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教学设计
化学是具体的,化学又是抽象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将化学学科知识实验化、微型化和数字化,同时运用比较法、比喻法、图像法,有利于落实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为例,充分展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知识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实验微型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现“绿色化学”观念;实验数字化,可让学生在感受到高新科技时代气息的同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比较法、比喻法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实验效果,提升课堂效益。
二、教材分析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人教版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的第1节内容。
自然界中到处存在着电解质,浩瀚的海洋是含有众多电解质的宝库,众多的生理反应也离不开电解质的作用。因此,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认识电离平衡的本质以及电离平衡的移动规律,在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知识,具备基本的实验探究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维水平
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在难度和深度上需要适当降低,从学生最熟悉的HCl与CH3COOH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进而从微观世界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求同求异)、微粒观和平衡移动观等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心理及态度
课堂总体气氛较为活跃,互动氛围良好,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复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归纳电离平衡的特征。
(2)能列举温度、浓度等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并能根据勒。
(3)能用夏特列原理解释这些外界因素对电离平衡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HCl与CH3COOH的异同,得出鉴别强弱电解质的方法,从更深层次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认识物质变化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学习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
体验用比较与分类、推理与验证的方法,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与整合, 实现知识的同化与迁移,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学习,初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等辩证观,感悟化学的微粒观、平衡移动观,养成辩证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平衡的移动。
(2)难点: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电离平衡的移动。六、六、教学过程
活动1:宏观辨识
创设情境:实验盒中有A、B两种酸,浓度都是0.1mol/L,一瓶是醋酸, 一瓶是盐酸。结合已学知识,思考并讨论0.1mol/L盐酸与0.1mol/L醋酸的异同,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上对盐酸的认识比较透彻,通过比较相同浓度的两种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鉴别方案并预测实验的结果,再通过讨论,可加深学生对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印象,再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微观决定宏观。
活动2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电离,用“==”,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电离为主。而多元弱碱则不分步。对于酸式盐的电离要格外注意,强酸的酸式盐要完全电离,弱酸的酸式盐电离的是酸式酸根。
九、教学反思
将化学学科知识实验化、数字化和微型化是对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意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全面体现化学核心素养。通过综合运用比较法、比喻法以及数字化实验图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开阔思路,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