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变化及原因类试题

本文由用户“zhangbing10017512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1-13 23:08:48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分析变化及原因类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分析变化及原因类 1、(2005 年全国文综卷Ⅱ)(32 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 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 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 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 年) 材料四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 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 年) 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台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 1、(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 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 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3 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 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4) 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 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得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0 分)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9 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3 分) 2.阅读下列材料:(2005 江苏题) 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 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 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_*》(1932 年'2 月 5 日) 材料二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 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 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某某。一方面继续揭 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坑一战线, 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某某问题的指示》(1936 年 9 月 1 日). 材料三 XX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民族之 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 党为着表表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 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年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XX中央政府 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摘自《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 年 2 月 10 日) 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4 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井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5 分) 2、(1)方针:反蒋某某。原因:日本发动九-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 行;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4 分) (2)方针:从反蒋某某到逼蒋某某。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党内“左” 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救亡高潮掀起;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5 分) (3)方针拥(联)蒋某某。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3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_**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 影响?(3 分) 3.(2006 全国卷 II)(3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 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 药的划时代发展 明前期 远洋航海技术 16 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某某《本草纲目》 17 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清 徐某某《徐某某游记》 波义耳近代化学 宋某某《天工开物》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18 至 19 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清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 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10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 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 10 至 19 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 分) (1)从领先转为落后。(4 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 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 分)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 分)资产阶 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 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 速发展。(3 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 分) (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 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 分)自然经济不能 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 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 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 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 分) 3、(32 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言之有 理,均可酌情赋分。(4 分) 4. (2006 XX卷)(29 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明至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出版作品表 图例说明: 政治著作 …… 科技著作 宗教理论 图 11 图 12《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宾、汤某某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某某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 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 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 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 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 本。” 材料三 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 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某某,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 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4.(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 分) (2)依据图 11 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 19 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8分) (2)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 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8 分) (3)依据材料二,图 12 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8分) (3)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发生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共产党诞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8 分)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 17~18 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4)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4 分)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菜布尼茨和伏尔秦为何推崇中国文化。(6分) (5)德意志分裂割据; 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 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 伏尔泰借儒学和科举制抨击天主教会和等级 5.(07广东单科历史)(17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 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 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 块 田 地 ,这 就 使 资 本 (机 器 、拖 拉 机 等 )应 用 于 土 地 成 为 可 能 ,这 有 利 于 提 高 人 均 产 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 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 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 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 — 据 孙 代 尧 :{20世 纪 50年 代 中 国 急 速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工 业 化 背 景 分 析 》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 年 后 中 国 的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发 生 了 什 么 重 大 变 化 ?对 斯 大 林 经 济 体 制 有 何 突 破?(6分)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 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92 年全国卷)以下材料是法国《1791 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材料二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 出的审判官。 材料三 按:该宪法规定,国民议会代表的选举权,只给予“积极公民”。成为“积极公民”的部分 条件是:***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某某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 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不处于奴仆的地位,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摘自《法国大革命的立法文献》 回答:①材料 2 体现的政治观点源于哪部著作? 6.①《论法的精神》(或《法意》)。(1 分) ②材料中引用的这些宪法条文自相矛盾之处表现在哪里? ②材料 1 宣布人在权利上自由平等,而材料三中的条文又以居住条件、纳税多少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的选 举权。(2 分) ③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宪法的这些规定应如何评价? ③在原则上提出权利自由平等和在国家权力上实行三权分立,从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角度来 看,是有进步意义的。(2 分)但是,用种种条件限制公民选举权,体现了用财产上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 身不同的不平等,暴露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口号有着虚伪性。(1 分) 7、(2007 宁夏文综)(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 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 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 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 1914 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 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 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 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 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 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 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 世 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 分)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2 分) 7、(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 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 义和目的的反思。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 分)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 分析。 8.(2005 XX文综)(28 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 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 年 5 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XX至回 疆各部(某地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 19 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某某:“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 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某某”观?(2 分)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 分) 8、答案要点: (1)民族和睦相处,华某某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某某”观?(2 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 分) (2)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 分)(3)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3 分)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7 分) (4)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 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 略扩张辩护。 9.(2005 XX历史)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 15 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 19 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 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8 分)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5 分) (1)史实不: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 30 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XX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 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同汤若 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2)变化:郑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富有,换取奇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西 洋”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国科科技的落后,引 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10.(2000 年XX卷)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 题。注意,仅仅对问题作“是”、“否”式的判断是不给分的,应当解释或论证你的判断。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某某——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 大本也。……试观日本一给,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 效已大有可观……。” ------孙山.中:《上李鸿章书》,1894 年 6 月 (1) 孙山.中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 分)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2 分): 10、(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 富强的目的)。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 机。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 制,实行共和。” ------孙山.中:《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 年 12 月 13 日 (2)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辛亥革命后 13 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 分) 俄国革命和当时中国革 命有什么本质区别?(2 分)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这个实行分裂剥削政策,中国的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可加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 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山.中:《致苏俄书》,1925 年 3 月)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_**,在思想、政治和方针上有何重大发展: 促成孙山.中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8 分)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山.中作 一最简要的评价。(4 分)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涣散无力);苏 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对孙山.中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兰大19秋学期《工程力学(II)(材料)》平时作业-离线-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试验中的力学性能
  2.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材料清单
  3. 晨读材料使用方法
  4. 建材市场调研报告总结2000字
  5. 关于开展“开学第一课——疫情防控” 主题班会的材料
  6. 地产项目装修标准化施工流程
  7.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8. 导体的电阻 教学设计
  9. 椅子不简单教学设计
  10. 党员三述发言材料
  11.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复工承诺书
  12. 讲道德、有品行研讨交流材料
  13. “六稳”“六保”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1)
  14. 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5.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认识
  16.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17. 《为了和平》观后感

以上为《分析变化及原因类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