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组卷(1)

本文由用户“milan200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9-05 07:51:37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初中历史组卷(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0~2021年度七年级上册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

1.纵观我国历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始于(  )

A.夏某某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推恩令” B.“以法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无为而治”

3.东汉后期由于朝政的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引发了一场动摇东汉统治基础的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领导的起义

C.黄巾起义 D.刘邦领导的起义

4.220年建立魏国的是(  )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某某

5.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历史上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XX之战 C.XX之战 D.淝水之战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7.台湾古称夷州、琉球等。据考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  )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西晋时期

8.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其叙述的是三国鼎立的(  )

A.背景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9.它是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次关键性战役,也是曹操与袁某某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次“战役”是(  )

A.XX之战 B.XX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10.如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役(  )



A.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B.形成了东晋与前秦的对峙局面

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状态

11.“XX胜,XX败,胜由火败亦由火;碣石诗,长江槊,诗属公槊也属公。”此对联最适宜用于评价(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某某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3.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最后,他完成统一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41年

C.公元前251年 D.公元221年

14.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  )

A.加强民族交融 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经济发展 D.提倡儒家思想

15.“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丝路精神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历史人物中,最早为丝路的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超

16.《时代》周刊曾评选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湖南未阳人蔡伦排名第四,是因为(  )

A.发明指南针 B.发明火药 C.改进印刷术 D.改进造纸术

17.如图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是(  )



A.司马迁 B.项羽 C.李冰 D.苻坚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8.《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统一之后的一次大分裂,而分裂中又有统一。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请将图中①和②空白处代表的政权名称补充完整?(2分)(填在图上)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2分)

(3)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是谁?(1分)

(4)三国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辈出的时期。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英雄豪杰?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3分)

三.材料题(共1小题)

19.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并派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诸侯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封某某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酿成大祸。

材料二:



材料三:前秦皇帝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某某,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统一北方,与东晋对峙。

(1)材料一中“大祸”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朝代也曾经分封诸侯王?(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哪一地区?(1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秦皇帝苻坚采取了哪些措施令国家强盛?(2)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内迁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局面?(3分)

2020年初中历史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纵观我国历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始于(  )

A.夏某某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历史地位的知识点。与其他朝代区分开来。

【解答】从公元前230㧟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㧟㧟秦朝。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历史地位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推恩令” B.“以法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无为而治”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封建统治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封建统治的经济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3.东汉后期由于朝政的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引发了一场动摇东汉统治基础的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是:C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领导的起义

C.黄巾起义 D.刘邦领导的起义

4.220年建立魏国的是(  )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某某

【分析】本题考查了魏国。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解答】220年建立魏国的是曹某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某某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XX,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220年曹操的儿子曹某某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5.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历史上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XX之战 C.XX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XX之战.XX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答】在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XX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XX之战。经过XX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XX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XX之战,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某某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XX,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XX称帝,国号汉,史某某,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某某(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XX。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符合题意;BCD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7.台湾古称夷州、琉球等。据考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  )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西晋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的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据所学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最早关于台湾与大陆联系的记载的相关史实。

8.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其叙述的是三国鼎立的(  )

A.背景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其叙述的是三国鼎立的影响,选项D符合题意;三国鼎立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A排除;三国鼎立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即曹某某、蜀汉、XX三个国家并立,B排除;220年,曹某某在XX称帝,国号“魏”,史称曹某某,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XX延续汉朝,史某某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C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9.它是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次关键性战役,也是曹操与袁某某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次“战役”是(  )

A.XX之战 B.XX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XX之战的相关知识点。XX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解答】公元200年发生的XX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某某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这是一场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某某,XX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XX之战的内容。

10.如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役(  )



A.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B.形成了东晋与前秦的对峙局面

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状态

【分析】本题考查XX之战。XX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答】据地图可知反映的是XX之战,XX之战中曹军偷袭乌巢,大败袁某某,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故选:A。

