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等基本特征。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1.重点: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掌握新闻基础知识。
2.难点:通过感知新闻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深入研读:合作探究——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交融。
(1)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港督府的历史材料。
(2)一百五十六年前升旗+今日降旗。
(3)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4.分析鉴赏——细节描写与氛围烘托。
(1)感知语言的细节:彭定康面色凝重,是神态/细节的描写。
(2)恰当的氛围烘托: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
二、《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定风波》
1.重点:理解全词的思想内容,学习因事缘情的抒情方式。
2.难点:感受苏XX达观的处世态度与旷达的胸襟,深刻体会词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深入研读:
1.沉着闲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点拨:穿林打叶
2.豪迈泰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某某;点拨:轻、任
3.随遇而安: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4.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点拨:风雨
四、《阿房宫赋》
1.重点:了解赋的文体知识;掌握行文结构和文章大意
2.难点: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及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必然会导致覆
亡的道理。
声声慢 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 、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 、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 、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 MTV (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 —— 《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 1 )
三、课文导入 —— 李清照前期代表作 《如梦令》和《点绛唇》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 2 和幻灯片 3 )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 —— 《声声慢》(幻灯片 4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 (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 愁(幻灯片 5 )
六、诗歌赏析 —— 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二)赏意象 品愁情 (幻灯片 7 )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 、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 、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 —— 意象探究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 (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 9 )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 杜甫 渲染愁情 (幻灯片 10 )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
注意: 1 、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3 、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幻灯片 17 )
/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三)为何生愁 (幻灯片 18 )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 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 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 年夏:再嫁张某某,可惜遇人不淑, 9 月提出诉讼,与张某某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 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幻灯片 19 )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幻灯片 20 )
明确: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七、写作练习 —— 我为清照写碑文 (幻灯片 21 )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八 、结束语 (幻灯片 22 )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教材分析】 ?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 正确 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 【学生分析】 ? 一 . 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 二 . 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 “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 (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 三 . 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1 .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 2 .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 3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 二.过程与方法 ? 1 .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 2 .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 3 .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 1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 “ 同情的理解 ” 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 2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 【教学重点】 ?????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 2 .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 【教学难点】 ? 1.“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的正确理解 ? 2 .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 【设计思想】 ? 1. 新课标要求 “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 ,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 “ 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 “ 五读法 ” 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 2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 “ 教学建议 ” 中特别指出,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 ;在第三条中又指出,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 3 .辅助手段: ? 幻灯片 ??? 投影仪 ???? 投影胶片 ??????????? 4 .课时安排:2课时 ? 【预习准备】: ? 1 .明确诵读要求 —— 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 。 ? 2 .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 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 “ 作者挡案 ” 若干,课堂上交流。 ? 3 .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走进陶渊明 ? 一、导入课文 ??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 , 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 ?( 师生一同背诵 “ 土地平旷 …… 并怡然自乐 ”)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 “ 作者挡案 ” 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 ?( 师生交流 , 选择最好的投放 )? ( 解说 : 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 二、走进陶渊明 ?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 过程: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 ① 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 ②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 ③ 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 2 .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 ① 第一段:归--悲 追 非。 ? ② 第二段:衣--微/奔 门 存 樽/颜 安 关 观 还 桓。 ? ③ 第三段:游 求 忧/畴 舟/丘 流 休。 ? ④ 第四段:之 期 耔 诗 疑。 ? 3 .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 , 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 过程: 1 .朗读指导,利用诗体 “ 辞 ” 的特点 , 帮助诵读,注意 ? ① 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 “ 归去来兮 ” 独立处理外,共有 60 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 ② 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 / 飘飘 / 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 / 以心 / 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 / 非 / 吾愿,帝乡 / 不可 / 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 2 .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 3 .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 叙事线索:辞官 — 归途 — 抵家 — 室内生活 — 涉园 — 外出 — 纵情山水 — 如何度过余生。 ?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 自安自乐 —— 乐天安命 ? ( 解说:整理 “ 情感线索 ” 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 , 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 “ 悟读课文 ” 后顺势引出。 )? 4 .学生根据诗体 “ 辞 ” 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 ⑴ 、指名朗读第一段 ?? 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 “ 大济苍生 ” ,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 ?(“ 田园将芜 ”“ 心为形役 ”“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2 .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 ( 自责、自悔 →“ 田园将芜 ”“ 心为形役 ” ,自恕、自慰 →“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 ) ? 3 .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 “ 心为行役 ” 视入仕为 “ 迷途 ” 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 (幻灯片3 ? ) ? 4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 5 .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 ⑵ 、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 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 2 、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 —— 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 3 、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 —— 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 室内中的舒适安逸 —— 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 4 .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 5 、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 ⑶ 、角色朗读第三段 ?? 过程: 1 .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 2 .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 3 .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 “ 从 …… 中我读出了 ……” 句式回答 ? 4 .师生对话。 ? 5 .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 ⑷ 、默读第四段 ? 过程: 1 .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2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 , 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 , 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 3 .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 “ 本我 ”“ 真我 ” ,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 “ 立德 ”“ 立功 ” 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总结升华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字词:读准、认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
主要内容(课文大意-理解景色、情感、事物特点、道理)、思想感情及主旨
认识文体相关知识(记叙、议论、说明)
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理解并学会运用
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语言优美:感受、欣赏、鉴赏评价、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查工具书/查询资料/对比赏析/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
了解作者/文章背景
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写景技巧
感受文章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包括对课文中所写的人、事、物以及所表达观点等的态度(情感)和对课文阅读活动的态度 (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
难点: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圈点勾画批注法
5.情境教学法
6.朗读法
教学过程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