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三次作业(封建社会时期)(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作业(三)
(完成第三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早期黄老学具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 ( )
2、汉初统治者崇尚“无为”和老子的“清静无为”、放任自流、消极退守的思想有所不同。
( )
3、到西汉中期,董仲舒的儒学应运而生,以新儒学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开始形成。 ( )
4、杜预的《律表》和张斐的《律本》作为注释晋律的专门著作的出现,表明律学已成为依据经义原则研究具体法律问题的独立学科。 ( )
5、关于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李世民在《唐某某议序》中说:“德教为政教之本,刑罚是政教之末,犹昏晓明秋相须而成者业。” ( )
6、“七出”条规是“君为臣纲”在法律上的反映。 ( )
7、在“德”和“礼”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德”是“礼”的保障,“礼”是“德”的依据。( )
8、理学产生于明,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学术。 ( )
9、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体系,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并融合佛、道学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 )
10、朱熹的“德、礼、政、刑”关系说大大丰富了传统的“德主刑辅”说。 ( )
11、王安石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因此,对“人”的作用是不重视的。 ( )
1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治”主张是对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
13、明清时期的启蒙法律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西化特点。 ( )
14、黄宗羲指出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观点,已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 ( )
15、王夫之在论述其“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时,把社会发展的趋势称为“理”,将发展的规律称之为“势”。 ( )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供24分)
1、《春秋》决狱:
答: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书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2、《唐某某议》:
答: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至高宗时又命长孙某某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写《唐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仅涉及对“成文法’、“判例法”的评价上,当“判例法”占上风时,侵有人出来赞颂“议事以制”的古者传统;相反,则有人出来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尊严,后来,“议事以制”被制度化了,即法官遇到疑准案件不得擅断,须上报朝,由皇帝裁决,而”人治”、“法治“”之辨也便旗息鼓,变成了“任法耐不任人,则法自不通,无以尽万变之情;任人而不任法,人各有意,无以定一成之论”;“法所不载,然后用例”。终于实践了荀子的预言:“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判例和法律意识)举”。
中国的“混合法”及其理论,是古代先民聪明才智的反映,也是法律实践活动内在规律性的表现,它不仅构成了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还是中国法系的优秀成果之一。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三次作业(封建社会时期)(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