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文学史期末复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期末复习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归功于梁启超,他提出了“三界革命”即小说界、诗界、文界革命的口号。
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清末翻译小说影响最大的是林纾的译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他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取向。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新月诗派、语丝社。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名词):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铎、沈某某、叶某某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为《小说月报》等。
二、创造社
创造社(名词):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某某、郁达夫、成某某、田汉等。刊物有《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表现,注重个性,提倡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5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三、新月社
源起:它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最初是留学欧美的文人学者的聚餐会和文化沙龙,不是纯文艺性的,而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人员复杂,大多为作家、教授等上流人物。
时间:1923地点:北京 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林某某等英美留学生。
主张:标榜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崇尚新古典主义的绅士风度,追求“健康与尊严”的文学纪律,即强调健康、理性、秩序、节制、常态、普遍、包容、超越、通达等价值标准。
“新月诗派”:
源起:因新月社主要成员在新诗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因而逐渐形成一个新诗流派,即“新月诗派”。
时间:1926年 地点:北京 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
刊物:《晨报·诗镌》、《新月》、《诗刊》
主张:1、提倡“新格律诗”,即新诗的“三美”。(闻一多)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2、追求“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3、“和谐”与“均齐”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新月社和新月诗派关系
新月诗派是新月社的一个分支,二者有相似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价值取向,即留学欧美,崇尚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追求绅士文化趣味。
四、语丝社
时间:1924年11月 地点:北京 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某某、孙某某等。 刊物:《语丝》 主张:提倡散文、随笔和杂感小品的创作,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风格简短犀利,针砭时弊,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
创作:1、杂文(鲁迅) 2、美文小品(周作人)
五四文学的基本精神:“重新估定一切”的叛逆精神;“人的文学”的个性精神;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
冰心的小说宣扬“爱的哲学”:母爱(善)、童心之爱(真)和自然之爱(美)。代表作《超人》“何某某”
许地山充满异域宗教色彩的浪漫传祺小说:《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商某某》《春桃》等。
叶某某的教育题材小说《潘某某在难中》、《倪某某》。
如何理解潘某某这一形象?(文学史、多元解读)
一、文学史观点:
1.情节:小说描述了身为小学校长的潘某某,为了躲避战祸,携妻挈子,逃往上海的租界地,把外国巡捕视为自己的保护伞。而又怕丢饭碗,只身返乡,借学校之名领取红十字会旗挂在自家门上,保护私人财产。仗终于没有打来,他又为当地军阀歌功颂德,题写“功高岳某某”、“威镇东南”、“德隆恩溥”的匾额。
2.人物:潘某某是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卑琐形象的代表。他性格软弱自私,卑畏空虚,表里不一,苟安侥幸。
沈某某说:“叶某某的作品……现在还深深地刻在记忆上的,是那可爱的《潘某某在难中》,这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Precaution(戒备),琐屑,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等等心理,描写得很透彻。”
二、多元解读:
(一)自然生存权利:
潘某某的行为是无奈的,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的生存权利。
他与妻儿的离散是人生的最大的悲剧,求得家庭的完整是人最低的生活愿望,这些努力和巴结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他对妻儿千方百计的呵护之心和万般体贴之情,渗透着真挚的爱。有爱的人才可能是善良的人。