【点评】掌握XX之战的时间和影响。

11.“XX胜,XX败,胜由火败亦由火;碣石诗,长江槊,诗属公槊也属公。”此对联最适宜用于评价(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某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曹操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XX胜,XX败”“碣石诗,长江槊”。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XX胜,XX败”说的是曹操取得XX之战的胜利,火烧袁某某,但是XX之战却败给孙刘联军。“碣石诗,长江槊”说的是曹操写过《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在长江上横槊赋诗。因此,此对联最适宜用于评价曹操。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曹操的评价,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又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答】依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说明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13.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最后,他完成统一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41年

C.公元前251年 D.公元221年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XX。

【解答】公元前230㧟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某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㧟㧟秦朝,定都XX。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建立,考核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秦朝建立时间。

14.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  )

A.加强民族交融 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经济发展 D.提倡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采取的思想措施,注意全面分析相关史实。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秦、西汉时期思想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实行了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西汉封建统治,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秦、西汉时期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根本目的理解。

15.“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丝路精神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下列历史人物中,最早为丝路的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班超

【分析】本题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知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为丝路的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张骞。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时代》周刊曾评选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湖南未阳人蔡伦排名第四,是因为(  )

A.发明指南针 B.发明火药 C.改进印刷术 D.改进造纸术

【分析】本题考查蔡伦的发明成就。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解答】依据题干“最佳发明家”“蔡伦”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蔡伦的发明成就。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某某,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得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D符合题意;A项是指南针发明,至今未确定发明者,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是相传火药的发明,与中国的炼丹术有关,具体发明者未知,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是改进印刷术的是北宋匠人毕某某,与题干内容,排除。

故选:D。

【点评】掌握蔡伦的发明成就及意义。

17.如图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是(  )



A.司马迁 B.项羽 C.李冰 D.苻坚

【分析】本题考查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二.解答题(共1小题)

18.《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统一之后的一次大分裂,而分裂中又有统一。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请将图中①和②空白处代表的政权名称补充完整?(填在图上)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3)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是谁?

(4)三国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辈出的时期。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英雄豪杰?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XX之战和XX之战相关知识。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2)200年,曹操在XX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某某,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XX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XX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XX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220年,曹某某建立魏,定都XX;229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某某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XX。第二年,刘备也在XX称帝,国号汉,史某某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XX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某某,统一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①魏;②西晋。

(2)XX之战;XX之战。

(3)孙权。

(4)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XX之战、XX之战的有关内容。

三.材料题(共1小题)

19.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并派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诸侯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封某某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酿成大祸。

材料二:



材料三:前秦皇帝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某某,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统一北方,与东晋对峙。

(1)材料一中“大祸”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朝代也曾经分封诸侯王?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哪一地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秦皇帝苻坚采取了哪些措施令国家强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内迁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分析】本题考查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大祸”指的是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西汉、明朝也曾经分封诸侯王。

(2)依据材料二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氏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地区。

(3)依据材料三“前秦皇帝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某某,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统一北方,与东晋对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秦皇帝苻坚采取了重用汉人王某某,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等措施令国家强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内迁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

故答案为:

(1)八王之乱;西周、西汉、明朝。

(2)陕西关中地区。

(3)重用汉人王某某,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等。

(4)民族交融的局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北方民族大交融等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12/20 16:21:49;用户:高某某;邮箱:***;学号:***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检视剖析材料(模板)
  2. 第17单元 上古人类文明考点梳理
  3. 中国历史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 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
  5. 初中集体备课制度
  6. 中考历史时间轴
  7. 初三世界历史默写复习卷(1-10课)
  8. 古诗词晨读内容
  9. 关于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
  10. 小学智慧化校园建设方案
  11. 历史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12. 农业农村部关于规范统一高标准农田国家标识的通知
  13. 《统一国家的初建》教学设计方案
  14. 秦统一中国教学反思
  15. *_**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16. 七上第四单元默写(1)

以上为《初中历史组卷(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