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定稿)

本文由用户“scalewing1982”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07 17:14: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定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建水县官厅镇官厅村产业发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这里写上所有小组成员的名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乡村产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了解官厅村产业发展情况,推进官厅村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我通过听村干部汇报、调查问券、组织座谈等方式对官厅村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现就官厅镇官厅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官厅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村情概况。官厅村位于镇政府集镇所在地,国土面积38.04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100户4490人。有党支部13个,党员167人。耕地面积12706亩,人均耕地2.83亩,林地32968.7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辣椒、烤烟等经济作物,全村转移劳动力2055人(其中省外259人,县外省内155人,县内1641人)。从元朝至解放前期,官厅一直是彝族纳楼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近600年的土司统治,官厅村形成了一大批古朴建筑,官厅的商业贸易自古以来都比较活跃。现在,官厅村是是全镇的商品流转中心,***镇,流动人口较多,物资需求较大,与全镇其他村委会相比,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二)产业发展现状。官厅村种植梨树60亩,年产量100吨左右。年产值大约50万。种植蔬菜600亩,年产值120万元。养殖大户8户其中养牛300头,年产值200万元,养猪100头,年产值15万元。拥有养鸡规模户4户(2000—4000只),养牛规模户2户(50—200头),养猪农户大(50头以上)、中(20—50头)、小(20头以下)农户30户。种植药材规模户10多户(10亩以上),种植生姜、荷兰豆等经济作物户数200户。理清思路后,对原来的集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建成占地100亩,集农副产品、百货交易、小吃、休闲于一体的官厅客堂综合体。为了规范市场管理,村党总支牵***公室,负责市场摊位费、卫生服务费、商铺租金、停车费的收取,收取的摊位费、商铺租金、停车费等一方面用于农贸市场的日常保洁、管理,另一方面村集体每年可从中获取10余万元收益。

(三)经济发展模式。官厅村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党总支+党支部+村干部+党员+群众”模式。大力推进农田和山地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政府推进坡改梯项目工程施工,协助政府完成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带动发展蔬菜种植3500余亩,直接受益群众1680人,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年,有效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协助政府完成国士综合整治(提质改道)?项目,项目实施后将改善官厅村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实现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官厅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二)中心地位减弱,辐射作用不强。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加之历史、地缘等原因,官厅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官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小集镇建设停步不前,原先的中心地位和辐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成为“高、少、边、贫”乡镇。

(三)主导产业支撑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农业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无论规模、质量、效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没有形成车家村橘橙、建水西门豆腐、石屏杨梅、蒙自石榴等主导产业和品牌。因为没有主导产业,导致农户之间形成仿照流,比如:去年谁家种植了什么,价钱好,挣得了钱,今年全村人都种植了该农作物,最后导致价钱下跌,都赔了钱。而有了主导产业,就会形成很固定的产业收入,并同时带动和推动跟多的产业产生。例如:建水主导旅游,继而带动了农业、服务业。

(四)思想观念陈旧,产业规模小。在座谈会中,村“两委”领导干部表示部分干部群众满足现在,“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药材、经济作物、养殖等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怕风险,种植产业变换快,形不成有效规模产业。农业已进入高某某、高产出阶段,依靠节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困难。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而产业化必须以规模经营为基础。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特别是部分群众认为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时费力、受市场影响大,导致区域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产业聚能效应尚未形成。

(五)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主体弱。在座谈会中,有农户表示,其种植了包某某10亩,但本地收购价才2—3毛钱一斤,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宁愿放在地里坏了,都没有请人收割,他打算以后出去打工挣钱。根据政府统计官厅村劳动力转移2000多人,外出务工500多人。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减少,导致农业产业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官厅村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官厅村原是彝族纳楼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近600年的土司统治,现存两座土司衙门、普氏宗祠、普氏家宅等一批古朴建筑,有东、西、北三座寨门和寨墙围护,分布四周的玉皇阁、文某某、魁神阁、朝阴寺等为一体的古镇格局。具有自己的历史意义及民族文化。走民族文化自然景区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之路,把民族文化与自然景区有机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积极打造土司文化小镇,整理出自己的民族土司文化历史及民间传说、脍炙人口的故事,要下大力气挖掘,让山水风光赋予灵气,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强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巩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走共同富裕之路。推进官厅村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本村农田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对村庄建设的目标。同时对陈旧地下设施逐步改造,使农田进一步走上规范化。继续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碧花村、依烈村、大他白、青松岭、东升街、等9个村小组进行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鼓励、促进农民将自己手中有限的土地进行流转,盘活土地利用价值,带动全村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增产农业、现代农业的跨越,既增加农民收入。调动本地种植散户的积极性,带动本地种植业规模扩大化,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收获“水涨船高”的效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三)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官厅村就农户土地资源,引进种植大户,流转土地上千亩,大力发展三七、铁皮石斛、重楼等药材,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健全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

(四)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引入专业的团队,对乡村旅游点进行打造、营销一体化;重点抓好党支部书记、行业管理者、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在管理项目、经营服务、创意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建立一支专业化乡村旅游策划、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艺人,培育一批钻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质量优的专业化旅游工作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此提升本土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实现民族文化利用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常态化,推动官厅村乡村振兴之路。

以上为《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定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