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知识点总结

本文由用户“hedb”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1-18 07:33:33 举报文档

以下为《史前时代知识点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名)

远古人类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

开始于某某300万某某左右,结束于某某1万某某左右,一般分早、中、晚三期。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基本对应。该阶段人类主要居住在洞穴,使用简陋的骨角器、打制石器等从事原始采集狩猎业,并且学会了用火,在经历漫长的原始群阶段后建立了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有云南XX人、XX人、山顶洞人等。

直立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300万某某前至10余万某某前)的人类,体质上仍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又称猿人。目前已发现遗存主要有XX人、XX人、XX人。

XX人(名)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土于*_**XX店龙某某。XX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距今70万某某至20万某某。总体来看,XX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比较矮,但是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在**_*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某某,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XX人不仅懂得用火还能保存火种。

(迄今国内发现的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

早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10万某某前至4万--5万某某前)的人类,又称古人。在体质上已经脱离了猿人阶段,但与现代人仍有一定区别。目前所发现遗存主要有许家窑人、XX人。

晚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4万--5万某某前至1万某某前)的人类,又称新人。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基本消失,已与现代人大体相同,并且因所处地域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

以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

山顶洞人(名)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在裴文中的主持下进行发掘。距今约1.8万某某,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黄种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开.经始使用弓箭。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他们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原始群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组织形态。

即以血缘为纽带,群体内部群婚、乱婚,一个原始群=一个血缘大家族。

逐步发展成为原始公社(血缘家族公社),实行班辈婚。

旧石器时代晚期,逐步进入氏族公社阶段,过渡到族外婚,排除了本族通婚关系。族外婚的建立表明氏族公社的产生,但氏族公社真正繁荣是在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及主要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名)

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其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某某1万某某左右,结束于某某5000--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1w--7000年,中期距今7000--5000年,晚期距今5000--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某某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XX文化为代表,晚期以XX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早期

裴某某文化(名)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于河南XX裴某某。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距今9000--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裴某某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且比较精致。石磨盘和石磨棒最具特征,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裴某某遗址中有房基、窖穴、墓地等村落遗址,似有一定布局。农业居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

老官台文化 磁山文化 彭头山文化

中期

XX文化(名)

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35年在内蒙古XXXX后遗址最初发现而得名,同类型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XX北部,距今约5000年。其中出土了很多精致的玉礼器,还发现了包括祭坛和女神庙在内的大型祭祀建筑遗址,似表明这里的社会分化相当早,中原文明的产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仰韶文化(名)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XX的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他们的年代范围为距今7000--5000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XX的半坡村遗址和XX的姜寨遗址。

半坡遗址(名)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位于陕西XX东郊的半坡村。20世纪50年代曾进行多年发掘,1957在遗址上建成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遗址中心为居住区,分为两片,每片由小居室围绕一座大房子,片之间以小沟为界。原始聚落布局井然有序,为复原我国史前原始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半坡遗址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特征,典型花纹有人面鱼纹结合体、单个鱼纹、鹿纹等。

大汶口文化(名)

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以1959年发掘于山东XX大汶口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于鲁西南及东南丘陵和苏北一带。典型遗址有大汶口、山东XXXX侯等。其年代距今6300--4200年。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灰、黑陶增加,出现薄胎灰白陶。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大汶口文化为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与编年,以及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

青莲岗文化

河姆渡文化(名)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73年发掘的浙江XX河姆渡遗址而命名。分布范围在XX湾XX的宁绍平原和XX群岛一带。河姆渡文化种植业和饲养业比较发达,已有人工栽培水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陶器数量多、种类少,以黑陶为主要特色。房屋为干栏式的木构建筑,使得居住面与地面相隔离。河姆渡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另一条主线,证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存在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晚期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名)

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

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齐家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洮河、大XX、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齐家文化陶器以素陶为主,器型更加丰富,有少量的彩陶,纹样以正倒相间三角纹、菱格纹为主。经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多年。一般认为,齐家文化处于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四坝文化 石峁遗址

