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五月份美文精选:文学作品7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五月份美文精选:文学作品7篇
1.沙苑枣花香
刘某某
①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入潼关,就进了关中平原。华山在此绝壁千仞,俯瞰着横卧于渭河北岸的一片广袤沙地——大荔沙苑。
②这是一片内陆平原沙漠。不像塞外沙漠缺水少雨、寸草难生,沙苑却是因水而生的。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在秦晋大峡谷的挤压中向南奔流,跨壶口、跃龙门,进入关中就铺成浩荡的水面,与自西而来的洛河、渭河相继靠拢。三河滚滚,携黄沙淤塞在黄渭洛三角洲,风蚀堆积形成了连片的沙漠。
③今天的沙苑被一望无际的绿色覆盖着。正是初夏盎然时,枣树、落花生、黄花菜竞相生长,到处鸟语花香,绿浪延绵,实在是养眼修心的好地方。若不是抓一把黄沙从指缝间流出,很难想象我正身处沙漠中。沙苑自古水草丰美,人类先祖曾在此聚集生活,20世纪50年代经多次考古发掘,在沙苑发现了十余处石器遗存。据县志记载,汉代时沙苑就广泛种植枣树,唐代建沙某某,设牧马场。目前沙苑里还有四百年以上的老枣树三百余棵。(插叙“人类先祖曾在此聚集生活”,揭示沙苑枣树种植的历史)
④依托沙水相依的自然条件,沙苑里形成了枣沙共存的人文景观。当地科学规划灌溉网系,营造出二十多万亩的沃野良田。在盐碱地、沙滩地发展枣产业,引进黄河流域三百多个红枣品种。行走在枣园中,我看到有位大伯正在抽水灌田,清亮的井水通过水管送向田某某,水声哗哗,枣树咕咕地喝着。我托起水管头,弯腰趴在上面品几口,清冽甘甜。不由感慨,遍地黄沙里,难怪沙苑能够罩满绿色。
⑤小满前后,田野里各类果花褪去,枣花悄悄地开了。不像杏红桃粉梨花白,花褪残红后才把绿色覆盖枝头,枣树先是绿叶满枝,带着甜味的香气悄然弥漫,不经意间才发现小枣花已密匝匝拥挤在枝头叶某某。它不娇艳,鹅黄中融点淡绿,遮掩在枝叶间,氤氲着淡淡的甜香。
⑥枣园飘香,沙苑吸引了来自陕西、四川、安徽等地的数百名蜂农。他们在路边树下搭建帐篷,把一排排蜂箱码放在枣林里,一时间嗡嗡嘤嘤,群群蜜蜂展翅如雾,腿上沾满花粉,在花丛中舞跃穿梭,这为枣树授粉增产起到很大的作用。(描写生动,从蜜蜂的声音、形态、动作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蜜蜂的数量之多、飞舞的姿势之美、采花粉作出的贡献之大)蜂农们配合蜂儿劳动,摇花蜜、采花粉、集蜂蜡,一桶桶蜂产品装车外销,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⑦听一位蜂农说,他家养了二百六十余某某,来沙苑才三天,就采集了近两吨蜂蜜。蜂主人呵呵笑着,风携甜香拂面,绿浪远近起伏,把沙苑人的美好生活层层铺向远方。
⑧游客多起来了,他们在枣园里徜徉,初夏赏枣花,秋后又来采摘满枝的果实。那时的红枣串串像小灯笼,摘一颗入嘴如吮蜜。水枣嘟噜似玛瑙,咬一口脆甜如嚼砂糖。(妙用比喻,从形、色、味等方面表现大荔沙苑出产的红枣之好)成熟的季节里,枣子是可以随便摘的。若遇上哪家枣园正打枣,游人便从主人手里接过长长的打枣杆,抬手挥杆,枣纷纷落下,捡枣、装袋、上秤,枣林里回荡着阵阵笑声。
⑨创新加勤勉,政策配智慧,大荔县成为著名的产枣区和全域旅游区。
⑩沙苑人依托枣园发展枣产业,像枝头勤劳的蜜蜂一样,酿造出了甜香的生活之蜜。(由点及面,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歌颂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品德)
?入夏了,沙苑万亩枣花香正浓!
