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

本文由用户“moonmar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1-17 12:02:49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中生物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结XX(与他物结合):细胞组成成分之一

自由水(游离状态):①溶剂②运输营养和废物③作为反应物参与生物反应

无机物

存在形式:一般以离子形式存在

无机盐

功 能: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③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如离子平衡,酸碱度平衡)

构成:C、H、O、N等 氨基酸(HN–CH–COOH)

?

R

氨基酸 多肽 蛋白质

功能: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成份(如结构蛋白)

②催化(如酶)③运输(如血红蛋白)

蛋白质 ④信息传递,调节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⑤免疫(如抗体)

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序列

②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计算题归类:

有机物 ①m个氨基酸,一条链,脱水个数=肽键个数=m-1

②m个氨基酸,n条链,脱水个数=肽键个数=m-n

③氨基酸:mRNA:基因(DNA)=1:3:6

构成:C、H、O、N、P、等

DNA:质多

核酸 五碳糖、磷酸、含N碱基 核苷酸 核酸

RNA:核多

功能:遗传物质

构成:C、H、O 单糖 二糖 多糖

糖类

功能:主要的能源物质

构成:C、H、O

脂肪:储能物质;有保温,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等功能

脂质 分类 磷脂:膜结构的重要成份

固醇: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淀粉

实验原理:颜色反应

化合物

试剂

现象



还原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

橘红色





苏丹Ⅳ

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淀粉

碘液

蓝色





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比较:(1)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的CuSO4溶液浓度为0.01g/ml。(2)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1.2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1665年,英国 . 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2)18世纪30年代,德国 . 施莱登和施某某,创立了细胞学说

(3)1858年,德国 . 魏某某,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作为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

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高倍镜与低倍镜比较

物镜大小

看到细胞的数目

视野亮度

视野范围

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高倍镜

大

少

暗

小

近



低倍镜

小

多

亮

大

远



(2)特别注意:

①换高.上倍镜调整时,只用细准焦螺旋。

②换镜前,应将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的中央。

③使粗准焦螺旋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约0.5cm)停下来。

三、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核

真核

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细胞质

有多种细胞器

仅有核糖体



细胞壁

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

主要是肽聚糖构成



代表生物

动物、大多数植物、真菌

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 特点:流动性

细胞膜 糖类(少量)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功能:①控制物质进出

主动运输 特点:选择透过性

②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环境

叶绿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双层膜

细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尔基体:①加工和运输蛋白质

②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③与动物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

内质网: ①增大细胞内膜面积

胞 细胞质 细胞器 ②参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

③内接核膜,外接细胞膜,除此之外, 单层膜

还与核糖体、线粒体紧密相连

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一定的渗透压

溶酶体:①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②吞噬并杀死浸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

中心体:与动物有丝分裂有关 无膜

核膜

细胞核 核仁

染色体 DNA:主要遗传物质 染色质

蛋白质

1.3细胞的代谢

一、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方式

特点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浓度

高 低

高 低

低 高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二、与新陈代谢相关的物质

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特性:①高效性:比一般的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高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酶 ③多样性:与有机物(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相关,从而与新陈代谢的复杂性相统一。

功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①温度:具有某一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酶活性下降

②PH值:具有某一最适PH,高于或低于这一PH,酶活性下降

与代谢的关系:新陈代谢包括生物体内的全部化学反应,酶的缺乏将引起代谢紊乱

分子简某某:A-P~P~P(注:“~”为高能磷酸键)

ADP与ATP的相互转化:

与代谢的关系:ATP是生物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 形成途径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动物:呼吸作用

ATP的利用:①运输物质 ②肌肉收缩 ③合成物质 ④生物发电 ⑤神经活动

三、生物新陈代谢的具体形式

无机物氧化

化能合成作用:CO2+H2O 能量 (CH2O)+O2

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O2的过程。

光能

总反应时:CO2+H2O* (CH2O)+O*2

叶绿体

合 类胡萝卜素(1/4):胡萝卜素 橙黄色 吸收红光、蓝紫光

作 叶黄素 黄色

用 场所:叶绿体 色素 叶绿素(3/4): 叶绿素a 蓝绿色 吸收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分布:类囊体的薄膜上