XX文化(名)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928年在山东XX的XX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距今5000--4000年,分为山东XX文化、河南XX文化和陕西XX文化等。XX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型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的、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较前代文明也有很大提高。

蛋壳陶 城子崖遗址

陶寺遗址(名)

黄河中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XX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

位于山西XX,年代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掘,在遗址地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有木构设施的水井、石灰地面的房基、道路、石灰窑和陶窑等,出土了一批陶、石、骨、蚌、玉质的生产与生活用具及铜铃等。该遗址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的起源及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石家河文化 张家山遗址

良渚文化(名)*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XX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XX地区,距今5300--42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

良渚XX遗址

石峡文化

三、史前时代的社会生活

社会组织形态

原始群

氏族公社(名)

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

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其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公社内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由推选的氏族长管理公共事务,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母系氏族公社(名)

氏族公社早期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处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是知母不知父。

父系氏族公社

军事民主制

婚姻形式

血缘家族(名)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有规范的婚姻形式。又名血缘婚、班辈婚。由美国学者摩尔根依据夏威夷亲属制度首先提出。在这个社会组织内,人类的婚姻关系是按辈分划分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禁止不同辈分间的婚姻关系,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性关系的进化。由于这种婚姻关系中的男女都带有血缘关系,故名。存在于旧石器时代,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血缘家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群开始解体。学术界对是否出现过血缘婚有着不同看法,一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血缘婚。

族外群婚

对偶婚(名)

又称对偶家庭。人类由群婚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婚姻形态。发生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族外群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主妻与主夫。通常为一男一女结成配偶,男居女方。但配偶双方尚无独立经济,个人的物品各属其母系氏族,故其结合并不牢固,易为任何一方所拆离,所生子女归于母系。与群婚时期子女不知其父的情况不同,此时已经能确定子女的生父。对偶婚为后来的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我国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遗址,即为处于对偶婚阶段的氏族社会。

一夫一妻制

建筑类型

陶某某

干栏式建筑

古史传说与相关理论

古史传说

三皇五帝

我国古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女娲氏。三皇传说名目不一,其形象神人混杂,但仍然隐约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其传说故事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及其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其名号也有多种说法,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较为常见。

黄帝 炎帝 XX之战 颛顼 绝地天通

尧 舜 禹

禅让制

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领。

青铜时代

XX文化遗址

长江上游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位于四川XXXXXX村一带,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离三星堆遗址50千米。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公元前1250--前650年,在公元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XX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三星堆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早期蜀文化。

因四川XX三星堆遗址而得名。1929年首次发现,1980年起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主要分布于XX平原,在XX江、大渡河流域和XX地区也有发现。发现有房址、墓葬、祭祀坑等,出土有金、铜、玉石、骨、陶器等大批文物。青铜器多为人物和动物造型,玉器主要为礼器和工具。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至商某某。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蜀族社会生活、祭祀礼仪、宗教意识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朱开沟文化

考古学家与相关学说

梁某某

徐某某

夷夏东西

傅斯年提出的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理论。1933年在《夷夏东西说》一文中正式提出,他认为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古史大体有东、西两个不同系统。以太行山作界,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它们分别创造了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促进文化发展。该理论以东、西地理角度来探讨三代时期的民族构成关系,揭示了夏商周三代的冲突与交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影响。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该说日益受到质疑。

顾颉刚与层累地造成古史*

顾颉刚提出的考辨中国古史的理论。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他认为尧舜禹等人及其历史本来是虚无的,西周以后人们逐步造出这些人和他们的历史,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传说愈来愈周密。以此说明中国古史是各时代后人累层造伪的产物。这种疑古思想,对考辨从盘古经三皇五帝到唐尧虞舜传说的史料价值有积极作用。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术语。专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的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XX文化等。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因素。通过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可以复原共同体的社会面貌,了解其发生、演变的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还可以了解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考古地层学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提出的文史研究方法。主要指“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意思是运用发掘的出土文物与史书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根据陈寅恪的概括,其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为,“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该方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与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考古文化与出土史料