刊载于2023.5.29《人民日报》
1.请简要分析第1、2段描写大荔沙苑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大荔沙苑远接华山,近连黄河,绝壁千仞的华山俯瞰着横卧于渭河北岸的广袤沙地,黄河穿越黄土高原,与自西而来的洛河、渭河相继靠拢,携黄沙淤塞在黄渭洛三角洲形成了这片沙地,它的大自然赠予的结果。这样从大处着眼描写这特别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突出大荔沙苑的不同寻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概括第3段某某的内容,并简述它的作用。
大荔沙苑从石器时代开始就一直有着人类的活动并有着上千年栽种枣树的历史。插叙这段内容,突出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大荔沙苑生活,揭示了这里是枣树生长的最适宜的地方。
3.请对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1)一时间嗡嗡嘤嘤,群群蜜蜂展翅如雾,腿上沾满花粉,在花丛中舞跃穿梭。(描写角度)
这句话描写蜜蜂采花粉的过程,从蜜蜂的声音、形态、动作方面进行描写,形象生动地既表现蜜蜂的数量之多,又表现蜜蜂的繁忙,飞舞的姿势之美,采花粉作出的贡献之大。
(2)那时的红枣串串像小灯笼,摘一颗入嘴如吮蜜。水枣嘟噜似玛瑙,咬一口脆甜如嚼砂糖。(修辞角度)
这句话通过想象进行描写,并运用比喻的修辞,“小灯笼”描写红枣的个头之大,色彩之艳;“玛瑙”描写水枣的色泽晶莹剔透,非常漂亮。而“如吮蜜”“如嚼砂糖”比喻枣儿的甜度。通过这些比喻,从形、色、味等方面表现大荔沙苑出产的枣儿之好。
4.请联系下面“相关链接”的材料,结合文中划线句的内容,从“酿蜜”的角度解读本文的主题及自己获得的感悟。
相关链接: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杨某某《荔枝蜜》)
(1)解读主题:广大农民他们栽种枣树、放养蜜蜂,依托枣园发展枣产业,勤勤恳恳既为自己酿造甜蜜的生活,又为乡村振兴描绘美丽的画卷。
(2)感悟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小蜜蜂,都需要每天努力去采花酿蜜,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2.木荷树
陈 敏
(“木荷树”在文中既实指父亲为苗家洛栽种的生命树,也象征着像苗家洛一样的人身上所具有的英勇顽强、不惧牺牲、舍生取义的精神力量。)
①麦垛山深处有一个神秘的村落,村落四周群山叠叠,森林莽莽,古树常绿。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认为树木是人类的保护神。于是,当一个婴儿出生时,做父亲的先要种一棵树来为孩子祈福求寿。这样一来,树木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了孩子的生命树,守护着孩子一生。
②苗家洛出生的第三天,他的父亲扛着镢头,在自家的自留坡上为他种了棵树,一棵木荷树。此树是所有树木中含水量最大的树,树冠高大,叶子浓密,四季常青,坚硬的木质增强了它的抗火能力,含水量超群的特征使得一般山火奈何不得,于是,它便成了防火树种中的佼佼者。(暗示后文苗家洛与火结缘,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消防战士)
③苗家洛出生前一年,寨里刚刚发生过一场火灾,火势来势凶猛,波及半个村寨,烧毁房屋多处,他家也被连累,烧塌了一间厦房,烧死了两头牛。父亲特意为他种了棵“烧不死”的木荷树,是希望它能为自己的孩子辟灾迎祥。
④父亲对襁褓中的苗家洛说,这树不掉叶,没有空心,很长寿,以后你也会长寿,像树一样;父亲又对苗家洛说,人其实就是一棵树,不管活多久,最后都会回归到树,人养树,树也养人,人即使死了,生命也不曾消失,也并未离开自己的亲人。(①为后文苗家洛牺牲后,他的精神与木荷树相连,成为村里人的信仰,抚慰父亲“失独”之痛作铺垫;②“人即使死了,生命也不曾消失”,暗示文章“英雄的精神永存”的主题。)
⑤苗家洛一天天长大,木荷树也一天天长高。当苗家洛长到二十一岁的时候,他选择了消防事业,穿上了橄榄色的防护服,成了一名消防战士。火一半,水一半;热一半,冷一半,成了他工作的日常。伴随着红色的战车,在呼啸的警笛声和路人惊羡的目光中,他手持银色的水枪,无惧危险,一次次在浓烟滚滚的火海里攀高爬低,与火魔殊死决战,挽救无数生命。
