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作业1-六上语文3.《古诗三首》主题说明

本文由用户“faq80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5-07 13:49:40 举报文档

以下为《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作业1-六上语文3.《古诗三首》主题说明》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作业1-六上语文3.《古诗三首》主题说明

一、 主要内容

《古诗词三首》 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 为专题展开, 《古诗词三首》 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和一首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宿建德江》 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 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 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 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 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 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 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 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触景生情, 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二、 面向对象

1. 教学主体: 六年级学生

2.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 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 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 把握了朗读节奏; 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 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3.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 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个维度,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我将本课的教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一幅画。 我想知道,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 再读古诗, 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

四、 想象诗境, 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 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 总结学法, 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 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 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 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六、检查回馈, 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 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 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 感情朗读, 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 感悟诗情的基础上, 让学生反复朗读, 背诵课文, 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 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 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体会写法, 进入诗境, 积累古诗,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从而喜欢上古诗。 整个过程, 教师只是起到了“导” 的作用, 领着学生入情入境,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 以情入境, 以情促读, 从而熟读成诵。 既理解了古诗, 又体会了意境, 更积累了古诗, 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作业1-六上语文3.《古诗三首》主题说明》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