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说明文阅读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荷叶的自洁效应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摸一下荷叶,除低凹的中心,叶子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就没有降落在它的身上。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荷叶上滴几滴黏度很强的胶水,胶水也不能粘在叶某某,而是滚落下去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②按说,荷叶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 ? ? ? ? ? ? ? ? ? 】?是因为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滑得让灰尘“站不住脚跟吗”?恰恰相反,荷叶能够自洁,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于洁净的日常认识。③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约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约为2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④前面对于蜡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XX如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虽说是“山包”和“碉堡”,但这种结构,我们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显微镜,是根本看不到的。⑤由于“小山包”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较大的雨滴(直径通常为几毫米,1毫米=1000微米)降落在叶某某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某某“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儿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⑥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茶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的张力作用,形成了球状水珠,水球在滚动的过程中顺道儿吸附灰尘。因此,只要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落。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糙,所以干净——是不是颇具颠覆性?⑦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⑧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玻璃上,不断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材料运用于织物,能让织物不沾液体(包括水、油、菜汁、果汁、墨水、酱油等),从而减轻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
1. 第①段写雨打荷叶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荷叶“出淤泥而不染”有什么作用?(2分)2.结合上下文,用一句话补充出第②段空缺处的内容。(2分)3.第③、④两段某某说明“蜡质乳突”,但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你更喜欢其中哪一种?为什么?(2分)4.第⑤段中“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两个短语都在说明空气层很薄,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2分)5.为了说明“荷叶的自洁效应”,作者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2分)
(2分)引用诗文,形象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荷叶及其“不吸附水分”“不沾染污渍”的自洁特征,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3.(2分)为什么荷叶能傲立尘世,始终守身如玉 ?或 ?为什么荷叶能“出淤泥而不染” ? ?或 ?为什么荷叶能自洁(契合语境、意思相近、是问句即可)24.(2分)更喜欢第③段,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蜡质“乳突”的微小,体现了说明文语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答案】
1.A
2.①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②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里面有卧室、餐厅、卫生间、仓库、厕所专区等
③田鼠的点心很多
④会自相残杀。
3.列数字,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田鼠对庄稼的危害之大。
4.到一定程度是指达到能容忍的最高限度,具体到多到多少,这要根据田鼠的具体生存环境来判定,生存环境不同,这个到一定程度也就不同;去掉了,就不够准确,无从判定多的程度。这体现说明文语文的分寸感和准确严密性。
5.有道理。这是生物生存之道的自我调节,符合大自然的规律,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说明文阅读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