母,接受并理解这一观点?可否弱弱地问一句,有多少家长、父母明白,怎样的早期教育算是好的?)

5岁自学完了小学六年级课程

大学以前没有在一所学校待过两年以上

龚某某的老家在**_*公安县,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异,妈妈到广州打工,小龚某某便由外公外婆抚养教育。两位老人都是快退休的中学教师,家里条件不好,没有能力让外孙去上幼儿园,外公龚某某便整天带着小龚某某四处游玩,带他去上班,去买菜,去江边打水漂,去农村看蔬菜,甚至抱着他去炒股。“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授知识,是最好的早期教育。”龚某某说。

(周某某:当下的幼儿园,真不值得上。太多高价的早教班,幼儿园,理念基本是老外的,课程设置是乱七八遭的。还有一类就是小学化的。可以这样理解当下的早教班,幼儿园,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园长,是怎样的?

问题是,不上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家人,是否有时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

“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授知识,是最好的早期教育。”这一观点,能够接受吗?

简单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隔代,这似乎是早期教育的天敌,可龚某某就是在外公的教育下成功了,且做到了极致。6岁上初中,9岁上高中,12岁被中科大录取,16岁保研。

这背后又有什么讲究呢?

早期教育,最最关键的是理念。理念正确,方法对路,是核心。当然,如果父母能够亲自开展科学的早期教育,亲自陪着孩子成长,那是最好不过的。

再重播一次,中国式的早期教育的理念——

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读书。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是重点。

培养怎样的兴趣、养成怎样的习惯?

根据脑与认知科学,读书第一,锻炼第二,艺术第三,之后便是情绪与动因、睡眠、营养等等。

怎样快速突破识字关,从而独立自主阅读?

第一诵读蒙学;第二朗读绘本;第三生活中识字。多条途径,多管齐下,会更容易让孩子在2、3岁完成2、3千的识字量。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诵读蒙学,还是朗读绘本,都应该是在游戏中,在玩耍中进行,这是早期教育的原则:游戏化。

【篇三:幼儿隔代教育案例】

在我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有相当多孩子是在隔代教育下成长的 本期,众多过来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总体看来,隔代教育效果较好的大多是老人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探望频率较高的家庭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老人有充裕。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幼儿隔代教育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