⑥每个进入火场的人,心里总有一股浓烟,能释然的当然没事,而纠结的肯定会选择逃避,苗家洛有木荷这棵生命树护佑,天生如同火神一般英勇无畏。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下火海,救人。屡立功勋的苗家洛几年后当上了消防队长,成了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⑦这一天,警报声突然响起,一酒厂旁边的仓库发生爆炸,引起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有滚滚黄色烟雾冒出,有冲天的火光和爆炸声,事态严重。苗家洛和战友们一起快速着装,滑下梯子,坐进火警救援警车,火速抵达失火现场。
⑧火场最恐怖的地方在浓烟里,谁也不知道危险在哪里。苗家洛冲锋在先,带领战友钻入火海,经过数小时生死扑救,火情在生与死的激烈搏斗中终于被控制住,而遗憾的是,苗家洛却再也没能走出来。
⑨火被扑灭后,战友们发现苗家洛怀里紧紧护着另一个战友,他的背部一片焦黑,手套中的钢丝也已被烧焦,三十一岁的鲜活生命就此陨落。(苗家洛牺牲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人物形象→英勇无畏、敢于牺牲、舍己救人)
⑩战友们满含热泪,为自己的同伴送行。苗家洛家乡的父老乡亲自发列队,迎接救火英雄魂归故里。
?悠悠村落,冷雨凄凄。苗家洛的那棵生命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改变了它应有的生长姿态,它的身子前倾,像个弯腰驼背的人,将两只手臂举过头顶,努力地伸向天空。
?那棵木荷树生长在背阴之处,很少见到阳光,却拼命地往上长,为的就是寻找那一缕光,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块巨石滚了下来,不仅挡住了树的路,还将它死死地压住,可树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将那块巨石拥入怀中,继续努力地往上生长,最终长成了一种奇树的模样。
?不知是宿命还是巧合,这个世上总有许多事情让人无法理解。那棵木荷树在村寨具有了信仰的意义,村民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求它的保佑,而对于种下这棵树的主人——苗家洛的父亲来说,这棵象征着儿子生命的木荷树,最终成了抚慰他“失独”之痛的一剂良药。他一步步从痛彻心扉的思念中走了出来,眼睛里慢慢有了光泽。
?当然,他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候,这时,他就来到木荷树下,看看树。老人越来越苍老了,像一棵古树,走在林某某,让人难以分清他是树还是人。
?那棵生于背阴处,长于顽石中,却依然渴望生命的木荷树或许也是另一种人生吧。
---刊载于2022第11期《芒种》,中国作家网
1.选文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使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对苗家洛救火、牺牲等相关故事进行自由灵活地叙述;②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迫使读者参与到故事中来,从而为小说展开“赞扬英雄”这一主题留下空间。
2.本文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分别对两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进行了叙述和描写,请你联系两篇文章,分析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似之处。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英勇顽强、不惧牺牲、舍生取义的人民英雄的赞美。本文围绕木荷树,讲述了苗家洛成长为消防战士后救人于水火,最后为掩护战友在火场牺牲的故事,赞扬他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则是通过“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救助朝鲜群众”“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不怕牺牲、誓死杀敌的精神品质,赞扬他们是战争年代最可爱的人。
3.驼梁护林人
邢建军
①那天,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忽然手机响起。是戎喜民打来的。电话里,老戎浓浓的晋味口音:“邢老师,方便吗?我想和您见一面。”
②我有些惊喜,戎喜民长年驻扎在驼梁峰顶,怎么有时间来县城了?