潘某某的行为和心理深刻地表现了军阀混战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动荡和苦难,而作者嘲讽的对象却错位地转移到了受害者身上。在一个不能自主的社会里,不能剥夺小人物的生存权利和生存方式。
知识分子身上始终有两个“我”存在: 既要满足欲望又要适应规范,于是造就了知识分子人格的分裂、虚伪。
(二)精神胜利法:
潘某某不能正视现实和自己,而是用麻木和遗忘的方式来麻醉自己,从而求得精神上的陶醉和满足。
如逃难到上海租界后的苟安知足和自得其乐。还有,他不顾夫人反对从上海回来后,得知局长想以此作为裁员的依据后,他内心“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其实他回来的目的只是害怕自己被裁和回家照看东西,并不是为了学校。
(三)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应对潘某某的精神弱点予以一定的批判,但也应给予潘某某的遭遇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因为知识分子首先是人,他应该具有人的权利;其次他有文化,应该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道德行为规范。
(四)人性角度:
角度一:自然人性 / 社会人性
1.自然人性(普通小人物)
关注生存和性命安危,保护小家庭,人伦亲情和家庭责任感强,温暖有爱,知足常乐。
2.社会人性(知识分子)
有一定教育责任心和社会同情心,有私心,胆小怯懦,处事谨慎,虚伪,社会担当不足,苟安于世,无奈妥协,不敢反抗。
3.总结:普通知识分子的真实人性
角度二:人性优点 / 弱点
1.人性优点
爱护家人,有爱心和家庭责任心,知足常乐。有一定的教育责任,富有同情心。
2.人性弱点
自私怯懦,谨小慎微,缺乏担当,无奈妥协,不敢反抗。
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内涵和艺术。
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内涵
1.人生的忧郁和苦闷。郁达夫的小说充满“苦闷”,主要表现为具有孤独、忧郁、感伤、病态性格的五四青年在人生旅途中所产生的各种苦闷,如“性的苦闷”、“生的苦闷”等。
2.“零余者”形象的塑造。郁达夫的小说以青年人生为题材,大胆暴露灵魂深处的隐秘,表现人生的苦闷和灵肉冲突,塑造了“零余者”的形象,流露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这些自叙传小说以浓郁的心理抒情方式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孤独、忧郁和哀怨。这些“零余者”大多是五四时期彷徨苦闷找不到人生出路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摧残挤压,却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他们有的是因“性的苦闷压抑”而痛苦绝望戕害自己,如《沉沦》中的留日学生“他”。有的则是因“生存的苦闷”,如经济困窘,生存艰难导致失业、颓唐、堕落。
这些“零余者”大多是五四时期彷徨苦闷找不到人生出路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摧残挤压,却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与黑暗现实截然对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同流合污,他们或痛骂黑暗社会,或以变态性行为来反抗,他们实际上是郁达夫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通过反省、拷问、解剖自己的灵魂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艺术
自我的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表现“性”的压抑、苦闷、变态和生存的愁苦、悲哀、抑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如《采石矶》黄某某、《沉沦》“他”。
2、感伤的抒情。浪漫感伤的主观抒情,真实流露孤独、忧郁、悲哀、凄婉的情感。《茑萝行》“我”。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不以情节的生动丰富取胜,而是以浓郁强烈的感情力量去打动读者,小说结构以主人公的情绪流动为主线,是散文化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作品节奏起伏也是以情绪的跌宕多变为主,是典型的情绪化写作。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4、流丽清新的文笔。语言流丽清新,极具私向化,有较多内省式词汇和感觉化词组,如“忧郁、孤冷、我觉得、我想”等。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1918年《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如何理解《狂人日记》中吃人主题的层次性和双重性?
“吃人”主题的层次
外部环境:吃人的普遍性(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铁青的脸、路人的交头接耳及张开的嘴、女人咬你几口的话、狼子村的恶人被吃的故事)
家庭内部:封建家族的吃人(对大哥、母亲平常吃人言行的描写)
自我层面: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对自己“吃人”的反省、忏悔意识)
警告和劝戒:“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渴望不再吃人的“真人”出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吃人”主题的双重性
生物学的吃人/社会学的吃人
真实的吃人/抽象的吃人
肉体的被吃/精神的被吃
吃人者——被吃者(主体的对抗与同一)
国民性、人性/封建伦理道德
(野蛮、黑暗、残忍)/(人与人的欺骗、伪诈等非正常关系)
如何理解狂人形象的双重性?
