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圆舞曲的赏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圆舞曲的赏析
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并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使他们能运用各种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聆听音乐、辨认舞步。播放《杜鹃圆舞曲》,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华尔兹表演聆听音乐,仔细观察老师的舞步,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并反馈出学生经过自行查找资料后对圆舞曲的认识,自然导入课题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学生把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出各自的网页资料、手抄报、课件等,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包括圆舞曲的起源、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等。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资料或编制成的课件、手抄报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介绍、交流,达到充实与拓展教学内容的效果。
与学生一起感受、体验圆舞曲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为《杜鹃圆舞曲》配上简单的声势节奏。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要用 “蓬嚓嚓”概括圆舞曲的特点?一听到“蓬嚓嚓”,人们就联想到这是圆舞曲的音乐。这是中国音乐爱好者通过自己的音乐体验而对圆舞曲的特点所进行的概括。实际上“蓬嚓嚓”概括了圆舞曲以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席之地。他于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去世,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小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介绍该曲创作背景。1876年的普奥战争,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空气沉闷,国民心情忧郁,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那样的欢快激昂,充满生机。试想作者的意图何在呢?(创作意图:唤起民众,振作精神,为追求自由、和平而舞蹈放歌。)
学唱该曲其中一个音乐主题,感受圆舞曲律动。与学生一同唱、练该曲某一主题。
试分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旋律优美,风格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典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喜爱。社会价值:被奥地利人民称之为“第二国歌”;维也纳公园里有作者约翰·施特劳斯极其豪华的铜像;国际50周年和平纪念音乐节中,作者曾指挥近两千人的乐队、近两万人的合唱团演出过《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的演出盛况,在西欧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了解“圆舞”因何而得名。为什么要称为“圆舞”(播放舞蹈片段提示学生)因“旋转”而得名。要求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简单创作表演。要求:1、突出圆舞曲的音乐特点2、要有创意,根据自己小组的优势进行表现。3、形式不限。通过小组讨论、自编、自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圆舞曲”。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圆舞曲的赏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