③“市电视台举办‘五一’劳动节晚会,邀请我们两口子参加,我正好从县城里经过。”电话里,戎喜民有些腼腆,“正好驼梁连降春雪,一直没化,保护区派了两个人接替我值班。好几年没下山陪父母和孩子过节了,我也顺便下山来见见朋友。”
④戎喜民是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主要负责保护区的动植物保护、护林防火、环卫清理、设施维护等工作。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冀晋两省交界处。以前,由于位于两省交界,人迹罕至,保护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偷猎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三十七岁的戎喜民接受任命,与爱人一起登上海拔两千多米的驼梁峰顶,担任护林员。当时,他的大儿子十一岁,小儿子才六岁。
⑤这一守,就是十四年。十四年里,戎喜民每天都要徒步往返二十多公里山路巡逻,甚至连节假日也不例外。(第④⑤段某某,交代了戎喜民的工作状况,突出了戎喜民夫妇扎根托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⑥今年春天,驼梁连降春雪。在大山深处,即使到了暮春时节,海拔比县城高两千多米的驼梁峰顶,依然是一片雪域风光。
⑦我开玩笑说:“看来老天也想让你休息两天。”
⑧“说来惭愧,我们两口子还没有好好逛过县城呢!”电话里,戎喜民有些激动。
⑨见到戎喜民,还是一如既往的朴实,带着山里人的憨厚。头上依旧戴着那顶已经褪色的灰色鸭舌帽,身上的黑色羽绒服已显破旧。艰苦的巡山工作,让戎喜民的脸上挂满了岁月的风霜。
⑩我想起了2017年初冬初识戎喜民的情景。那一次,我登上驼梁峰顶采访戎喜民夫妇,并在那里住了一晚。那天晚上,我和戎喜民聊到很晚。当时山上一直飘着小雪,屋外的墙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溜子,闪着冷光。(采用环境描写,墙壁上的冰,暗示了戎喜民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戎喜民夫妇坚韧顽强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
?“***我们的生活,他们把房屋四周加了保暖层,把房顶加厚,保暖效果好多了。这不,爱人也高兴了!”那个晚上,戎喜民边聊天边往炉膛里添木柴,把一壶热水煮得热气腾腾。
?驼梁峰顶积雪时间长达七个月。每年进入冬季后,封山期会持续半年。因保护区条件艰苦,戎喜民夫妇的日常生活物资,诸如蔬菜、油盐酱醋和洗漱用品,都要靠自己下山背运。山溪结着冰,阻断了上山的路,戎喜民只能在山势陡峭的密林中绕行。为了防滑,他经常刨开冰雪,挖些沙土撒在危险的路段上。但遇到冰冻陡坡,即使冰爪和沙土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从山顶到山脚,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一路上会摔无数个跟头,有时候还会陷入冰洞。
?冬春两季,驼梁的气候异常恶劣。每到太阳落山,山顶的温度会迅速下降,大风呼啸着冲进单薄的门窗。(“冲”形象地体现出山风的风力之大、风速之猛,写出了驼梁山气候的恶劣)这时候,取暖用的炉膛烟囱里的浓烟就会被大风堵回屋内,戎喜民和爱人总是被呛得咳嗽流泪,只好敞开房门放烟。外面有寒风凛冽,屋内有浓烟扑鼻。
?山顶的生活很艰难,日常用水也要下到半山腰去挑。每逢大雪,因为路滑,取水困难,他们只能就地取材,将干净的冰雪放在锅里化成水,饮用,或者做饭用。
?“虽然到处都是冰雪,看着白皑皑的很干净,可化成水后,有浓郁的野草味,不好喝。”戎喜民淡然一笑。
?由于长期艰苦工作,有一次,他的妻子施某某在岗位上突然晕倒,幸亏发现及时,被送进医院。但在医院里只住了三天,她又回到山上去了。
……
?与戎喜民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又聊起那些往事,戎喜民兴奋极了。而对于山上的艰苦,他总是轻描淡写。
?“难得在县城里过个团圆节日。平时在山上,只有我们俩,每到节假日,我俩就一块儿巡山,一块儿在林某某捡些柴火,一块儿回来做饭,然后小饮几杯,相互祝福……”戎喜民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我的工作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冬春难,夏秋忙!”说起驼梁,戎喜民就停不下来了:“冬春难,是因为冬春季节草木枯黄,落叶堆积,天干物燥,这两个季节的护林防火尤为关键,责任尤其重大。夏秋忙,因为夏秋是旅游旺季,保障安全,搞好卫生,云顶管理处综合管理,还有其他临时加派的任务,有时候忙得都喘不过气来……”
?十四年来,先后有四十一位同事来到驼梁跟戎喜民搭档。这些同事最短的在山上待了一个多月,最长的在山上待了两年,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下山了,而戎喜民夫妇依旧守在驼梁峰顶。(段落作用→写这些来来去去的工作者无法坚守在山上,是为了和戎喜民形成对比,突出戎喜民夫妇扎根托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您看,这是前天的,雪后初晴,太阳照在山上,金光万某某;这个是雪天的,银装素裹……”他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相册,一一让我看他拍下的雪景。长期驻守驼梁峰顶,戎喜民对这座山的热爱甚于常人。
?业余时间,他学会了摄影。只要有摄影师上山,戎喜民就会悉心求教。2019年,景区还专门给他配备了相机和电脑,他拍摄的照片也登上了各大媒体。
?就这样,在驼梁峰顶,戎喜民和爱人携手走过四季,一次次迎来朝阳、迎来春光……(句子作用→选取了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朝阳、春光两物,预示着像戎喜民夫妇这样为了驼梁扎根于此的人会越来越多,驼梁会越来越好;呼应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
(人物形象→戎喜民勤劳质朴、坚韧顽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刊载于2023.5.24《人民日报》
4.我的土屋我的娘
郑某某
(标题作用→概括主要内容,交写作对象,以“老屋”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主旨)
①老娘走后,母亲节几乎成了我的伤心日。曾写五律《母亲节感怀》:不堪逢此节,任流泪千行。痴望天堂远,追思溺爱长。欲孝亲却走,心空岁月凉。梦断慈母线,情怯再无乡!?
