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与妻书教案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1.2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文中贯彻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某某烈士对妻子深深的爱;
理解文中林某某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3、用烈士对妻子和民族的真情来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读明人
1.导入课题
播放童安格歌曲《诀别,真爱是谁》
难舍弃 思国心情"灯欲尽 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 诀别吾妻"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某某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某某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某某"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夜冷清 独饮千言万语"言难启 诀别吾妻"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某某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烽火泪 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某某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欲知歌曲的创作背景,得从林某某的《与妻书》说起。
2.人物简介
林某某: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某某”后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某某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参加孙*_**。他在文中写道:“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某某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某某,当即命林某某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某某姐姐方某某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某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某某、方某某、林某某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孙中山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评价这次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林某某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他说:“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当时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某某对林某某刀下留情,张某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3.写作背景
这封信是林某某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某某的《与妻书》。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陈某某,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某某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某某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某某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某某,取名叫林某某。林某某多少慰藉了陈某某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某某。但由于陈某某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某某去世后,林仲某某由祖父抚养。大学毕业后,林仲某某来到南京,跟随林某某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某某关照很多。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某某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林仲某某于?1983?年病逝。
二、听读明某某
1..清理课文内容
⑴“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说明这是一封什么信?
诀别信。
⑵写信的缘由是什么?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某某,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因此,第一段内容就交代了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
⑶从第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而不是选择和他妻子厮守终身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从第二段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⑷“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找出表示回忆的“忆”字,作者提到了几个“忆”。
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写了三件事情: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有首歌叫“玫瑰情话”,这里可以篡改成“月夜的梅花情话”,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温馨动人,多么的迷人心醉啊!㖞;醉酒解痛。
⑸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⑹作者对妻子非常眷恋,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他们能够相守以死吗?作者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只顾自己吗?找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不能。所以作者才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⑺接下来写了对妻子的叮嘱,叮嘱什么?
希望妻子将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所以这三四两段就是在写回忆过去和对妻子的叮嘱,表达对妻子的挚爱。
⑻最后两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四、研读明某某
问题: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为了抒情,书信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演读感情
1.《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还是一首正气歌?
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某某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 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2.总结: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主题: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3.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感情,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想林某某写信时想象到妻子读信的感受,把二人的异地心灵对话写出来,并有感情的演读出来。
4.播放示范演读视频。
《与妻书》朗诵(改写)
六、拓读明理
1.请你用熟悉的诗句赞美林某某,并为他写一则墓志铭。
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某某)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某某,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某某,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
墓志铭示例: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某某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2.读了林某某的故事,请你谈谈对新时代“生命、爱情与自由”这一不等式的看法。
3.落实群文学习任务:这两篇文章均题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一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一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对象不同,目的各异,请说说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
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秒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李某某《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或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亲过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军,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某某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运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随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爱至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排啊,又充满浩然正气。
4.播放齐豫演唱的歌曲《觉遥寄林某某㖞》(演唱视频)(以陈某某的口吻而作的)。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5.后记
林某某是林徽因的亲叔叔,林某某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某某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某某,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某某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以上为《与妻书教案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