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本文由用户“夜羽星魂”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6-17 08:00: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 框。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 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 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 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 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重点在于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难点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 等进行直观演示,信息容量大,也有利于弥补单纯语言描述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为了促进思维的发展,需 在部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上设置情境,引发求知动机环境下的学生自 主探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自主探究法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 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 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 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 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中国功夫、针灸、瓷器、《红楼梦》、戏曲、孔子等等十二张),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推进新课。 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我分别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和对都江堰的探究来体现独特性的特点。此外,据我课前了解,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 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课前需将学生分成组。 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七个小组分别推举成员说说某地的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 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 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 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