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电磁波的海洋》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电磁波的海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由“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两部分构成。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电磁波的海洋》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1)难点:①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
②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
(2)重点:①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②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③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④常识性了解c=λf;
⑤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
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学习态度;
②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③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的兴趣。
4.教具与学具
电视塔图片、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学生收集的资料、投影仪和课件等。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短,频率高
师问:大家觉得这个数熟悉吗?
生答:熟悉,这个就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师:大家说得很对。其实光就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一个大家族。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家庭成员。
(放映幻灯片中的flash动画)
师:这个图表我们从左到右来看是按照频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来的:最左边是长波、中波和短波。它们的波长在十米到一百米之间。这一部分的电磁波广泛应用于广播通讯中,我们通常称作无线电波。接下来的是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它们的频率是逐渐变高的。最右面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X射线等,它的频率高,所以它的波长小,只有10的负十次方,可见我们就像是生活在一个电磁波的海洋里。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电磁波。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电磁波的海洋》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