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及基质中

条件:光、色素、酶

光 场所:囊状结构的薄膜上 光

光反应 H2O的光解:2H2O 4[H]+O2

叶绿体

物质代谢 光

合 ATP的生成:ADP+Pi ATP

能量代谢:光能转变为贮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基本过程 条件:[H]、ATP、酶

场所:基质中

暗反应: 酶

CO2固定:CO2+C5 2 C3

物质代谢 酶

C3的还原:C3+[H] (CH2O)+C5

ATP ADP+Pi

作 能量代谢:ATP中活跃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化学能

图解 :

用 

影响因素:①光照强度 ②温度 ③CO2浓度 ④矿质元素 ⑤水分

应用:提高农作物糖类的合成量(①延长光照时间 ②提高光照强度 ③增加光照面积,合理密植 ④光照时,增加CO2浓度 ⑤光照时,提高温度)

定义:生物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场所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细 第二、三阶段:线粒体

有氧 条件:有O2、酶参与 酶

呼吸 总反应方程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胞 过程: 葡萄糖

[H] →ATP(少量) 第一阶段

丙酮酸

呼 [H] →ATP(少量)

酶 第二阶段

O2 CO2

第三阶段 酶↓→ATP(大量)

H2O

定义: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

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细 场所:细胞质基质

无氧 条件:无O2参与,有酶的参与

呼吸 酶

胞 总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多数植物)

C6H12O6 2C3H6O3+能量(动物,少数植物)

呼 酶

过程: ①C6H12O6 2丙酮酸+[H]+ATP(少量)

吸 ②2丙酮酸+[H] 2C2H5OH+2CO2

2C3H6O3

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

意义:①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生物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目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代谢类型

合成作用(或同化作用)

分解作用(异化作用)



物质变化

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化学能转变成热能、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场所

叶绿体(真核)

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



条件

只在光下进行

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区别

联系 :(1)物质方面 (2)能量方面

1.4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周期:

1、定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理解: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束后不再进行分裂,他们就没有周期性。②生物体有细胞周期额细胞有:受精卵、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等。③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和已分化的细胞没有周期性。④每个细胞周期必须以分裂间期为起点。⑤不同生物其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不同。

二、细胞增殖

1、方式:①有丝分裂:生物界最普遍的细胞分裂方式;②无丝分裂: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③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进行。

2、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细胞周期

特点

染色体数变化

DNA数目变化

意义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N

2N→4N

为分裂期做准备条件



分裂期

前

两 核 失,两 体 现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2N

4N

有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维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





中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2N

4N







后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

4N

4N







末

两 核 现,两 体 失

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2N

2N







(注:核指核膜与核仁;体指染色体与纺锤体)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比较

植物

动物



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的分割方式不同)

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一个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中部向内凹陷,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取材 → 解某某 → 漂洗 → 染色 → 制片

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 → 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各个时期的细胞

补充:

染色体数

4N b

a→b的变化原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

2N a 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时期

间期 前 中 后 末

DNA含量

4N d e c→d的变化原因:DNA分子的复制

e→f的变化原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某某

2N c 成染色体,平均分配至子细胞

时期

间期 前 中 后 末

染色单体数

4N 染色单体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2N

时期

间期 前 中 后 末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原因是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套基因。如植物的组织培养

癌症的预防:避免接受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护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习惯。

癌细胞的特点:①不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种类: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旅游观赏等

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功能的

潜在价值:目前对其功能人们尚不清楚的

特点:(1)物种丰富(2)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生物多样性 我国生物 (3)经济物种丰富(4)生态系统多样

多样性的概况 面临威胁 表现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原因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01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2. 免疫调节
  3. 蛋白质 教学设计
  4.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5.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6. 免疫调节一轮复习(上课)
  7. 免疫
  8. 《免疫调节》课件
  9. 化学练习题目
  10. 2.4免疫调节
  11.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某某4节免疫调节
  1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3. 2018_2019南师附中高一上学期生物期中试卷
  14. 高中生物365个判断题,涵盖高一高二高三所有知识点
  15.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
  16. 高一生物必须1 6.3细胞衰老和凋亡教学设计
  17.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
  18.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
  19. 蛋白质教学反思
  20. 2021届XX省选考化学培优“题对题”提分狂练题型17:化学计算(题目版)

以上为《高中生物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