1、双重性:真狂/假狂;疯癫/觉醒;表层/深层
小说中的狂人表面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他思维荒谬,语言混乱,敏感多疑,常把人们的窃窃私语理解为他人试图谋害他,把大哥请医生给他治病想像成大哥与医生合谋害他。
可是这些疯狂的语言中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从深层看狂人是发现历史真理的先觉者、先驱者。其批判的矛头直指四千年的封建历史文化,直指封建礼教吃人的事实。
如何理解阿Q形象?(可以从身份性格、精神胜利法、生存、恋爱、革命悲剧、典型意义等进行分析)
(一)阿Q的身份行状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人物典型阿Q。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无名无姓、无籍贯,无家无业,一无所有,是个彻底的赤贫者。他寄居在土谷祠内,靠给别人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人们在忙时才想起阿Q,说他“真能做”,平时把他当作调弄、玩笑的对象,并经常忘记他的存在。阿Q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到各种权势的压制、扼杀、侮辱、欺凌,生活十分悲惨。
在“恋爱悲剧”之后,他唯一的一条棉被,最后一件布衫、一顶破毡帽也被赵某某和地保敲诈走了,他失去了一切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和人格的尊严。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常常被挤进游手之徒的队伍中去。所以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二)阿Q的矛盾性格
阿Q形象是由一系列矛盾的因素构成的,如妄自尊大而又自轻自贱,敏感忌讳而又麻木健忘,质朴愚昧而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向往革命而又排斥异端,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不满现状而又安于现状。这些矛盾对立的元素构成了阿Q两个扭曲分裂的性格系统。其特点是双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这一性格系统实际构成了一种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
(三)阿Q的“精神胜利法”
1、概念界定: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它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现实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屈辱),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2、特征、实质: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弱怕强,转嫁屈辱。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暴露和生动写照,它画出了国民的灵魂和嘴脸。“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面子精神”,一种病态的人格。它是表面虚伪的精神满足,是以丧失自我尊严、人格为前提的虚幻的病态的奴性心理,它扼杀、压抑了人的反抗、觉醒意识。
3、具体表现:小说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对精神胜利法作了生动的描写:(1)妄自尊大:他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连自己姓什么也说不清,却还这样夸耀:“我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自称是赵某某的本家,也姓赵,辈分比赵秀才还高,以此求得精神上仅有的一点空洞、虚假的愉悦。他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甚至不把赵某某等人放在眼里,盲目的自尊.
(2)自欺欺人、自轻自贱: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我是虫豸,还不放吗?”,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有时实在感到痛苦和不平,又无处发泄,比如在未庄的赛神会上赌博赢钱后,被人抢钱,遭人痛打后,他确实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仍然不能反省自己的悲惨处境,反而用力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两个嘴巴,“彷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倒头睡着了。这种自己打自己的行为可以说是精神胜利法的极致表现。
(3)欺凌弱者,欺弱怕强:被赵某某、假洋鬼子打后,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以调笑、侮辱小尼姑来忘却自己受到的伤害。
(4)爱面子,忌讳缺点,以丑为荣:他因头上的癞疮疤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但又说别人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并非平常的癞头疮,别人还“不配”有;此外还有和王胡比赛捉虱子等。
(5)麻木健忘: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如他吃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用“忘却”这件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脑后。很快会忘却伤害而高兴起来,甚至在被打之后反而似乎完结了一件事而轻松起来。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使阿Q不能认识自己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不能觉醒起来进行抗争。
(四)阿Q的“恋爱观”
阿Q与女性发生关联,第一次是调戏小尼姑,第二次是向女佣吴某某求爱(其实称不上求爱,而是求觉)。阿Q的“恋爱观”呈现了一种畸形扭曲,荒谬病态,矛盾虚伪的两性文化观。它表现了人的性本能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分裂、冲突。阿Q缺乏内在自我意识,封建的礼教道德控制了阿Q的精神,使他缺乏自我主体的独立性人格,永远保持沉默,永远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阿Q的思想不是在他自身真实生活、情感的追求上产生的,而是被传统封建思想所束缚,他既是封建文化的受害者、牺牲品,又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守护者。
封建观念已深入其灵魂深处,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宣扬忠孝伦理、仁义道德的观念与阿Q的生命本能欲望毫不相干,而且二者常常产生冲突,悖论。在这种矛盾中,阿Q的性格被彻底异化、扭曲,成为畸形的存在。