(①在文章开头嵌入自己撰写的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能够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增添感染力,彰显文化底蕴;②概括全文回忆往事、歌颂母爱的内容,奠定全文思念、伤心的感情基调。)?
②母亲算得上大家闺秀。她读过几年私塾,在那时的女孩中算是文化人了。八路军过江时,母亲十四五岁,聪明能干,深受工作队喜爱,让她帮着在村里做些妇女工作。以后,又参加革命到了江西,在*_**工作。二十八岁时,与完成解放海南岛任务返回江西的父亲相识结婚。后来,我那辽宁去的奶奶却因过不惯南方生活,非逼着我父亲回东北老家,我那极有孝心的父亲却真的以此为由要求退职还乡。回头来看,那时牺牲最大的便是随父亲退职的母亲:从温暖宜人的江西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成了“家庭妇女”。(选文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
③那时我刚五岁,却记忆犹新。刚回到东北时是冬天,我们住的老屋,草房泥墙,北墙窗下放一张旧桌,土炕炕梢放一只残旧的炕琴柜。土炕连着一个上细下粗的土烟囱。烧柴做饭,时常弄得满屋子冒烟。母亲便在这样的屋子里住了下来。??
④母亲给我最深刻的印记是善良贤淑。困难时期缺粮,爸妈是退职干部,每月可从国家粮库领取几十斤大米白面,这在当时是天大的财富。不过家里人轻易吃不到,只有客人才能享受。而每当村人生病,母亲都要舀上两碗米面送去。经历长期的部队生活,父亲胃病严重,母亲顿顿都要给父亲做点好吃的。家里有个大搪瓷缸,是父亲的“小灶”,可我从来没看到母亲吃过一口。有时父亲发脾气,母亲才不得不赌气地夹一点点,然后悄悄放到我的碗里。(“发脾气”这一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父亲让母亲也吃上“小灶”食物的坚决态度。 “赌气”这一动词,表现了母亲面对父亲的生气,在态度上的妥协,也表现出了母亲为了父亲和“ 我”而舍不得吃的心理。(1分)这两个动词真实的表达了父亲和母亲互敬互爱、相互体贴的情感,丰富了题旨,深化了中心。?
⑤母亲胆子小,最怕黑天。晚上串个门,东院走到西院都要找个做伴的,从不敢自己走。我上初二那年,有天晚上学校放电影,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没有同路同学了。夜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路,我转着圈不敢出校门。正在这时,母亲焦急的呼唤声从远处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怎么可能会到这儿来?等我又听了一遍,才确认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90%。
④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盐碱地形成的实质是水盐运动,抓住这一点,运用淡水灌溉、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有助于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促进土质改良。也应看到,盐碱地的形成有其内在复杂机制,对它的治理利用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目前,我国立足自然禀赋、用水成本、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治理利用思路逐渐由“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从耐盐碱粮油、经济等作物品种选育上进一步寻求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用好耐盐植物、咸水、盐碱土等盐碱地独特资源,依托降盐、控盐等技术集成,打造盐田生态系统养殖、经济盐生植物等特色产业,有助于从更大的广度挖掘农业生产潜力。(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由浅入深,让读者对盐碱地的相关情况有了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⑤我国14亿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约70万吨口粮、9.8万吨油。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治理赋能、生态赋能、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定能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长”出更多好产品、好产业,助力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刊载于2023.5.29《人民日报》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五月份美文精选:文学作品7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