简析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因1936年施某某等人首先发现于XX省XX县良渚镇而得名。遗址分布中心在长江下游的XX地区,距今约5300至4200年。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在农业、手工业、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以稻作为主的先进农业生产。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遗存,说XX稻栽培是良渚先民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此外,遗址出土石犁众多,犁耕已经是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除水稻外,良渚先民还从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种植,表明作物种类已开始多样化,农业生产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以陶器、玉器生产为代表的发达手工业。大量遗址发现,良渚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陶器以及漆器、象牙器、丝织等手工业产品。其中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采用快轮成型的办法,造型优美,胎质细腻;玉器数量多、质量高而超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玉器制造业,其中以玉琮的地位最为突出。

明显的社会分层。良渚文化的墓葬,有大墓、小墓之分。贵族墓地的规模大,随葬物多且质量高,随葬物大量使用玉器的现象很突出,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玉殓葬”,是良渚文化的特殊现象;而小墓随葬物只有少量的质量差的陶器。可知良渚文化时期,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已进入阶级社会。

良渚XX所代表的发达的国家形态。2007年,良渚XX遗址被发现于浙江XXXX区瓶窑镇,由城址区、水利系统、XX区聚落三部分组成,规模宏大,等级性分区明显。外围发达的水利系统,兼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表明XX与周围广大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这庞大的工程背后存在着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即良渚的国家性质。2019年,良渚XX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成就及价值

二里头文化因**_*二里头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以**_*游地区。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成就。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包括都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筑则分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也各有差别,显现出社会的高度分化。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高度发达的铸铜、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当时的人已掌握了用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高超技术。二里头文化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

价值。

(1)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目前,学术界对于二里头文化的性质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先商文化,有人认为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夏文化,但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它是夏文化。因为从地域来看,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豫西、晋南,是古史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从时间来看,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年代基本相合。从文化发展系列来看,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南XX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应属于夏文化。从文化面貌来看,二里头文化中包含的关于阶级压迫、国家建立以及青铜器出现等内容,都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史实相符。因此,就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夏文化。

(2)二里头文化处于中国早期国家发展进程的起始与初步发展阶段。此时聚落和人口体现出***的现象,内部礼制建设不断完善,礼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特点愈加明显。二里头文化宫城修建、宫殿建筑风格变换、墓葬随葬制度等多方面特点证明,当时在礼制建设上已经逐渐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趋势演进。青铜兵器也体现出不断发展的迹象。二里头文化在宫殿建筑、墓葬制度及其所体现的礼仪制度等方面对其后的商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

史料是历史编撰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历史情况,又能反应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心理活动等隐形历史状况。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某某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总体而言,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类型。

(一)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运用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来源,文献史料可以被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文献史料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二)考古史料。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质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的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的结合及其影响。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某某、郑某某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古史研究的发展。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顾颉刚总结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和胡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大量简的出土提供了对疑古辨伪进行反思的学术契机,使得有些问题得以确定下来。比如,传世文献多称“汉承秦某某”,但学术界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及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声音。张家山汉简记载的汉初律令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再如,郭店楚简的相关信息证实了《庄子》中关于先秦诸书的编排顺序与事实契合。

(3)出土简扩大了历史视野,使历史书写更加饱满、丰盈。传世典籍记载的内容多局限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大历史的范畴,而出土简较多地关注日常生活等小历史的范畴,对历史书写的完整性有所补益。

(4)出土简为校勘、辨伪、辑佚、注释、标点古籍提供了重要依据。许多版本的传世典籍出现有各种讹误、缺漏、曲解等,大量简的出土校正了部分问题。

(5)出土简使我们对古书的体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传世典籍中关于古书体例的认识多停留在文字性描述上,而简可以图文并茂、直观地呈现出文字描述所难以呈现的信息。

总之,简的出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和新契机,对简的研究是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今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宋代之前的历史研究领域,研读简某某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路径。

结合具体学术话题说一说碎片和整体在历史研究中的关系*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2.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学生版
  3.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4.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高中
  5. -第一学期国庆假期作业(1)
  6.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7. 三星堆导游词
  8.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教案
  9.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XX人
  10.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XX人教案
  11.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必背清单---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

以上为《史前时代知识点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