阿Q心里想女人,有对异性的欲望,这种欲望与爱情无关,只是一种生理的本能。但其思想上却极力排斥女人,他尊奉“万恶淫为首”,“女人是祸水”的封建正统观念。他认为一个女人在街上走,就是诱惑野男人,一男一女说话,就是有勾当,于是他怒目而视,说几句诛心的话,躲在僻静处仍小石头。他厌恶小尼姑,认为尼姑是异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是淫荡的,不正经的坏女人,理应受侮辱。
中国荒谬畸形的两性观,中国的两性观念
1、性本能冲动(“应该有一个女人”)传宗接代、繁衍子孙
2、除了生育的目的之外,其它任何两性的 接触都被认为是淫荡的、污秽的,所以阿Q会觉得“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3、对男人和女人的固定僵化的看法。女人完全被视为一种诱惑,一个性符号,即所谓“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而男人则原本都是正人君子,是可以做圣贤的,他们之所以也有不洁的冲动,那都是由于女人的诱惑而变坏的,因此女人不是好东西,女人是祸水。
中国两性观的荒谬性
中国封建礼法将传宗接代,而不是将情爱作为区分性之正当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就扼杀了人类本能冲动的合理性,
甚至将正常的两性交往也否定掉了,它最终导致道德与性的分裂。性完全成为禁区,对性的诋毁、诅咒、污蔑反而成为道德的标志。这是中国传统两性观念的第一重荒谬。
2、道德与性的分裂进而使中国社会上最有道德的“正人”、“圣贤”发生了自身的分裂,他们不得不处于阿Q的尴尬情境里,在睡梦中,也就是在潜意识里念叨着“女人”,然而在白天却严于卫道,表现出人格的极大虚伪。
3、这种文化把淫逸的罪名加诸于某某,使女性完全丧失其它的社会属性,而仅仅根据她们的性态度被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坏女人,不正经的女人,这意味着她们肯定自己或别人的性要求。一类是好女人,正经女人,这意味着她们拒绝自己和别人的性要求。
思考问题:阿Q调戏小尼姑与阿Q向吴某某求爱这两个场景有何不同?(开端、过程和结局)为什么?1、小尼姑和吴某某代表的不是一种类型的女人。吴某某:“正经”和“严肃”的那类女人。尼姑:不正经的、淫荡的坏女人
吴某某与小尼姑的身份地位不同。吴某某虽然身处底层,却是赵某某家的女佣人,属于赵某某私有财产的一部分,是“非异端”的。而小尼姑则是异端。
(五)阿Q的“生存竞争”
小说中,阿Q由于调戏吴某某而被赵家赶出,因此失去了谋生的饭碗。他认为肚子饿,是非常妈妈的事,必须生存竞争了。这主要表现在:1、打小D(因为抢了他的饭碗)2、去尼姑庵偷萝卜3、进城当小偷(欺负弱者——偷窃)
(六)阿Q的“革命观”
作者在小说“革命”和“不准革命”等章节中,把阿Q放在革命中表现,描写了阿Q愚昧落后,不觉悟,无知狭隘的“革命观”。在封建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对革命深恶痛绝之,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当辛亥革命起来时,阿Q也开始“神往”于革命了,这是因为“革命”竟“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害怕”,“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又是这样的“慌张”,于是,阿Q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他在大街上高喊“造反”“革命”。 但是,他革命态度的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他对革命的认识还十分幼稚、糊涂、错误,他把现代意义上的革命看成封建的农民起义。小说第七章写他在听说革命党进城的当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胧中想象革命党到未庄的情形。这段想象表明,阿Q是带着封建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他在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他想象中的革命党是“穿着崇正(祯)皇帝的素”,白衣白某某,是为反清复明、改朝换代而已;阿Q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是“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阿Q革命观的具体表现:
1、报私仇:报复赵某某、假洋鬼子等,同时也要报复同属贫苦农民的小D、王胡等,他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某某”。
2、抢财物:“要什么就有什么”
3、占女人:“我喜欢谁就是谁”
鲁迅曾说过,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比暴君更为残暴,如果阿Q革命胜利,他很可能比暴君还要残酷、狠毒、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农民起义成功的翻版。社会制度不可能根本改变,只是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而已。
(七)阿Q悲剧的外在环境
1、冷漠、无聊:闲人的玩笑、嘲弄、打骂;看客的麻木、冷漠、无聊
2、势力文化: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美好品格。
《家》与《寒夜》比较分析。
《家》与《寒夜》比较
题材:从封建大家庭到平凡普通小家庭。
人物:由青春的英雄、叛徒到平凡的小人物;由两极对立的人物类型到复杂的个体生命;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
情感:情感外露到客观冷静,热情奔放到沉郁忧伤。
手法:从《家》到《寒夜》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深化。
张恨水是俗雅融合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小说以七少爷金燕西和寒门女子冷清秋的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京城一个三世同堂的巨宦豪门衰退崩散的凄凉。作家在冰清玉洁的冷清秋身上寄托了富有传统性的道德理想,以及这种理想在离乱时世难以成全的哀叹。
名词解释:现代诗派(也称“现代派”诗歌)
“现代诗派”(名词):(1)30年代形成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流派,是由后期新月诗派和早期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2)它以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期刊而命名。(3)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某某、何其芳等。(4)诗歌特征: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即以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观念来结构诗的内涵,追求总体上的朦胧美。/***灵和浊世的哀音。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文学史期末复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